媽媽又住院了,她要去媽媽的家,為媽媽拿一些生活用品。
媽媽的家,在另一個小區(qū),離她自己的家,大約兩公里,不遠不近,散步可達。父母原來住在老家,退休后,老兩口一合計,將老家的房子賣了,在女兒身邊買個小房子養(yǎng)老,互相有個照應(yīng)。外孫女還小,需要他們老兩口幫忙照顧;他們也慢慢老了,若有個頭痛腦熱的,女兒在身邊,也好照應(yīng)。就這樣,買了這個小房子。
父親在世時,老兩口每天的生活是這樣的:每天早晨,老兩口從自己家走到女兒家,幫他們做做家務(wù),帶帶孩子;晚上,老兩口再踏著路燈和月色,從女兒家走回自己的家。前年,老爸去世了,媽媽一個人獨居。她不放心,想讓媽媽搬過來一起住,但是媽媽不愿意。媽媽還是像以往一樣,每天早晨從自己家走到女兒家,幫他們做做家務(wù),帶帶孩子;晚上,再從女兒家走回自己的家。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兩個人,一路上還可以和老伴說說話,現(xiàn)在,是她一個人。
這幾年,孩子大了,不需要照應(yīng)了,媽媽也真的老了,來回走有點吃力了。她就對媽媽說,媽,今后你就不用每天這樣來回跑了,還是我們?nèi)タ茨惆?。聽到這話時,正在廚房拾掇的老媽,遲疑了片刻,點點頭。
那一周,媽媽就沒再像以往一樣,每天準(zhǔn)時來她家。每天晚上,她都會打個電話過去,問候一聲老媽。到了周末,他們一家三口,決定去看望老媽。之前,這條路他們當(dāng)然也走過,但更多的時候,是父母來來回回,走在這條路上。
路上花了二十多分鐘。不知道是走得急,還是平時走路太少,她都有點氣喘吁吁了。她對老公說,其實還是蠻遠的,當(dāng)初要是買得更近一點,就好了。
兒子說,比我學(xué)校近多了。再說,以前外公外婆每天都走一個來回,他們都不覺得遠,也不覺得累呢。
她認(rèn)同兒子的話,她當(dāng)然不是嫌累,只是隱隱地覺得,媽媽若是突然身體不舒服什么的,兩公里的路,還是遠了點,不方便,她更害怕因而耽誤了時間。
從那以后,再忙,每個周她都會去媽媽家一兩次。有時候,她覺得媽媽的家很近,有時候又感覺很遠。
那天下班回到家,老公出差了,兒子又返校了,空蕩蕩的家里,只有她一個人。她不想做飯,也不想一個人呆在家里,就給媽媽打了個電話說,我馬上過來啊。媽媽說,我正好也沒吃飯,等你來了,一起吃。
她只用了十幾分鐘,就走到了。老媽正在廚房忙碌,油煙機呼呼作響。吃飯時,媽媽卻笑著說,我早吃過啦,這幾個菜,都是我給你做的。她開心地吃了一碗半的飯,之前天天堅持的節(jié)食減肥計劃,全拋一邊去了。那天晚上,她沒有回家,和老媽擠一張床,母女倆聊了半宿。她覺得父母從老家搬過來,住得這么近,真好。
有時候,她和老公晚飯后散步,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走到媽媽家這邊了。抬頭看看二樓,如果燈是亮著的,他們就會上去坐坐,陪老母親說幾句話;如果燈不亮,老媽可能已經(jīng)就寢了,老年人都睡得早,他們就不上去了。
有一次他們下鄉(xiāng),到果園里摘了很多新鮮水果,回來后,她就挑了些媽媽愛吃的,送到媽媽的家。路上,她忽然想到,媽媽經(jīng)常會在家燉好了她最愛吃的老鴨湯,給他們送過來,送到的時候,湯還是熱乎乎的。自己的家,與媽媽的家,這么近,真方便,真好。
但有時候,她又發(fā)覺,媽媽的家,離自己的家,還是遠了點,遠得容易出事,不安全。
有天半夜,她的手機突然響了,是老媽打過來的。老媽斷斷續(xù)續(xù)虛弱地說,自己上吐下瀉,實在是熬不住了。
她和老公趕緊起床,開車,直奔老媽的家。只有兩公里,三個紅綠燈,拐兩個彎。但她感覺路太長了,深更半夜,紅燈怎么還設(shè)置那么長時間?你就不能開快一點嗎?她焦急地一遍遍催促老公。四五分鐘,也許只有兩三分鐘,他們就趕到了媽媽家的樓下,但她還是感覺時間像過去了幾個小時。
媽媽是食物中毒,幸虧及時送進了醫(yī)院。那一刻,她意識到,雖然只有兩公里,但對于漸漸年邁的媽媽來說,離自己的家還是太遠了一點。
這一次,媽媽又住院了。老毛病復(fù)發(fā),醫(yī)生檢查后說,暫時沒有大礙。不過,醫(yī)生叮囑她,這個病身邊得有人,一旦發(fā)現(xiàn)晚的話,就回天乏術(shù)了。
去母親家的路上,她一邊走,一邊想,等媽媽這次出院了,必須和他們搬到一起住。她不能再讓媽媽一個人獨居在兩公里之外了。那是媽媽這個年齡、也是親情,絕不能承受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