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462/j.cnki.zgzy.20240904004
摘要:泰麥653是河南省泰隆種業(yè)有限公司以周麥22號為母本、泰麥733為父本經多年選育出的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小麥新品種,2024年8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豫審麥20242040,具有高產穩(wěn)產、籽粒品質好、根系活力強、抗病性好、抗倒伏性好等優(yōu)良性狀。對泰麥653的品種來源、選育經過、品種特征特性、產量表現(xiàn)和制種技術要點進行了介紹,并結合實際種植情況對泰麥653的配套栽培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泰麥653大面積推廣提供技術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小麥;泰麥653;選育
Breeding of a New Wheat Variety Taimai 653
LI Jinfeng1,XU Chengping2,LIU Jun1,SONG Tingyu1,
DU Lifeng1,ZHOU Jianming3,SHAO Guoxi3
(1Jiaozuo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Jiaozuo 454000,Henan;2 Zhengzhou Zhongyuan District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Zhengzhou 450000;3Henan Tailong Seed Industry Co.,Ltd.,Zhengzhou 450000)
小麥是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主要的口糧作物。種子是農業(yè)的“芯片”,種質資源的不斷改良創(chuàng)新與新品種的選育推廣能提升小麥的產量與質量,從而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2]。泰麥653是河南省泰隆種業(yè)有限公司利用周麥22號和泰麥733選育而成的中晚熟小麥新品種,于2024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豫審麥20242040)。該品種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適宜在河南省濮陽、鶴壁、新鄉(xiāng)、駐馬店、鄭州等地區(qū)種植,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1 親本來源及選育過程
1.1 親本來源 母本 母本周麥22號是周口市農業(yè)科學院選育而成的半冬性大穗型中熟小麥品種,具有綜合抗性好、耐后期高溫、耐寒、產量高、品質好等突出特點[3],于200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07007。父本 父本泰麥733是河南省泰隆種業(yè)有限公司選育的半冬性中熟小麥品種,具有抗條銹病、抗倒伏、產量高、品質好等特點,于2015年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陜審麥2015012。
1.2 選育過程 泰麥653為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小麥(系譜號2012-06-23-09-11-07),2013年以周麥22號和泰麥733雜交種植F1,綜合性狀表現(xiàn)突出,被確定為重點組合;2014年種植F2 1001粒,田間中選56個單株,經室內考種選留33個單株;F3~F6株系進一步進行純合優(yōu)選。2018-2019年進行內部品種比較試驗,表現(xiàn)優(yōu)異,定名為泰麥653。2019-2020年度參加河南中洲小麥新品種聯(lián)合體比較試驗;2020-2021年度、2021-2022年度分別進行河南中洲小麥新品種聯(lián)合體區(qū)域試驗;2022-2023年度進行河南中洲小麥新品種聯(lián)合體生產試驗。2024年8月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豫審麥20242040。
2 品種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泰麥653為半冬性小麥品種,2年區(qū)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平均全生育期分別為227.4d、221.2d、226.3d,比對照品種百農207早0.8d、0.5d、0.7d。幼苗半匍匐,苗期葉片短寬,葉深綠色,苗勢長勢健壯,冬季凍害較輕。分蘗力中等,成穗率偏低,春季起身拔節(jié)穩(wěn)健,兩極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成株期株型緊湊,旗葉上沖,莖葉蠟質層輕。后期根系活力較強,較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熟相好。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灌漿快,千粒重高,較飽滿,黑胚率低。穗近方形,穗層整齊,小穗排列密度適中,結實性好,穗粒數(shù)多。成穗數(shù)每hm2分別為543萬穗、585萬穗、582萬穗,穗粒數(shù)34.9粒、37.5粒、38.0粒,千粒重46.6g 、46.3g、43.0g,株高79.6cm、75.3cm、74.9cm。莖稈彈性較好,抗倒伏能力較強,倒伏程度≥4級且倒伏面積≥30%的試點率均為0。
2.2 抗病性鑒定 2020-2022年度參加河南中洲小麥新品種聯(lián)合體區(qū)域試驗,委托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對泰麥653進行抗病性鑒定。2020-2021年度鑒定結果表明,泰麥653中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白粉病,高感紋枯病、赤霉??;2021-2022年度鑒定結果表明,泰麥653高抗條銹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葉銹病、紋枯病,高感赤霉病。綜上所述,該品種綜合抗病性較好,對條銹病的抗性比較突出。
2.3 品質分析 2020-2022年度參加河南中洲小麥新品種聯(lián)合體區(qū)域試驗,委托農業(yè)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對泰麥653籽粒品質進行檢測,2年檢測結果分別為:蛋白質含量14.5%、15.1%,濕面筋含量34.0%、32.8%,吸水率55.7%、60.6%,形成時間2.9min、2.8min,穩(wěn)定時間2.6min、2.6min,最大拉伸阻力172E.U.、187E.U.,弱化度95F.U.、111F.U.,2年檢測均為中筋品種。
3 產量表現(xiàn)
2019-2020年度參加河南中洲小麥新品種聯(lián)合體比較試驗,每hm2平均產量8383.5kg,比對照品種百農207增產8.6%,居第1位,11點匯總10點增產,增產點率90.9%。2020-2021年度參加河南中洲小麥新品種聯(lián)合體區(qū)域試驗,每hm2平均產量7470.0kg,比對照品種百農207極顯著增產3.3%;2021-2022年度續(xù)試,平均產量9238.5kg,比對照品種百農207增產7.0%,13點匯總12點增產,增產點率92.3%,增產率≥2%的試點率84.6%。2022-2023年度參加河南中洲小麥新品種聯(lián)合體生產試驗,每hm2平均產量8488.5kg,比對照品種百農207增產5.0%,12點匯總12點增產,增產點率100%。
4 制種技術要點
4.1 地塊選擇 制種田應做好前期檢測,選擇無前茬作物影響、土壤肥沃、肥力均勻、土壤團粒結構和持水性較好的地塊,不能有檢疫病蟲害[4]。在前期耕作階段,應施足底肥,因地制宜采用耕作手段進行整地。在試驗時做好隔離,和其他地塊留足間隔,防止不同品種之間混雜,做到“一村一種、一農場一種”[5]。
4.2 建立“三圃制” 建立“三圃制”是保持品種優(yōu)良特點的核心方法之一。通過建立“三圃制”區(qū)分單穗圃、穗行圃、種植系圃,每年從單穗圃選擇穗型一致的單穗10000株進入穗行圃,再選擇合格穗行進入種植系圃進行擴大種植,得到具有優(yōu)良品質的原種。同時,要嚴格執(zhí)行田間去雜去劣工作,對于不合格的單穗、穗行、穗系要及時淘汰,以確保品種種性[6]。
4.3 種子生產管理 播種前要注意施肥。播種時施用優(yōu)質有機肥,并及時進行田間管理(灌水、中耕除草等),提高繁殖系數(shù),繁育具有優(yōu)良品質的小麥種子。對于不符合典型性狀的雜株,可在苗期、拔節(jié)期、揚花期多次進行去雜去劣。收獲后應及時進行標記,做好包裝,防止種子破損或混雜,同時防止各類自然或人為因素對種子產生的不必要損傷。
5 配套栽培技術
5.1 適宜種植區(qū)域 泰麥653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包括河南省的濮陽、鶴壁、新鄉(xiāng)、駐馬店、鄭州等地區(qū)種植。
5.2 播前準備 河南地區(qū)小麥播種前茬地塊一般為玉米。為提高播種質量,防止前茬秸稈影響播種,同時為了科學合理利用秸稈,提高土壤持水性,應及時將秸稈粉碎處理至5cm以下進行還田。每hm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0000~30000kg或小麥專用復合肥550~650kg、尿素150kg作底肥。在施用底肥的同時,結合整地、深翻、耙地等農藝耕作措施,一方面可改善土壤團粒結構,防止土壤結塊;另一方面能將底肥與土壤充分混合,使養(yǎng)分得到充分釋放。播種前應保持種子充分干燥,一般于晴朗天氣晾曬3d左右,同時使用吡蟲啉、苯醚甲環(huán)唑拌種防治病害,使用矮苗壯、多效唑拌種促進分蘗和生根[7]。
5.3 播種 河南地區(qū)一般在10月10日左右進行播種,可結合土壤含水量等條件適當推遲或提前播種,如播種期推遲則適當增加播種量。土壤含水量不足時進行灌溉。一般采用等行距或寬窄行的方式進行播種,播種深度控制在4cm左右。鎮(zhèn)壓可以改良土壤團粒結構,使土粒和麥種貼合更為緊密,提高出苗率,培育壯苗。
5.4 冬前管理 出苗后應積極查苗、補苗,剔除弱苗、病苗,在缺苗斷壟的區(qū)域及時補種。11-12月日間氣溫處于10℃以上時,應根據草害情況適當使用化學除草劑。一般可選用噻吩磺隆、乙草胺、雙氟磺草胺、甲基二磺隆等藥物進行冬前除草。根據土壤含水量和地溫情況,及時進行冬灌。
5.5 返青拔節(jié)期管理 返青拔節(jié)期要因地制宜地確定管理方式??偟膩碚f,如田間以弱苗為主,應使用促長手段,隨水沖施尿素150~200kg/hm2進行追肥;如田間以旺苗為主,應使用控旺手段,葉面噴施多效唑等控制其旺長,防止倒伏。草害控制應結合草情進行,慎用化學除草劑,防止出現(xiàn)藥害。
5.6 孕穗開花期管理 孕穗開花期應提供足夠的水分,灌溉視土壤墑情進行,于5月初之前完成。在小麥生長發(fā)育后期應及時進行“一噴三防”,特別是在小麥揚花和灌漿期,應綜合噴施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葉面肥等。常用的殺蟲劑有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吡蚜酮、聯(lián)苯菊酯等;殺菌劑有枯草芽孢桿菌、三唑酮、多菌靈等;生長調節(jié)劑有蕓苔素內酯、胺鮮酯等;葉面肥有磷酸二氫鉀、氨基酸水溶肥等。
5.7 收獲及儲藏 在小麥籽粒變硬后應及時收獲,以蠟熟末期或完熟初期收獲為宜。收獲后要及時將其轉移至潔凈、干燥的地方儲存,在含水量≤12%時即可入庫儲藏,注意避免霉菌、蟲害和鼠害。
參考文獻
[1] 趙榮兵,劉駿,吳放,楊潔,王金艷,皇甫忠杰,張曉靜.焦作市優(yōu)質專用小麥產業(yè)化發(fā)展研究.農業(yè)科技通訊,2020(12):23-25
[2] 張凡,韓勇,關立,董軍紅,郜峰,宋志均,楊春玲.16個小麥新品種(系)農藝性狀與高產穩(wěn)產及適應性分析.中國種業(yè),2024(4):52-58
[3] 李文旭,徐福新,時夏,劉聰聰,吳政卿,楊會民,張笑晴,倪雪峰,朱高紀,雷振生.國審小麥新品種鄭麥369的選育.中國種業(yè),2024(1):142-144
[4] 王曉霞,劉駿,曲蓓,簡俊濤,張月玲,張金霞,李金峰,杜立豐.黑小麥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農業(yè)科技通訊,2021(12):292-294
[5] 張振,何建寧,石玉,于振文,張永麗.行距和種植方式對小麥光合特性和產量的影響.作物學報,2024,50(9):2396-2407
[6] 任帥,郭戰(zhàn)備,丁振海,田俊峰,趙作強,范永勝.不同種衣劑對小麥紋枯病、全蝕病的防效研究.中國種業(yè),2023(8):75-78
[7] 朱倩,朱偉,孟自力,倪雪峰,王祁,閆向泉.小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規(guī)程.中國種業(yè),2024(7):174-177
(收稿日期:2024-09-04)
基金項目:河南省農業(yè)種質資源普查項目(豫農文〔2021〕113號);焦作市科技計劃項目(焦科〔2022〕47號)
通信作者:劉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