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張桂梅校長創(chuàng)辦華坪女高故事的《山花爛漫時》播出了。前幾集有個情節(jié),為了推進辦學的事,張桂梅和記者朋友帶縣里的教育工作負責人去小攤吃飯,小攤上一個小學女生在幫工,她一有空就停下來寫作業(yè),可是父母早就不再讓她上學,說女娃會認字就行。見此情景,記者忍不住流淚,負責人坐立難安,張桂梅卻是最平靜的那個,嘆了口氣說這樣的學生他們那到處都是,她的心疼中帶著一股濃郁的煩躁。
這個小小的片段讓我感嘆主創(chuàng)們的準確性,在許多具有沖擊力的情節(jié)中,張桂梅的表現(xiàn)都是“麻木”的。她去村里家訪,路過從前的學生家,那女孩不大的年紀,腳邊兩個孩子,背上一個,肚子里又懷一個,只因婆婆說還想再生個男娃娃。張桂梅連說點什么的欲望都沒有,直接走了。
她的沉默比激動耐人尋味。劇里有許多比她更沉默的人——村頭的老人們、醉倒在豬圈的男人、啃著蘋果看姐姐被父親毆打的弟弟……張桂梅的“麻木”和這些人的無動于衷產生于同樣的原因:司空見慣。但他們去往了不同的方向。劇里她很少流淚,卻經常吵架罵人,憤怒又有勁,像個炮仗。
她不曾以俯視者的姿態(tài)來看這些女孩的苦難,總干“置身事內”的“傻事”——山里的父親把女兒捆起來嫁人,她會翻墻沖進去給他一個頭錘;對方要賣掉女兒,她便寫欠條自己買下,讓女孩去讀書。
看劇之前我對張桂梅的印象來自新聞,是嚴肅的、悲憫的、崇高的。這樣一個“圣人”般的形象要進入電視劇,容易拍得懸浮敷衍,或者苦情過頭,令觀眾壓力山大。
好在劇里的她既不嚴肅也不古板,是個機靈的硬茬,能屈能伸。前期為了給女高籌錢,她見企業(yè)家便“化緣”,拍馬屁的小詞一套一套的,直到她“圖窮匕見”,身經百戰(zhàn)的大老板都露出一副“簡直不敢相信這人是老師”的震驚臉。
被她盯上的“大魚”都別想脫鉤。一個房地產商在酒桌上長完臉后賴賬,她蹲不到人,硬是追到人家公司樓盤的開幕式上,拿出錦旗當著記者的面將對方一頓猛夸。伸手不打笑臉人,何況她還懂得用新聞價值置換,錢很快就到位了。
她特別擅長將一切資源利用起來,給她10 分的牌,她能打出100 分的效果。去昆明招老師,女高的攤位無人問津,她把縣教育局局長忽悠來當吉祥物,讓她能“狐假虎威”。
學校運營一段時間后,骨干教師姚小山打算辭職,她盤算自己沒法給對方加待遇,馬上設了一個“年級組長”的職位強行安上,希望能在情緒價值上補一補?!敖苹钡淖炷槙r常是艱苦中的笑點。
這個張桂梅做事靈活多變,甚至有不少缺陷。比如,情商低不會做人,經常想起什么就大半夜把領導薅起來,每次事一辦成就把領導甩在原地跑了,副縣長和教育局局長要不是了解和佩服她的為人,恐怕得天天躲著她走?!叭ド窕钡膹埞鹈?,反而讓這個故事充滿力量。她那么普通,唯一的金手指只有那股不好惹又不服輸?shù)膭艃骸?/p>
看新聞時,以為她最難的路是從華坪走到北京,看了劇才知道,一篇聞名全國的報道只是十萬八千里長征的第一步,女高的每一磚每一瓦都刻著“難”字。當張桂梅帶著辛辛苦苦招來的老師們走進學校,說到家了,眼前卻只有一幢空空如也的教學樓和幾個土坡坡。
由于經費不夠,女高只能蓋在當?shù)刂攸c高中南中旁邊的空地上,和南中共用廁所和食堂。就這還得歸功于張桂梅的機智,否則根本拿不到獨立建校的批準。
選址、建校、招兵買馬、籌備糧草,關關難過。招生更是不易,山里的女孩以為山外是另一座山,從不知道自己有另外的活法。
為了將女孩們“搶救”出大山,女高不能收學雜費,還得發(fā)生活費,財務壓力巨大??h里也拿不出更多的錢來,張桂梅一度天天奔波在“化緣”的路上。
張桂梅強大也弱小,她有很多需要幫助的時刻,也碰了很多壁。她向企業(yè)家化緣時,那些男老板總是敷衍她、躲避她,還灌她酒,她咬牙喝下要到了捐款。南中食堂準備的飯菜不夠,女孩們到得晚什么也吃不上,南中的男校長表示自己學校的男孩長身體吃得多沒辦法,張桂梅只得讓女孩們起更早去排隊。
這部劇沒有回避在貧困地區(qū)辦一所“女”高最根本的難處——是被忽視的需求、被歧視的女孩,是難以共情的另一性別,是輟學的未成年女孩被性騷擾,男警察也先指責在洗腳城打工的她。
劇里這些孩子的苦學還沒有出成績,但我早就為另一種“成績”而高興——
蔡桂芝改良了張桂梅制作的作息表,女孩們錯峰洗漱,分組幫別的宿舍打飯,在不犧牲睡眠的情況下成功讓每個人吃上了飯。第一次吃飽飯的姑娘高興得躺在床上掉眼淚,說希望一直過這樣的日子。
曾經要把自己三萬塊賣了的谷雨,在復學又失學,體驗了沒知識沒學歷也沒有前途的日子后,學會了張桂梅的執(zhí)著和厚臉皮。為了重新得到回女高上學的機會,她搭了個窩棚賴在校門口,樂呵呵地把紙殼子叫“我家屋頂”,儼然已經成了一個小號的“不好惹”。
女孩們過著天不亮就起床、學到深夜的生活,沒有一個人抱怨。她們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連學渣柳細鶯都自告奮勇給失學一年的學霸谷雨講題。她們也互相競爭,蔡桂芝和谷雨半夜偷偷爬起來做題在樓道相遇,兩個旗鼓相當?shù)膶κ窒嘁暥Α?/p>
在那么小的年齡, 她們就學到了最珍貴的東西——認知——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無論我是何種性別,都擁有掌握自己人生的權利和奔向未來的自由。一座女高可以拔地而起,又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看過《山花爛漫時》后我去看資料,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情節(jié)有據可考,編劇很用心,不少臺詞出自采訪原話,這個可愛的張桂梅不是為了擺脫沉重編造的,而是她本來如此。張桂梅不是什么遙遠的苦行僧,她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她能做到的事,我們努努力未必不能做一點。不需要等待一個特別偉大的救世主,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開天辟地的力量。
(摘自“孟大明白”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