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的寫作具有顯豁的方向性,她注重內在的精神性建構,心靈向自然世界全面敞開。諸如雨落、水流、雪融、鳥鳴之類微小的事態(tài),經(jīng)由她的詩心點化,潤物無聲般育成了主體的情感空間,指向溫暖、疏朗、明亮的境界。讀到她的新詩集《大海娓娓道來》,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詩人的情思流向?!盁o夜的夜曲”“雪的行書”“月亮主義”“故鄉(xiāng)在水上”四個章節(jié)相互支撐,彼此交匯,將抒情者的自然感懷與生命觀照融為一體,塑造出清晰、鮮明的人格形象。
詩集以《大海娓娓道來》命名,也以這首詩作為開篇。在劉穎筆下,“?!本哂心撤N神秘特殊的象征力量,能使主體獲得新生,引導她“抵達自己的底部”。因此,詩人從不諱言對大海的偏愛,她甘愿與之為伍,將自我的孤獨同深海的寂寞締結關聯(lián)。海洋的藍,同群山、夜空、湖水的藍互相映現(xiàn),不斷投射在詩集的字里行間。所有與藍相關的事物逐步聚合,與俗世人間和庸常時間拉開距離,形成一條縱深的精神通道。詩人由此步入靈魂的內宇宙,為靈魂主體尋覓棲所。
縱覽劉穎的文本,多見關于“夜晚”“夜色”的抒寫。諸如“夜色是一條近路/讓我從身體里出走”(《夜色是一條近路》),“一個人走在無人的大街上/是多么廣袤的事,多么孤獨的事”(《一個人走在大街上》),等等。憑借敏銳的藝術直覺,詩人從經(jīng)驗預設和先在判斷中抽離而出,找到了漫游者的節(jié)奏,不斷放大精神主體自我飄浮的無歸屬感,進而利用“夜晚”的包孕性和豐富性,最終為主體求得超越現(xiàn)實、向內生長的契機,確立起專屬自身的心靈節(jié)奏。值得注意的是,夜色中的游蕩者沒有選擇和城市對話,也無意掀開隱藏在街道間的秘密,相反地,她把城市幻化為河流、堤岸,自己則像一株“行走的植物”(《林間》),盡情漫步于變形的世界,探究記憶中的桃花,與躲在靈魂暗處的自我握手。此刻,寄生在“孤獨”身上的負面信息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詩人從個體孤獨中找尋到的、奔向“慢時間”的靈魂回歸之路。
執(zhí)著于夜晚,鐘情于自然,內在的驅動力大概在于詩人對“中年”狀態(tài)的細膩感悟和靈性運思。“中年”不僅是年齡段的某種界定,更具有詩性的是,它代表了詩人對女性生命狀態(tài)和精神走向的深邃理解。當人的精神境界步入“中年”之時,他/她便可以更為從容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如果中年的處境是“被生活反復制作,身已破碎”(《秦椒》),那么如何從他人的眼光和社會的塑形中抽身而出,恢復與萬物的關聯(lián),正構成了詩人凝思的焦點。如《中年的比喻》寫道:“修煉多年,我已經(jīng)學會丟棄干燥的思想”“也能順從命運鋪好的彎路/以流水的氣質走下去?!痹凇吨心甑墓茸印分?,詩人進一步陳述:“金黃的谷子一直在我們心中”“不是谷子本身/所有與谷子相關的過去在擦拭我們?!睙o論是“流水的氣質”還是“金黃的谷子”,均內蘊著主體對生命價值的體認,也揭示了“中年”狀態(tài)指涉的多元意義。對個體而言,“中年”可謂善意的提醒,人們應當順從季節(jié),接續(xù)身體與經(jīng)驗世界的鮮活聯(lián)系,由此方能保持靈魂的存在感,彰顯人格的獨立意識和精神價值。
詩人清醒地知曉,每個人的靈魂內部都保留著一些微小而危險的事物,為了抵達這些事物,抒情者不斷為詩文植入“下落”的事態(tài)意象,明示自己“是那么喜愛紛紛下落的東西”(《歸來》)。她化身為雨滴、落葉、凋零的花瓣,在身體里植入自然的形狀,讓孤寂的美學和生命的痛感同時釋放。唯有在下落的時刻,人才能突破現(xiàn)實的觸須,擺脫盛開的櫻花一般被展示的命運和固定的秩序。也只有在這時,她才能把虛構的命運完全交給風、交給溪流、交給雪,保留讓未知經(jīng)驗激活生命的機遇,從而抵達靈魂底部那些堅硬的部分。
“下沉”意味著一個人要打破生活的慣性,沖出思維的定勢,不再充當被約定俗成的人生經(jīng)驗所困束的“移動標本”。在文本中,劉穎嘗試讓靈魂與天空重疊,在水邊漫步,歡喜于看到變形的幻影,“看水中松弛的影子/柳樹,飛鳥,夕陽/它們與水中的自己,才能定義完整”(《湖水所能擔負的》)。一個不斷衍變的“變形”的我,與自然相互映照,保留了植物的屬性。即便在下落的過程中陷入不可知的命運,甚至遁入荒涼之境,詩人也不以為意。她懂得,城市的繁華無法被肉身感知,極盛的事物背面或許潛藏著巨大的悲哀,唯有“走在人群背面”,執(zhí)著地“偏愛荒原”(《雪見草》),才能喚醒自己,從巨大的茫然中汲取悲喜,在凋零的繁冗內部“任自己幸福地荒蕪下去”(《我家就在岸上住》)。
懷著瓷器般的悲憫之心,詩人和親人交談,與自我對話,辨識自然的形態(tài),讀解光的形狀,體驗萬物穿行于心?!拔铱傁矚g在路邊慢慢走/落在松針體內,白蝴蝶體內,腳邊的青石子體內/直到我成為夜色的一部分/落進自己的體內”(《我落進自己體內》),這首詩正契合了她的詩觀。在這個隱喻系統(tǒng)內部,劉穎與一株株低矮的植物瞬間相認,發(fā)現(xiàn)它們的神性并與其一道生長,保持、發(fā)展著自己的輕柔與幽微,以微小而潔白的光,發(fā)掘那些不可觸摸的明亮存在。自然、生命、智性精神的匯合,純粹、清澈、精致風格的統(tǒng)一,為她的寫作構建出獨具一格的詩學氣質。當一位“中年人”找到精神中的鹽分之后,她便可以從容地獨坐水邊,徜徉于古老的時間與輕薄的命運之間,等待詩歌“像耐心的文火,靜靜發(fā)光”(《一個人的朗誦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