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過大雪時節(jié),空氣中寒冷的氣息慢慢浸潤開來,一餐熱乎乎的飯菜,一杯燙手的奶茶既是冬天的儀式感,也是很多人的御寒神器。然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過熱的飲食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
超過54攝氏度的食物就有致癌風險
食管癌是我國特異高發(fā)的惡性腫瘤,全球近一半的食管癌發(fā)病和死亡病例發(fā)生于我國。201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指出,飲用65攝氏度以上的熱飲,可能增加罹患食管癌風險。2022年,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yī)藥與健康研究院李志遠教授領銜的團隊分別通過體外細胞實驗和小鼠體內(nèi)實驗發(fā)現(xiàn),在54攝氏度的熱刺激下,食管鱗癌細胞的增殖速率明顯增加;而體內(nèi)實驗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腫瘤的產(chǎn)生和轉移;對于非腫瘤細胞,同樣增加了其癌變的可能。
研究表明,54攝氏度的熱刺激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致癌的風險,而這個溫度在我們?nèi)粘o嬍持泻艹R姡詾樽陨斫】抵?,飲食上我們不要心急,要避免食用過燙的食物。
適宜進食的溫度為10~40攝氏度
當一個人處于正常體溫時,口腔和食道內(nèi)的溫度一般為37攝氏度左右,適宜的食物溫度為10~40攝氏度,機體能耐受的最高食物溫度為50~60攝氏度。當舌頭覺得很燙時,食物溫度通常為70攝氏度左右。
常吃熱食的人習慣了高溫,口腔對熱的敏感度下降,會越來越偏好熱食,即使食物很熱也不覺得燙。但口腔和食道黏膜不耐受高溫,容易發(fā)生燙傷,食管黏膜燙傷后,會加速黏膜上皮細胞增殖來及時修復損傷,但對于長期吃熱食的人而言,黏膜的損傷得不到及時修復,這種“燙傷-修復-燙傷”的過程循環(huán)往復,不斷刺激食管黏膜,成為食管癌發(fā)生的重要誘因。
在寒冷的冬天,“趁熱吃”“趁熱喝”確實聽起來就讓人心里暖暖的,但“熱”要有度,最好不要超過40攝氏度。如果不知道多少度是40攝氏度,那么,請拿出我們對待人類幼崽的耐心,小嬰兒的看護人都知道喂奶前要先滴一滴奶在自己的手背上,感覺溫溫的、不燙手的時候才能給嬰兒喂食。所以,借鑒一下吧,我們對自己也要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