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們,跟著唐詩去旅行,我們再次開始新的旅程。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歌盛世,張繼可能是不太起眼的一位詩人,而他卻憑一首《楓橋夜泊》被世人所熟知。今天,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一起穿越到寒山寺吧。
寒山寺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始建于南朝年間。唐代貞觀年間,著名僧人寒山曾在此居住。唐玄宗年間,禪師希遷在此建寺,名為寒山寺。寺內古跡眾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塑像,以及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的殘片等。
楓橋夜泊
張 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襄州(今屬湖北)人,天寶年間進士,曾擔任過軍事幕僚,后來又做過鹽鐵判官。《唐才子傳》稱其“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著有《張祠部詩集》。
下面讓我們看看這首詩在說些什么吧。
楓橋,古名封橋,唐《吳地記》曾說:“吳門三百九十橋,楓橋其最著者?!睔v代文人歌詠楓橋的詩篇不勝枚舉,如今的楓橋已成為蘇州的一張名片。夜泊,夜間把船??吭诎哆叄粸跆?,烏鴉啼鳴;霜滿天,形容空氣寒冷的狀態(tài);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詩意大致如下:一輪月亮落下,烏鴉在不停啼叫,此時秋霜滿天,寒氣逼人,江邊火紅的楓樹和漁船上閃爍的燈火使人愁從心來,難以入眠。蘇州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寺廟的鐘聲緩緩地飄蕩到了詩人的客船中。
孩子們,無論身處何地,遇到何種不順心的事,都要像詩人這樣,依然要去發(fā)現(xiàn)美好的事物,比如美麗的風景、美好的故事、美妙的詩句……
這首詩是唐代安史之亂后,詩人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詩歌前兩句以月亮、烏鴉、秋霜、江楓、漁火等意象入詩,描繪了夜幕降臨、江上寒霜漸起時,詩人無法入睡、愁緒萬千的心情,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個“愁”字成為詩眼,詩人將憂愁融入看見的風景中,令人感同身受。接著,在最后兩句,詩人坐著一葉小小扁舟,望著眼前的河水,聽著岸上的鐘聲,不禁有種身處亂世的家國之憂,這或許也是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吧!
當然,關于寒山寺的傳說和故事有很多,最著名的當屬寒山與拾得的故事了,這些有趣的故事也在加深著我們對寒山寺的向往。一段故事,一種智慧……
寒山與拾得的故事
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寒山上住著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寒山,喜歡寫詩,用語通俗詼諧,后人輯其詩為《寒山子詩集》;一個叫拾得,原是孤兒,是寒山的好友,也喜歡寫詩。兩個人經常一起出游,吟詩作對。
一日,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答道:“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一時傳為佳話。
有一年,寒山與一個姑娘定了親,可這個姑娘卻喜歡拾得。寒山知道后,當即打定主意遠走高飛,成全姑娘和拾得二人。當寒山收拾好自己的破衣爛被時,忽然想到自己就這么不明不白地走掉,拾得一定會擔心。于是,他拿起一塊小石頭,在院落的墻壁上畫了一個光頭和尚,又在旁邊留了一首五言詩:
相喚采芙蓉,可憐清江里。
…………
此時居舟楫,浩蕩情無已。
寫完,寒山就悄悄地離開了……
拾得一直不見寒山,心中納悶,卻在院落的墻壁上看到了寒山留下的詩和畫,才知道他已經遠游去了。于是,拾得決定尋找寒山,他日夜奔走,找了很多地方,可是一直不見寒山的蹤跡。
有一天,他來到蘇州城,在此打聽一番后,聽說城外的楓橋附近有一座小巧別致的寺院,新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瘋瘋癲癲的和尚,相貌與寒山相仿。拾得立刻想前去一探究竟。但他轉念一想,不能空手去見寒山呀,就在這時,他看見荷塘盛開著許多荷花,就趕忙摘了一朵又紅又大的荷花,捧在手里走進了寺院。寒山見拾得千里迢迢而來,急忙用雙手捧著裝有素齋的食盒迎接拾得。二人相視而笑,心照不宣。直到現(xiàn)在,寒山寺仍供奉著寒山與拾得的塑像。
親愛的孩子們,讀了張繼的這首詩,聽了寒山與拾得的故事,你們感悟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樣的情感呢?不妨以筆記的形式寫下來,讓這段旅行變得豐富、充實、有趣。期待你們的發(fā)現(xiàn),我們在唐詩的下一站再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