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趙獨步(又名迨今、霞君),1899年1月25日出生在浙江奉化一位清末舉人的家里。
母親從小生性聰慧,1918年從杭州省立女子師范畢業(yè),1919年考取公費留學日本,1920年4月考入東京女子高等師范,畢業(yè)后入研究科深造。
1919年夏,母親與幾位公費留學同鄉(xiāng)到東京時認識了同為浙江人的父親朱鏡我——1918年7月,他被在日本留學的二哥帶過來讀書。
1922年,父親的二哥不幸病故,他深陷失兄之痛。母親便常常給予他安慰、關心,友情逐漸發(fā)展為愛情。1923年暑假,兩人在東京結婚。
1924年5月,我的大哥出生,父母給他取名未央,小名庭光。次年入夏后,母親學業(yè)結束,失去公費支持,且又有身孕,便帶著大哥回國,先后在寧波女子師范、杭州省立女中任教,并任貧兒院院長。1925年12月,我的姐姐朱伊偉出生。
1927年,父親從日本回國,在上海參加文化戰(zhàn)線的革命斗爭。第二年,父親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職業(yè)革命家,但沒有固定收入,顧不了家。1929年,母親調(diào)任吳興縣立女中校長。
母親在吳興(現(xiàn)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近五年,我和妹妹伊杰、弟弟曉光都在那里出生。1934年1月,母親和外婆商定,把子女都寄養(yǎng)在外婆家,自己返回杭州,在杭州師范任教師、教務主任,有時還到樹范中學兼課以增加收入。母親獨自負擔了撫養(yǎng)五個子女的所有開支,還堅定地支持父親從事革命事業(yè),歷經(jīng)磨難而矢志不渝。
1935年2月19日,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國共產(chǎn)黨上海中央局實施第三次大破壞,包括父親在內(nèi)的一批共產(chǎn)黨員被捕。父親被判刑12年,投入專門關押共產(chǎn)黨重要政治犯的南京軍人監(jiān)獄,直到1937年6月才由周恩來出面交涉釋放出獄。
父親入獄后,母親多方奔走營救。每逢寒暑假,她都趕到江蘇南京探監(jiān),給父親送錢、送物,送溫暖、安慰,極大地支持了他在獄中的頑強斗爭。
父親被監(jiān)獄生活折磨得骨瘦如柴,出獄后仍胃潰瘍嚴重,常大口吐血,只能吃面包、牛奶等食物,母親便親自為他煎藥、熬粥、煮雞湯……
父親身體稍有好轉(zhuǎn),便聯(lián)系重新恢復工作的寧波、浙江的黨組織,并投入到宣傳、組織當?shù)乜谷站韧鲞\動中。1938年,父親奉調(diào)到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和東南分局宣傳部工作,任宣傳部副部長。
同年5月,母親帶著大哥到南昌新四軍辦事處與父親團聚。在那里,她參加了新四軍,并改名霞君。14歲的大哥也參加了新四軍,啟用庭光這個名字。次年9月,在浙江云和師范讀書的姐姐伊偉,經(jīng)新四軍麗水辦事處安排進入皖南,也參加了新四軍。那時,只有我們?nèi)齻€小的(我8歲、妹妹6歲、弟弟5歲),留在外婆和舅舅家里。
母親參加新四軍后,先在軍部《抗敵報》編輯部工作,幫助抄報員將電臺收到的新華社電訊稿,由當時通用的四角號碼轉(zhuǎn)換成漢字新聞稿。對這些技術性工作,她做得很認真也很勝任。
1939年9月,新四軍軍部決定創(chuàng)辦新四軍抗日軍人家屬子弟學校,指定母親任教務主任,負責行政領導和教學工作。學校的任務是培養(yǎng)訓練文化水平較低的干部家屬、烈士子女和隨軍的家屬小孩。他們年齡差距很大,小的十歲左右,大的三四十歲,主要是學文化,也學一些軍事和政治理論。
母親根據(jù)多年從教經(jīng)驗,按不同學員的文化程度,混合編成甲、乙、丙、丁4個班。甲班相當于正規(guī)學校的初中程度,乙班相當于高小,丙班相當于初小,丁班為識字掃盲班。母親仔細編排課程和教學進度,并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外,承擔了教授甲班的全部文化課程。
據(jù)當時在甲班學習的姐姐伊偉回憶,學校的教學用具非常簡單,只有幾塊黑板和粉筆,教員講課時把重要的內(nèi)容寫在黑板上,學員們坐在自己的背包(全部行裝)上抄寫、摘錄。母親在教學中想方設法使課程變得生動有趣。有一次,她將蘸過碘酒的白紙條浸入一碗白米湯中,白紙條變成了藍色,由此讓學員理解什么是化學反應。
母親不僅教正式學員,而且把炊事員組織起來學文化,每逢周末還組織連排干部幫廚,使炊事員的學習時間得到保證。
當時已不惑之年的母親,在革命隊伍里愈發(fā)顯得年輕,充滿朝氣。她和身邊的女同志比年齡最大,已經(jīng)是五個孩子的媽媽,但和很多年輕戰(zhàn)士一樣,身穿灰布軍裝,腳蹬布條打的草鞋,還戴著高度近視眼鏡出操演練,連夜行軍也從不落下。
母親雖是留過學的知識分子,又是部長夫人,但平易近人、態(tài)度和藹,從不搞特殊化,工作兢兢業(yè)業(yè)。1939年,她實現(xiàn)了向往已久的愿望,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在特殊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父母和子女雖同在一個地方,但平時都分散在各自的崗位上工作、生活,只有到了周末,大家才都到父親工作的湯村相聚。母親總是利用這個機會自己做點菜,從食堂里打點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飯,享享天倫之樂。
1940年“三八”婦女節(jié),新四軍軍部召開紀念大會,新四軍副軍長項英到會講話,并代表軍部表揚了一批在各個崗位上做出優(yōu)異成績的女干部,宣布了經(jīng)軍部評定的三對模范夫妻:父親、母親是其中一對,另外兩對是袁國平、邱一涵夫婦,薛暮橋、羅瓊夫婦。
1940年5月,為應對國民黨反動派可能對新四軍軍部地區(qū)發(fā)動進攻,軍部決定:凡是在國統(tǒng)區(qū)有社會關系、能回家的或有安身之地的病弱女同志都離開皖南,暫時避一避。母親有孕在身,不得不告別父親,暫時回浙江休養(yǎng)、待產(chǎn)。誰知,她與父親這一別竟成永訣。1941年,父親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時年40歲。
母親回到家鄉(xiāng)時,我們姐弟三人和外婆、舅媽一起到浙江孝順(縣)暫住,見到母親,我們都很高興。不久,我們又轉(zhuǎn)到福建南平的舅舅家中。
在舅舅家安頓下來后,我們姐弟三人和舅舅的兩個女兒,就在附近的職工子弟學校上學。1940年9月,母親在南平市立醫(yī)院生下最小的弟弟,取名未竟。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fā),母親得不到父親和兄、姐的音訊,焦慮成疾,大病一場,沒有了奶水,小弟弟不幸夭折。
母親病愈出院后,繼續(xù)在舅舅家休養(yǎng)。她總想著重返根據(jù)地,和親人們一起戰(zhàn)斗。外婆、舅舅一直挽留母親,勸她多住一段時間養(yǎng)養(yǎng)身體,再在當?shù)卣乙环萁處煹墓ぷ鳌5赣H毅然決然變賣了一些值錢的東西,在家做熟食,到長途汽車必經(jīng)的公路邊上擺了一個熟食攤,掙錢湊路費。
那年7月,母親帶著11歲的我、9歲的妹妹和8歲的弟弟踏上征途,去尋找新四軍。
我們乘船又轉(zhuǎn)長途汽車,一路來到建德(現(xiàn)屬杭州管轄),因前面是淪陷區(qū),有日軍的封鎖線,無法前行。抗戰(zhàn)剛爆發(fā)時,母親曾隨杭師遷到建德,所以我們就暫時留在那里,一邊學習,一邊等待去新四軍根據(jù)地的機會。
1942年3月,母親在建德的浙江省立嚴州中學工作,時常探尋去根據(jù)地的聯(lián)系方式和行走路線。
母親在嚴州中學教數(shù)學,但在我們的“家”(女生宿舍中一個比較大的房間)里,她常常會背誦一首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后來我才知道,那是父親最喜歡的一首詩——杜甫的《蜀相》。在皖南時,他常在家里和母親、哥哥、姐姐一起吟誦。
母親四處打探消息,終于和我姐姐朱伊偉取得了聯(lián)系。
1944年下半年,姐姐從蘇北根據(jù)地來到國統(tǒng)區(qū),準備接母親和我們一起去新四軍根據(jù)地。但她到嘉興后,無法通過封鎖線被滯留在那里。母親又是托人關照又是匯款,既興奮,又焦慮。直到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9月,姐姐才到達建德與我們團聚。姐姐的到來,讓母親非常高興,她興奮地張羅膳食,還特地從照相館請來攝影師,在嚴州中學的大門口拍合影。
據(jù)姐姐后來回憶,直到相聚的第二天晚上,母親才單獨向她詢問了父親、哥哥的情況。這時,母親確證了父親已在“皖南事變”中犧牲。雖然母親早有精神準備,但傳言一旦被證實,她還是陷入深深的悲傷。幸虧母親最疼愛的大兒子突圍出去,安全到達蘇北根據(jù)地,并且一切均好,她的心情才平復了一些。
接下來的寒假較短,而且五個人的路費一時無法解決,母親和姐姐商量決定先籌措一些錢,來年暑假再設法投奔新四軍。
然而,厄運突然降臨。1946年3月底,母親胃病發(fā)作。那時醫(yī)療條件極差,缺醫(yī)少藥,又無錢治療,母親的病情急劇惡化,導致胃穿孔。
我永遠忘不了,1946年4月13日,母親在彌留之際伸出顫抖的手,在靠床的墻壁上像按琴鍵那樣敲擊著,嘴里發(fā)出模糊微弱的聲音。我們聽清了,那也是她經(jīng)常吟詠的一首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母親去世后,學校為她召開了追悼會,一些校外的、特別是教育界的人士都趕來參加。為了維持我們姐弟三人的生活和學習,姐姐就留在嚴州中學工作,直到1949年。
1949年5月建德解放后,在諸多好心人的關心、幫助下,我們很快和失散多年、在山東渤海區(qū)委工作的哥哥朱庭光聯(lián)系上了。從此,我們也有了長兄和嫂嫂的關心、呵護,又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母親的靈柩一直寄放在嚴州中學附近的四明義厝內(nèi),20世紀50年代,母親的同事葉鳳標先生將靈柩托運到杭州,由我的姐姐、妹妹火化。應我哥哥要求,母親的骨灰盒送到他北京家中存放。
1982年,我和哥哥的長子朱小皖一起,將母親的骨灰護送到浙江鄞縣(現(xiàn)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朱家峰安葬。從此,母親的安葬地,和當?shù)卣疄榧o念父親修建的“雪純亭”(雪純是父親的筆名)遙遙相望……
(來源于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官網(wǎng))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