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公布了2024年“地球衛(wèi)士獎”獲獎名單,中國科學家盧琦因助力中國扭轉土地退化趨勢、減少沙化面積,獲得“地球衛(wèi)士獎”中的“科學與創(chuàng)新獎”,這也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該類別獎項。盧琦在防沙治沙領域的付出與成就,讓他不僅是中國的衛(wèi)士,也成為了地球的衛(wèi)士。
防沙治沙好比滾石上山。美好心愿得以實現(xiàn)的背后,永遠少不了汗水、淚水甚至血水。1962年,數(shù)百名務林人開入河北塞罕壩,經過三代人、50多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將當?shù)厣指采w率從11.4%提高到80%;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完成治沙造林28.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43萬畝。幾十年來,我國通過組織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一批重點工程,在一代代科研人員與務林人的辛勤付出下,科學保護沙化土地5.38億畝,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億畝,“三北”工程區(qū)森林覆蓋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綠線”向西移動300公里。據(jù)統(tǒng)計,我國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500萬畝。
70多年治沙實踐,也讓中國荒漠化防治探索出“中國魔方”草方格沙障技術、寧夏中衛(wèi)沙坡頭包蘭鐵路防沙治沙體系、低覆蓋度治沙技術等一系列成功的技術、模式。11月28日,我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栽上了玫瑰花苗、紅柳等植物,將這片總面積約為33.76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實現(xiàn)“鎖邊合龍”,形成了3046公里完全閉合的綠色阻沙防護帶。通過實施生物治沙、工程固沙以及光伏治沙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讓流沙、荒漠化得到控制,也將這個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地方化作了當?shù)厝罕娫鍪盏摹熬蹖毰琛薄?/p>
如今,“中國技術”“中國模式”也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組織的認可。隨著未來跨境全域治理和國際合作力度的持續(xù)加大,中蒙、中阿、中非荒漠化防治雙邊或多邊合作有望繼續(xù)深化,為全球荒漠化治理帶來更多“中國經驗”與“中國智慧”。
(綜合環(huán)球網12.12、中新網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