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么需要吃肉?科學家們很早就給出答案:這是由腦子決定的。擁有1200毫升以上腦容量的人類依靠聰明的大腦成為萬靈之長,但這種高能耗的大腦不能僅靠纖維食物來供養(yǎng),必須要攝入熱量高、營養(yǎng)豐富的肉類來“充電”,所以吃肉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
說到吃肉這件事兒,中國人可就來精神了。生活在一個擁有數千年吃肉歷史的國度,中國人在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吃肉心得”,讓我們來聽聽歷代的“肉食者”都是怎么說的。
中國人之所以很早就能用文明的方式來吃肉,得益于我們在遠古時期就馴化了“六畜”:馬、牛、羊、雞、犬、豬。但肉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的,孟子用“七十者衣帛食肉”來形容心中的理想國,《曹劌論戰(zhàn)》用“肉食者”來代指權貴,都說明了肉在古代的珍貴。
不僅平民吃肉是奢侈,權貴階層也做不到敞開了吃,那時有一條吃肉鄙視鏈:“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敝钡浇裉欤@種排序還在影響著不同肉類的價格。
由于常規(guī)肉食的稀缺,人們把一些野味補充了進來。據《周禮》記載,宮廷料理的肉類不僅包括“六畜”,還有“六獸”(麋、鹿、熊、野豬、兔、豺)以及“六禽”(雁、鶉、鷃、雉、鳩、鴿)廚師們甚至會用蝸牛、螞蟻做成醬來佐餐,為了能吃上口肉,也是很拼了。
先秦的肉食天花板可以從周天子的“特供套餐”——“周八珍”來了解一下,它包括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膋。
80%的現代人光看字就已經蒙了:這都是些啥?看起來很特別的樣子!事實上,“八珍”的做法比它們的名字質樸得多——
“淳熬”就是把肉醬澆在米飯上,再拌上點兒油脂;“淳母”就是把稻米飯換成黍米飯,說白了都是肉醬蓋澆飯。
“炮豚”和“炮牂”是用類似燒烤的方法處理肉食,豚是豬,牂是羊,裹上泥巴炙烤,再經過油煎和蒸制,就是一頓美味的烤肉大餐。
“搗珍”是用牛、羊、鹿、獐等動物的肉反復捶打做成肉泥?!皾n”是把新鮮的牛肉切成薄片放在酒里浸泡,再加入調料食用,體現了周朝烹飪技術的多樣性?!鞍尽笔前汛反蚝蟮娜夂嬷瞥扇飧?。
最后一道“肝膋”就有點兒重口味了,是把狗的肝臟用狗腸的油脂包起來烤,再配上狼的胸口油和米糊烹煮,味道怎么樣不好說,但創(chuàng)意確實不一般。
遠古時期的中國雖然物資匱乏,但人們依然借助強大的生活智慧在追求舌尖上的滿足,著實令人驚嘆。
要談論秦漢時期的吃肉往事,得先了解一個知識:漢朝時發(fā)明了用牛來牽引的“耦犁”,取代了人力,讓耕作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牛成為關系到民生大計的牲畜,因此國家嚴禁隨意宰殺耕牛,漢律中甚至規(guī)定殺牛要給牛償命。這樣一來,牛肉就成了珍稀食材,只有碰上處理病牛、老牛的時候,人們才能過過吃牛肉的癮。
對普通百姓來說,羊肉本就昂貴,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肉食,現在牛肉也吃不成了,豬肉就成為這個時期主流的肉食之一。不過那時豬肉的價格仍然偏貴,西漢的《鹽鐵論》說一頭豬相當于普通家庭一年的收成,無怪乎晉惠帝“何不食肉糜”鬧的笑話會有那么高的嘲諷度了。條件一般的家庭多數時候還是吃不起豬肉的,但是日常會購買一些豬下水食用。
但吃肉這事兒畢竟誘惑力很大,人們開動腦筋、大膽嘗試,很快就開發(fā)出了許多新的選擇。比如狗肉就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肉食,許多平民以屠狗為業(yè),漢高祖劉邦的大將樊噲就是其一,先秦至兩漢的許多俠客都是屠狗出身,所以后世有“仗義每多屠狗輩”的說法,側面體現了當時狗肉食用之普遍。
魚鮮也是廣受青睞的解饞之選。秦漢時期,燕地的人用魚腹的肥肉做成“魚膾”,也就是生魚片,用來招待貴客。據說刀功厲害的廚子可以把魚肉切成昆蟲翅膀那么薄,肉片像雪片一般,蘸著蔥、醢和芥醬來吃,鮮美無比。
另外,漢朝冶鐵業(yè)的進步使鐵制炊具開始普及,讓燒烤這種重要的烹飪方法流行起來??救?、烤魚、烤鵪鶉,甚至烤知了,都進入了漢朝人的燒烤菜譜,從此,世人暢享烤串的快樂。
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融合之后,國人漸漸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飲食審美。社會經濟的繁榮讓畜牧業(yè)得到長足的發(fā)展,人們不再用野味來充當“平價替代”,一些非主流的肉類則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使得肉食形成了鮮明的檔次之分,羊肉成為上流社會的首選,豬肉則充實著平民的餐桌。
具有鮮卑血統(tǒng)的李唐皇室在口味上偏向北方游牧民族,從而影響了國民的飲食偏好。唐朝時全國人民都偏愛羊肉,連官員的福利待遇都有羊肉,朝廷根據官職的大小發(fā)羊,官大的每個月能收到二十只。
唐中宗時,宰相韋巨源在家中宴請皇帝,留下了著名的“燒尾宴”食單,其中有一道“紅羊枝杖”,類似于今天的烤全羊,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唐人發(fā)明了很多經典的羊肉菜肴,如“通花軟?!保怯醚蚬侵钊肱Dc中制作的香腸;“回湯武庫”,是羊肉面;“珍郎”,是冷修羊腸,武則天很愛吃。
到了宋朝,羊肉仍是國民公認的頭等肉食。史載神宗時期,宮里每年要消耗羊肉四十多萬斤,而豬肉只用去四千多斤。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在進行重要宴請時都少不了羊肉。
但是,有一個人卻憑一己之力讓豬肉出現了逆襲,他就是蘇軾。蘇大學士寫詩的時候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其實他現實中一點兒肉都不肯少吃。被貶黃州時,他用有錢人不屑吃的豬肉打造出了一道肉菜王者——東坡肉。這種濃油赤醬、鮮香不膩的美味在宋朝風靡一時,打開了肉食界的新大門。
時光推進到明清時期,豬肉已經成為貴族和平民都很喜愛的肉食。它的適配度很高,不管是宮廷盛宴還是家常小菜,都能貢獻美妙的風味。豬不像牛羊那樣需要放牧,它的養(yǎng)殖條件簡單,產肉量上也有優(yōu)勢,因此豬肉很快就在大眾餐桌上流行起來。
明朝的正德皇帝曾經以豬與朱姓同音,以及自己生肖屬豬的荒唐理由,短暫地開展了一次“禁豬”運動。他在全國范圍內禁止殺豬,違者要流放充軍。
有趣的是,這道禁令遭到了人們的強烈反對。大臣們說:不讓殺豬,祭祀的“三牲”就得少一牲,皇上您覺得這像話嗎?老百姓也說:不讓殺豬,屠戶咋活?養(yǎng)豬的農戶咋活?這日子沒法過了!結果禁令短短幾個月就宣告失敗,大家開開心心恢復了豬肉自由。這反映出豬肉的普及度已經相當之高,就算是皇命也攔不住大家吃豬肉。
清朝時,豬肉更加盛行,成為人們最常吃的肉類。袁枚的《隨園食單》把豬肉做的菜肴單獨列了一個《特牲單》,記載了各種各樣的豬肉烹飪法,如紅煨肉、油灼肉、芙蓉肉、荔枝肉等,豬肉成功在各類肉食中取得了主流地位,直到今天都是帶給人們滿滿幸福感的存在。
吃肉是一件快樂的事,幾千年的吃肉史,呈現的不是簡單的口腹之欲,而是人們與天地博弈、用勤勞和智慧贏得大自然饋贈的過程,更是歷代中國人奮發(fā)不輟、追求美好生活的精彩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