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看到的微信朋友圈內容并不是當事人在當天記錄的,而是把以前的事情當作剛發(fā)生的進行了發(fā)布?因為現在有一種現象,叫預制朋友圈,就是提前制作一批內容,然后在恰當的時間慢慢發(fā)布在朋友圈里。比如有人預制了國慶7天假期要發(fā)布的朋友圈內容,“6小時拍了1536張照片”,像這樣一天拍完,剩下的6天都不用化妝打扮了。最夸張的說法是“出去玩一次,朋友圈能發(fā)5年”。
很多內容都可以預制:學習過程、運動健身、美食打卡、活動體驗、日常曬娃、萌寵分享等。只是很難一下子預制5年的曬娃內容,因為小孩子變化快。上班、日常穿搭是最好預制的。日?;顒邮欠浅2痪獾模覀兘洺3核?、頭腦發(fā)熱,真正能一直堅持做的有什么呢?流行烘焙時你買了各種器具,流行騎車時你買了一身裝備。一會兒人人在討論安欣、高啟強,過一陣子變成人人討論《繁花》。過于一致、規(guī)律的生活,八成是假的,或者是預制的。
有人說預制朋友圈內容是造假、自我欺騙,我倒覺得這樣做很不錯,節(jié)省精力,屬于見招拆招,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我們都想當然地認為,朋友圈的內容就像日記,是記錄當天發(fā)生的事情,要即時、真實。
有人可能會說,沒有誰強迫你必須定期發(fā)朋友圈呀,微信可以只用來聊天、看公眾號,朋友圈就像微信的其他功能一樣,完全可以不使用。但是如果很多人都不時發(fā)朋友圈,你什么也不發(fā),這種不對等是不自然的。心理學家說,自我揭露對人際關系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向彼此透露更多的個人信息。這種自我披露有兩個維度:廣度和深度。廣度是分享的內容的數量,深度是對一個話題討論的深入程度。就廣度來說,你跟朋友分享的東西太多或太少都會讓你們的關系止步不前。當你們以相似的方式相互分享信息時,分享的效果是最佳的,這種來回的分享會激勵你們變得更親密。
現在我們遇到什么事情,首先就想著記錄下來跟別人分享,這會影響我們實際的生活體驗。在聚會上,一個人如果全神貫注地為社交媒體拍照片,就會失去與朋友共度時光的真正樂趣。
年輕人需要不斷結識新的伙伴,披露自己、向他人展示自己。在線分享并不是一件壞事,人們在面對面或在線互動時,其實是在相互了解。這些信息有助于確定人們對彼此的期望,以及預判他們的關系將會是什么樣子。就像戲劇有舞臺和后臺一樣,社交生活也有舞臺和后臺。舞臺是演員表演的地方,后臺是他們?yōu)榻巧鰷蕚涞牡胤?。社交媒體也是如此:互聯(lián)網是我們呈現自己的活動和想法的舞臺,后臺是離線的。在現實或者朋友圈中待太久都會有損失。
研究發(fā)現,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會讓人感到焦慮和抑郁,預制朋友圈內容或許可以顯著地減少使用朋友圈的時間,但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重要的是能否忍住不去看有多少人評論和點贊。
其實在預制朋友圈出現以前,很多人在網上曬出的東西也是經過精心編織的,展示的不是一個人的真實生活,而是其搜索能力、修圖能力?!都~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說:“我們都多多少少地知道,人們不可能像他們在臉書上表現的那樣成功、富有、有吸引力、有智慧,還輕松愉快。然而,我們都無法避免將我們的內心生活與朋友們精心挑選的生活做比較。美國人花在洗碗上的時間,大約是他們花在打高爾夫上的6倍。但是,稱自己在打高爾夫球的推文數量大約是稱自己在洗碗的兩倍?!?/p>
朋友圈展示的是我們向往的生活,但整天生活在仙境里人也會膩的,一些畫外音會把我們拉回現實,低像素的毛坯人生才是主流。
(曉 玲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生活周刊”,楊樹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