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苦、殘酷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一支活躍在太行山區(qū)的八路軍文藝勁旅——太行山劇團,它承擔著宣傳抗日救國、鼓舞軍民斗志等任務。那個時期,太行山劇團這個名字,是譽滿太行、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在太行山劇團里,有一對一起參加革命并在太行山劇團里首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姐妹花:章文儒和章杰儒。從姓名上看,她們似乎是同胞姐妹,實則卻是非血親關系,她們各自的身世,外人并不清楚。本文所要講述的就是這對革命姐妹花的故事。
章文儒原生家庭姓吳,原名吳鳳行, 1941年去延安后更名為章文如。吳鳳行于1908年9月5日出生在河北省新城縣(現為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鎮(zhèn))的清末官宦家庭,其父吳德鎮(zhèn)是清朝光緒甲辰進士、翰林,曾任翰林院編修,后入直隸師范學堂及日本政法大學學習,歷任國史館協修、實錄館纂修、直隸咨議局議員,民國后曾到多省任職。1922年,吳德鎮(zhèn)因長子夭亡,自身多病,致仕居家。
吳鳳行幼時隨父宦游各地,五六歲時先由母親教讀書、識字,后請老夫子教“四書五經”。1922至1924年,在天津插班考入私立達仁女子小學。校長馬千里,教員有鄧穎超、王卓儒、李峙山等,特別是鄧穎超擔任她們班兩門課程的教學,向學生們講授革命道理,使她們懂得男女要平權、封建禮教害人必須打破等。1923年,在鄧穎超的帶領下,她參加了紀念五四運動的游行和取消賣國“二十一條”的示威大游行。1924年,鄧穎超還帶著她參加了列寧逝世的秘密追悼會,向她介紹了列寧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并使她知曉了“勞工神圣”“共產主義”等許多新名詞。這一切都開闊了吳鳳行的眼界,啟發(fā)了她的心靈。也是從那時候起,她知道了“共產黨是同情被壓迫人群的”。雖然,吳鳳行在達仁女校的經歷較短,只有兩年的時間,但對她之后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卻是很大的。在達仁女校的日子,是吳鳳行最珍惜和眷戀的一段時光。
小學畢業(yè)后,吳鳳行考上了天津師范學校。但因家里不支持她繼續(xù)升學,再加上包辦婚約的夫家更是堅決反對,不得已她只得服從。在家閑居兩年后奉命成婚,夫家是一個更加封建的官僚家庭。吳鳳行在這個家庭中受盡屈辱和壓迫,曾兩度自殺未遂。后來,在同學的啟發(fā)下,吳鳳行毅然奮起抗爭。經過三年的斗爭,終于離婚。離婚后,因找不到工作,只能回到原生家庭。而那時,母親早已去世,父親娶了繼母,是一個官僚、軍閥家庭的小姐,性情暴戾、窮奢極欲,家產已多半被她揮霍。1930年父親去世,繼母多病,性情更加乖張,庶母(父親的姨太太)留下一女二男后也病亡了,繼母對吳鳳行及弟妹更加虐待;加上親友、鄰里均認為她離婚的行為是離經叛道,便對她惡語相加或白眼相對,使其生活環(huán)境更加不堪。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吳鳳行對當時的社會既憤慨又無奈,覺得前途一片漆黑,以致悲觀厭世。1935年冬,她再次吞食鴉片自殺,但又一次被“老天爺”拒收。
吳鳳行再次自殺未遂,好友章杰儒勸勉她:“不要做無謂的犧牲?!焙笥钟浧鹦W時鄧穎超先生曾說過:“自殺是弱者的表現?!边@時,一顆死了的心復活了。要掙扎,要斗爭,要活下去,社會之大,難道就沒有一個弱女子的立足之地?她想到了鄧穎超,鄧先生是一個革命者,是同情被壓迫者的人,或許她就是共產黨人?于是,JBNjDlWfpzocvYM3xAlQGQ==吳鳳行通過小學同學打聽尋找鄧穎超。為了謀求個人解放,她也要“革命”了!1935年冬,吳鳳行留下一封脫離家庭的信,甩開繼母,狠心拋下了年幼的弟妹,離家出走了。
那時,紅軍長征剛到陜北,尋找鄧穎超談何容易。吳鳳行從家鄉(xiāng)到達北平后,路費用盡,就暫住在曾在河北新城縣的鄰居、父母好友章瑞征家。章家原籍河北省保定,八國聯軍侵入京師時,章家由京城逃難遷居新城縣,與吳德鎮(zhèn)家過從甚密,章、吳二人的夫人遂成為好友,而后兩家的女兒自然也變成了“閨蜜”,這段緣分讓吳鳳行與章杰儒雖非血親卻感情深厚。吳鳳行因胃大出血誘發(fā)了心臟病,在章家的幫助下及時就醫(yī)并休養(yǎng),過了一段時間身體好轉后,吳鳳行決定把姓名改為章文儒,與章杰儒以姐妹相稱,正式成為章家的一員。章杰儒年齡小于章文儒6歲許,是一個思想進步的青年學生。她曾參加過“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學生游行示威活動,可能是“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的成員。所以,章杰儒的言行對章文儒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章杰儒的父親章瑞征為人正直善良、有文化。當章杰儒到了上中學的年齡,章家便從河北新城縣遷回了北平,章瑞征在北平一個鹽商家做家教先生,生活還算富裕。1935年,章瑞征由于身體原因被東家辭退后,家中生活日趨窘迫,有時靠典當、賣物品甚至借高利貸維持。章文儒在章家病愈后,曾在北平粉房琉璃街一戶人家教了兩三個月的私館,每月賺15元的車馬費,以補貼家用。后因這家女主人作風不正而辭館。
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章家逃離北平。先到天津,又去濟南,姐妹倆尋找同學未果。章老夫婦因病滯留濟南,姐妹倆靠當賣由北平帶出的物品為二老治病,攜帶錢物所剩無幾。在日軍欲攻濟南、打洛口時,全家人又搭乘難民車南下。原想去武漢投靠章家親戚,由于火車擁擠不堪,不久老夫婦和章文儒便都病倒了。不得已,全家人在河南開封下車,暫住曹門外的一家小客棧中。在這里,章家姐妹找到同鄉(xiāng)會尋求幫助,遇到了一位叫蘇景式的河北同鄉(xiāng),他幫助解決了一些困難。經他的介紹,安置章老夫婦留在開封后,章文儒、章杰儒兩姐妹便與蘇景式一起奔赴太行山參加革命。
1937年12月,章文儒、章杰儒與蘇景式等一行人到達了山西晉城,通過孟夫唐同志安排進入華北軍政干部訓練所(簡稱“華干”)學習。華干所長劉子超,教官有朱瑞、陳沂、張柏元等,課程有辯證法、國際問題、農村工作、游擊戰(zhàn)術等。一個多月后,華干遷到陵川縣。章文儒和章杰儒被分配到華干劇團工作。1938年3月,華干劇團與陵川縣劇團合并組成聯合抗日流動劇團,出發(fā)到各地宣傳演出。團長趙洛方,團員有章文儒、章杰儒、朱燁、王炳炎、賈宗誼、張振亞、李淑琴等十幾個人,還有部分兒童。劇團先是在陵川農村及壺關、陽城縣農村流動演出。后來,又到國民黨趙壽山十七師的一個旅做慰問演出,劇團住在旅部(好像是在壺關的一個村里)。其間,除了到下級營、連演出外,還去附近農村演出。當劇團完成任務要返回華干時,十七師卻以各種理由推托,想把劇團留下。直到朱瑞同志到該部聯系工作時,他們才同意由朱瑞同志帶回劇團。朱瑞告訴大家,今后劇團歸太行區(qū)黨委領導,他帶著大家經長治到了太行區(qū)黨委的駐地屯留縣寺底村。華干劇團隨即更名為晉冀魯豫邊區(qū)后方劇團。不久之后,改稱太行山劇團。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軍委書記的朱瑞同志是太行山劇團的創(chuàng)始人,從離開陵川到回到太行區(qū)黨委,劇團在外巡演了兩三個月。太行山劇團在朱瑞同志的親自領導和熱情關心下迅速成長。
太行山劇團正式命名后,團長為趙洛方,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是趙迪之,藝術指導(導演)為洪荒(阮章競)。章文儒與章杰儒這對姐妹花一直同舟共濟,學習、工作、生活在劇團的大家庭里,沐浴著黨的陽光迅速成長為共產主義戰(zhàn)士。1938年10月,經趙迪之的介紹,章文儒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轉正。一天,姐妹倆被分別秘密告知去寺底村村頭的一間小廟舉行入黨宣誓儀式。到了小廟,章文儒與章杰儒才驚喜地發(fā)現,她們是同批加入了黨組織。
章文儒于1937年到華干學習,在工委會做民運工作。在加入太行山劇團前,曾管理兒童抗日宣傳隊,任指導員;后擔任過組織干事、民運股副股長。在太行山劇團期間,除了排練劇目,還擔任編委會委員,編寫劇本。1939年初,章文儒赴長治民族革命藝術學校學習一個多月,同年又在晉冀豫區(qū)委黨校學習三個月,后到農村支部工作,一段時間后又回到劇團專門做民運工作,并任組長。后被派往黎城縣(太行區(qū)黨委試驗縣),以特派員身份發(fā)展和指導農村劇團。1940年被派到冀西平漢線劇團任政治指導員,后兼任團長。同年年底前后,調到太行中學任總支部委員兼補習班政治教員,后患重病住院,出院后再回太行山劇團。
1941年春,組織上考慮到章文儒的身體狀況已經不適應太行山游擊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決定派她去延安。出發(fā)前的頭天夜晚,章文儒與章杰儒促膝談心,依依惜別。最后,章杰儒對姐姐說,太行山的斗爭環(huán)境比延安更殘酷,如果她不幸犧牲,希望抗戰(zhàn)勝利后姐姐能替她找尋并贍養(yǎng)父母雙親。一年后的1942年6月26日,章杰儒于山西省平順縣穽底村(現平順縣東寺頭鄉(xiāng)神龍灣村)遭遇日軍掃蕩時英勇犧牲。姐妹倆那一夕的談話竟然成為訣別!
多年以后,據親歷太行山劇團在平順縣穽底村遭遇日軍槍林彈雨襲擊的夏洪飛等老同志回憶:在那次突圍日偽軍的掃蕩時,太行山劇團的大部分人跟隨八路軍一二九師參謀訓練隊晝夜行軍,到了穽底村后,在村北口的一個戲臺上休息,渴望睡一覺消除疲勞。不料,敵人沖過來拿機槍掃射,大家立刻向對側峽谷跑,溝底是清漳河水潭。洪荒(阮章競)高喊“跳”,大家都往水里跳去。章杰儒跳下河溝時被敵人的子彈打中,仍然掙扎著到了對岸,后因失血過多犧牲在岸邊。待敵人退后,石川與黃一濤返回穽底村尋找掩埋烈士遺體,老鄉(xiāng)把他們帶到離水潭50米處用石塊掩蓋遺體的地方時,發(fā)現章杰儒同志的遺體已被雨季大水沖走,章杰儒同志血染清漳河,遺體未存。那年,章杰儒29歲,時任太行山劇團的政治指導員。王炳炎和宋光同志撰文高度贊揚了章杰儒同志的堅定信念和優(yōu)良作風。那次遭遇戰(zhàn),太行山劇團犧牲4人、負傷6人、被俘1人,損失慘重。
章文儒1941年去延安后,將名字改為章文如,后來一直使用此名。新中國成立初,在太行山劇團工作過的趙子岳同志去河北省婦聯探望章文如時,章文如才得知章杰儒犧牲的消息。章文如惦記著章杰儒的生前托付,多方尋找章瑞征夫婦,均無結果。估計章家二老很可能早已歿于抗日戰(zhàn)爭的動蕩年代。1977年12月20日,章文如病故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