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母親,身邊是兒子陪著,在小區(qū)里散步,乍一看,畫面還有些溫馨。
他們一圈一圈地走,從上午11點一直走到下午4點,沒吃午飯,兒子覺得自己的體力都快跟不上了,母親還在走,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母親是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兒子姓孫,是中學老師。在同類家庭中,他算是幸運的,因為他的職業(yè)、工作環(huán)境和善解人意的領導。
孫老師是獨生子,16歲時,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獨自把他撫養(yǎng)成人。他也孝順,結婚后把母親接來同住,相互照料。曾有一段靜好時光,直到母親患病。
母親的病程發(fā)展很快,在母親燒壞了家里的三口鍋、兩把壺,又頻繁外出走失的情況下,孫老師思來想去,向校領導提出能否帶著母親上班,校長在做了一番考察之后,同意了。
2024年春天,新學期開始,孫老師正式帶著母親上班。自己上課時,就給母親布置一些任務,比如在樓道里擦擦窗臺、掃掃地、整理書柜。他知道,母親一旦沒事情可做,就容易亂走。
母親喜歡這樣的安排,漸漸熟悉了校園的環(huán)境,全校師生也熟悉了這位老婆婆,他們會友善地與她打招呼、聊天,校門口的保安會看好老人,不讓她出校門。在老婆婆顯現出茫然情緒時,所有目睹者都會將她帶到應去的地方。校長的預估很對,孫老師帶母親上班這件事,非但沒影響教學工作,反而在學生心里種下了善良、感恩的種子,有助于他們成為溫暖而有力量的人。
孫老師深感欣慰,但他也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如果母親的病情繼續(xù)加重,直到失能,他必須考慮讓母親住進專業(yè)的養(yǎng)老院。
最近看到一檔談話節(jié)目,談到阿爾茨海默癥。一位名叫胡泳的嘉賓是北京大學教師,他暫時放下手頭的著述研究,全心全意照顧患病母親,引起多方關注。
有位養(yǎng)老護理專家不以為然,認為胡泳應該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他的專業(yè)所長,照料老人的事情可以交給專業(yè)的人來做。
胡泳不同意,交給專業(yè)人士照顧和兒子親自照顧不是一碼事。
有人留言:生老病死是不可違抗的生命規(guī)律,看護母親的事情,怎么能說不重要呢?
是啊,生命歷程,山一程、水一程,風一程、雨一程,綻放一程、枯萎一程,人人都要經歷,誰說枯萎的那一程不比綻放的一程重要?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