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視頻化社會的崛起,短視頻成為書寫城市空間的重要影像敘事與媒介化實踐,塑造出獨樹一幟的網(wǎng)紅城市。憑借強大的視覺力量,短視頻制造出互動儀式鏈的媒介凝視,“神游旅行者”憧憬的媒介化旅游,為受眾提供了神圣的儀式空間和地理想象的朝覲之地。穿梭于現(xiàn)實世界與媒介世界構建的第三空間,身體的打卡勾連起身體與城市實體的交互關系,所有人共赴一場面向網(wǎng)紅城市的象征性朝圣儀式。但短視頻也充當了網(wǎng)紅城市的視覺誘餌,消費社會的符號欲望與景觀圈套加速城市空間的異化,景觀仿制的克隆之城威脅以往長期存在的地方感,關于美好想象的媒介朝圣有可能異變成網(wǎng)紅城市的消費朝圣。
【關鍵詞】短視頻 媒介朝圣 具身傳播 地方感 網(wǎng)紅城市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11-052-07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11.007
一、視頻化社會崛起的媒介朝圣實踐
從擁有強大的地理想象性生產力量的大眾媒介誕生起,人類社會的觀察點就不斷從物質與自然轉移到人本身,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開辟了地理空間的數(shù)字新疆域,不占據(jù)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賽博空間營造出想象之地。人對地理空間的探索和感知,也轉移到與現(xiàn)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中。一種基于數(shù)字空間的人地交互正成為體驗城市地理空間的常態(tài),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媒介化旅游,已成為人們探索城市地理街區(qū)不可或缺的方式。短視頻作為一種有影響力的數(shù)字影像媒介,不僅是人與城市交互的重要手段,還是視頻化社會塑造網(wǎng)紅城市媒介新景觀的有力工具。德波曾提到,如今真實世界變?yōu)閱渭兊挠跋?,單純的影像成為真實存在事物和催眠行為的有效動力。視覺營造的景觀制造出以不同媒介觀看世界的方式,人們自然而然地把視覺當成最重要的人類感官。[1]隨著短視頻在“讀秒時代”社交性、便捷性、交互性等優(yōu)勢的凸顯,其成為結合擬態(tài)影像和真實社會的新視聽手段。短視頻形塑了文化空間的地方感,深刻地展現(xiàn)出生活空間在地化實踐的多元面向。移動短視頻對本地人的生活場景進行細致入微的捕捉,構建出段義孚描述的“未經漫長的體驗而產生的精神層面的強烈情感”。[2]這種源自生活空間的情感,反映了在地生活空間社區(qū)成員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和共同價值觀,它不僅是對旅游目的地的短暫留戀,而且是對地方文化、社會結構和人際互動的深刻體驗和認同。
為游客提供媒介朝圣“殿堂”的短視頻,變成了重建社會關系的社會儀式中介,完成個人、社會與城市的符號化連接,跨越時空的網(wǎng)紅城市媒介朝圣之旅通過短視頻而得以發(fā)生。朝圣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人獨自前往一個對他自己很重要的地方”。[3]庫爾德利從媒介角度提出媒介朝圣的概念,把媒介朝圣描述為在媒介敘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特定旅程。[4]這是一種以后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分析朝圣如何積極地構建某些價值觀的分析方式。他認為朝圣不僅僅是一段物理上的旅程,也是一段通往某些社會中心價值觀的象征性旅程。而從賴因德斯的角度理解,媒介朝圣應當放置在其適當?shù)牡乩砦幕尘跋拢蔀榉治龀ミ^程的有價值的工具。[5]所以媒介朝圣中人們積極地尋找地點的物質參考,以加強他們的想象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而想象記憶則在媒介朝圣體驗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媒介朝圣既是穿越空間的真實旅程,又是現(xiàn)實世界與媒介世界構建的中介空間里朝覲的行為。媒介朝圣隱含的價值觀與媒介的象征性權威聯(lián)系在一起,意味著朝圣不僅是前往特定媒介故事背景下重要的物理地點之旅,而且代表著一次符號之旅。在此過程中,“普通世界”與“媒介世界”之間的距離瞬間被拉近。因此媒介朝圣是一次象征性地跨越日常生活邊界的行為,是踏入特殊的媒介世界的體驗,媒介朝圣加強了兩個世界的分離,[6]并進一步驗證了媒介世界的特殊性和獨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塑造的網(wǎng)紅城市背后,存在符號化、商品化的景觀社會,視覺消費的欲望將社會價值物化,侵蝕人的主體性甚至將人異化,更有可能消解城市的品位和獨特性直至地方感消逝。
本文從短視頻媒介化朝圣的價值入手,探究以下問題:觀看者如何借助短視頻實現(xiàn)網(wǎng)紅城市的集體式朝圣凝視?游走于數(shù)字空間的媒介化旅游如何制造受眾心目中想象的朝圣之地?短視頻建構了具身傳播與城市交互的意義,游走于虛實城市空間的分裂身體,是如何憑借短視頻完成身體打卡的實踐,又是如何完成社會意義建構,制造出網(wǎng)紅城市符號化、象征性的朝圣儀式感的?此外,網(wǎng)紅城市本身也可能遭到現(xiàn)代性的沖擊和文化工業(yè)的毒害,網(wǎng)紅城市的過度營銷、過度包裝等弊端凸顯,短視頻加劇了城市空間消費文化的盛行,成為人們完成自我欲望投射及實現(xiàn)消費朝圣的異化場域。因此,本文還要探究:商品化的城市影像,如何通過符碼導致社會的物化與人的異化?現(xiàn)代性、同質化的城市仿制品,又是如何在景觀堆疊的視覺消費下導致了城市地方感的消解?
二、互動儀式鏈的集體凝視與想象的朝圣之地
短視頻令更多觀看者變成了麥克勞德提出的“神游旅行者”。無論是閱讀、觀看還是聆聽,受眾足不出戶就能體驗旅游的地方感,用鮑德里亞的話來說,我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想象地圖越來越“優(yōu)先”,并與日常生活的真實地理融合在一起,而不僅僅是鏡子或是面具。[7]短視頻營造的媒介化擬態(tài)環(huán)境,為實現(xiàn)互動儀式鏈的集體凝視和想象的朝圣之地創(chuàng)造條件,短視頻影像敘事的互文性和可代替性,令想象都市與現(xiàn)實城市之間的界限越加模糊,共同構成媒介化朝圣的集體凝視與地理想象。
1. 營造互動儀式鏈的集體式朝圣凝視
朝圣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孤立的,正如柯林斯所言,社會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是由一種共同的力量驅動的,短視頻所制造的媒介化凝視,是互動儀式得以形成的關鍵,它令社會群體之間相互關注并擁有情感連帶,形成了一種“瞬間共有的實在”。[8]短視頻增強了觀看媒介朝圣的可見性,為網(wǎng)紅城市朝圣的互動儀式提供集體凝視的中介條件。隨著媒介技術重新配置社會生活的空間和時間參數(shù),任何物理空間分離的個體都有機會共享、凝視在線的朝圣旅程。觀看者通過他人探游城市的短視頻,實現(xiàn)了約翰·厄里所指稱的“媒介化凝視”。這是一種集體式凝視,這種虔敬的凝視以社會化的活動和符號為前提,將特殊的影像符號組合起來,并借助視覺技術進行媒介展示。[9]短視頻利用表征社會關系的符號增強儀式的神圣感,人們借助短視頻分享共同的旅游地朝圣體驗并將注意力投入、集中在共同的儀式活動中。觀看主體利用短視頻凝視朝圣的儀式活動,通過視覺凝視朝圣地的各種經典元素或形象。正是凝視的視覺活動悄然構建起人與城市的關系,人們脫離肉身的禁錮進入想象的城市朝圣空間。移動短視頻制造的媒介凝視使地方扁平化,遙不可及的遠方朝圣地以碎片化的方式打散重現(xiàn),凝視朝圣旅游的短視頻變成一種集體交流和共享儀式的中介手段。
作為社會連接的中介和媒介化的凝視手段,短視頻培養(yǎng)一種持續(xù)的社區(qū)凝聚感和精神聯(lián)系,強調幻想和想象是流動的旅游體驗的一部分,這意味著一種虛擬的、情感的、富有想象力的旅游模式,與實際的物理旅游平行。[10]集體的目光凝視表達出人們追求、探索城市空間的熱切渴望。發(fā)掘城市新空間的短視頻,被賦予了一種全新意義,即媒介瞬間,觀看者凝視并重視自己與他人生活之中的意義瞬間,“意義”由個人獨立完成并賦予獨特性。[11]按照拉康的凝視理論,自我的完形需要通過鏡像的凝視完成,一方面把想象的他者的凝視投射到自我之上,以達到完滿的夢幻效果;另一方面則需要認同他者把凝視內化成自我的理性。[12]在短視頻的觀看實踐中,觀看主體不僅依賴于凝視的客體,還要把實體實際不存在的象征、想象元素植入客體之中,在短視頻的互動儀式鏈中達成自我的凝視。受眾愿意把時間投入短視頻的共同凝視,本身就是想象自己在目的地現(xiàn)場,把短視頻博主視為打卡朝圣行為的代理者參與儀式,獲得象征意義上的集體朝圣體驗。短視頻制造的集體凝視,為朝圣儀式提供了高度的相互關注和強烈的情感認同,參與觀看的共同在場突破時空限制,互動儀式的所有人在凝視過程中獲得巨大的情感共鳴和集體興奮,此時媒介朝圣的儀式氛圍和社群關系被進一步強化。
2. 制造想象的朝圣之地
多琳·梅西強調,我們很多的地理意識都留存于頭腦之中,腦海中始終帶著關于世界、我們所居住的國家、隔壁街道的圖像。[13]想象未知之地的好奇心是促成地方想象力的源頭,未踏足的陌生領域引起了地理想象,它存在于人腦海之中未知的空間領域。[14]幾乎所有的媒介文本都離不開空間與地方,而媒介也是發(fā)揮地理想象力的中介力量。鑒于媒介對旅游的高度介入,旅游開始轉向一種超真實的符號世界,城市的旅游業(yè)受到媒介邏輯的影響,形成所謂的“媒介化旅游”。[15]媒介所構成的視覺文化文本,在傳遞與重塑遙遠地域的地理現(xiàn)實過程中,塑造了人們對地方的理想化想象,為地方意義的多義詮釋提供了豐富資源。[16]在沒有親臨現(xiàn)場的情況下,個人缺乏媒介圖景的印證,其對地理環(huán)境的主觀臆想是一種或多或少無意識的、未經反思的建構,此時想象中的朝圣之境充滿多重意義,相關解讀由此變得更為復雜多元。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列斐伏爾、??碌葘W者的推動下,“空間轉向”的價值凸顯,媒介參與建構社會空間的力量逐漸受到重視。[17]媒介化的空間感充滿想象力,需要我們以全新的、充滿活力的方式重新思考地理的空間性。因此,作為一種描繪旅游體驗的媒介,短視頻令個人故事更加鮮活,通過再現(xiàn)、重現(xiàn)精彩時刻,制造出憧憬者共同想象的朝圣之地。短視頻形塑了人對地方的空間意識,幫助個體了解空間在其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空間交流提供媒介。媒介化的地理想象,讓個體去理解空間和地區(qū)在他們個人經歷中的影響,并能夠恰當?shù)卦u估他人創(chuàng)造的空間形式的意義。[18]
短視頻制造了親近遠方城市的場所感,它不僅補償了觀看者對遠方都市的美好想象,增強了用戶與地方的場景聯(lián)動,也在重構城市的媒介新形象,為共同朝圣的集體凝視創(chuàng)造同時在場的契機。隨著城市的形象符號日益依賴于視覺符號的媒介展示,在社交平臺傳播之中聲名大噪的城市網(wǎng)紅地點也被共同圍觀。眾人凝視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往往相互重疊與增強,以至于目的地本身變成了幻想之地或媒介世界。短視頻令人們探索地理的想象力被釋放出來,“旅游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在現(xiàn)實與夢境之間搖擺,它成為一個具體的烏托邦”。[19]記錄著網(wǎng)紅城市空間細節(jié)的短視頻,塑造出城市空間表現(xiàn)的新視覺慣習,以真實城市空間視覺呈現(xiàn)占據(jù)人們想象認知的主體地位。游客借助媒介營造的幻象和投影,來構建自己向往的神圣地理空間。更為重要的是,短視頻令人們想象的目的地聚焦到更為具象化的圖景當中。被置于同一個話語領域的朝圣之地是有界的,朝圣的游客得以擁有地圖對應的空間輪廓和地理形態(tài)。短視頻成為人們用來形成對城市環(huán)境空間感知的制圖媒介,來構建他們心目中“可視化的城市”和傳達基于感受、記憶和共鳴的心理圖像,形成了所有游客心目中朝圣的“想象的共同地”。
三、短視頻的身體打卡實踐與網(wǎng)紅城市朝圣的象征性儀式
短視頻的粉絲們并不滿足于媒介制造的想象之旅,他們渴望親身體驗真正的地方感,也希望參與旅游打卡并用想象力把自己的故事融入城市。伴隨著移動短視頻的興起,網(wǎng)紅式的都市景觀正不斷被造就出來。短視頻的視覺傳播力與想象力,激活了“媒介城市”之空間意義,使得原本寂靜、平淡無奇的城市景觀突然變得喧囂和知名。西安的永興坊、成都的“東郊記憶”、重慶的“李子壩地鐵站”、長沙的“茶顏悅色”奶茶店等城市形象符號地標,釋放出全新的都市文化內涵與創(chuàng)意。游客奔赴城市網(wǎng)紅地打卡的身體旅行,可被看成一種準朝圣或對文化意義的神圣追求。[20]被網(wǎng)紅城市媒介景觀吸引的游客,打算用身體在場的自拍來證明“我在那里”,展示如同短視頻的城市描述那樣的場景,迎合社交平臺上的“社會期望”。同時,短視頻的打卡之旅也是一場媒介制造的象征性儀式,打卡者前往對他們來說具有重要社會、歷史和文化意義的地方,共赴一場符號化的象征性媒介儀式。
1. 身體打卡的媒介朝圣實踐
在短視頻的加持下,身體打卡變成城市的一種媒介實踐。打卡勾連起人們的身體、城市實體、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互動等多種要素,“以人為媒”的短視頻更加注重身體的在場感和卷入感。正是人們自發(fā)的內容創(chuàng)作將城市放置在鮮活的場景中,人們依靠一傳十、十傳百的網(wǎng)絡打卡將身體臨場體驗擴散開去。
身體在城市朝圣的打卡體驗中分裂,生理軀體出現(xiàn)在城市的實體空間之中,短視頻的再現(xiàn)身體則作為一具數(shù)碼軀殼呈現(xiàn)在電子環(huán)境中,技術嵌入的雙重身體實現(xiàn)了對虛實空間的同步占有。短視頻橋接起打卡者的兩個分離的身體,自然肉身與數(shù)字軀體隨著虛實空間的融合和流動,達成新媒介空間的社會交往。[21]個人的身體是移動的空間場域和時空單元,攜帶著個人的思想意圖、情感偏好,以及文化信念與實踐,制造出各種社會關系,并賦予它們全新的意義。[22]于是身體變成了人與社會的重要連接紐帶。身體是社會性的,我們的個人的身體與社會生活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內在且本質的關聯(lián)。[23]身體并非僅僅是我們個人所擁有的物理實體,它更是我們行動的體系和實踐模式,特別是當身體作為實踐方式介入和參與日常生活互動之時,它便成為維系人們自我身份認同感的重要組成部分。[24]人們希望短視頻的鏡像身體與網(wǎng)紅城市的景觀發(fā)生密切關聯(lián),借由他人點贊、評論和轉發(fā),找到自我心理價值的定位。
朝圣者打卡的身體被賦予了社會性,此時身體不只是自我外在形象的簡單呈現(xiàn),還是渴望得到他人認可、實現(xiàn)群體認同和制造共同議題的重要紐帶。短視頻打卡者與觀看者之間建立了一種親密的準社會關系,兩者之間的相似性使他們相互吸引,由此產生的親近感激發(fā)了觀看者對城市朝圣的熱情和渴望。但打卡者的分享可能受到某種社會慣習和輿論的壓力,即便其在打卡地的個人體驗與其他人相差甚遠,他們也會在拍攝的短視頻中選擇性地呈現(xiàn)與社會主流意見相符的視角,從而強化圣地的形象。展示空間到場的身體成為社會關系建構的流動媒介,它游走在城市的實體空間中,借助短視頻的動態(tài)影像展現(xiàn)身體與城市的結合,以直觀、鮮活和能動的行動擴展和重塑社會關系。最終,身體影像在短視頻空間形成獨特的個人景觀和朝圣場所,等待觀看者的社會認同。
2. 網(wǎng)紅城市的象征性朝圣儀式
城市保留著朝圣的聚集性結構,把人類精神發(fā)展的一系列重要階段連接起來。[25]象征性旅程與媒介象征性權威的關聯(lián)性是不言而喻的,媒介朝圣的精神意義更多地來源于媒介強大的驅動召喚。庫德瑞甚至將媒介象征性權威的中心主導地位進一步抬高,將面向媒介的朝圣視為“制度的儀式”。[26]充當網(wǎng)紅打卡地的城市為游客提供了展演的舞臺,參與媒介朝圣的游客并不是單純的旁觀者。他們親自奔赴城市圣地重演媒介上多次出現(xiàn)的神圣環(huán)節(jié),以此完成個人與社會的符號化連接,共同營造、參與到媒介世界的儀式當中。朝圣者存在于制度化或象征性的反結構儀式中,通過脫離結構化形式情景的朝圣之旅,進入一種閾限狀態(tài)和儀式的神圣氛圍。[27]在網(wǎng)紅城市的朝圣儀式中,媒介不斷塑造獨特的儀式感。首先,媒介將個體從原有的社會結構中分離出來,使人們與其日常聯(lián)系的社會群體保持距離,將其塑造成網(wǎng)紅打卡地的少數(shù)“探路者”。其次,媒介強化了有相似經歷、相似過程的人的社群感,將朝圣者與圈層文化聯(lián)系起來,賦予朝圣者獨特的光環(huán)與神圣的身份。最后,以短視頻為媒介,將打卡者重新融入社會,通過共享城市景觀影像,與社會日常生活重新建立聯(lián)系。去過朝圣現(xiàn)場的人擁有作為“專家”的文化資本,當其旅游經歷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被分享出來時,會進一步激發(fā)視頻觀看者的熱情。由此,互聯(lián)網(wǎng)上復刻真實朝圣地點的影像,強化了人們?yōu)楹纬サ脑家饬x。
因此,由媒介引導的朝圣旅游不只是一種物理上的旅程,而且是一種關乎某些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象征性旅程。媒介引導大眾關注共同的東西,建立起“多數(shù)人觀看少數(shù)人”的社會架構,通過屏幕把社會目光的焦點轉移到少部分人的表演上,被觀看的少數(shù)人成為大多數(shù)人效仿、敬仰的媒介榜樣。這意味著大量的個人會受到媒介價值導向的深刻影響,什么地方是美好的,有什么象征性意義值得探索和追求,都在媒介形塑圣地的過程中被不斷強化。受眾分享短視頻所形塑的共同的城市視覺記憶,完成一次走向某些社會集體價值觀的象征性旅程。
四、城市異化與地方感消逝的消費朝圣
游客的注意力與媒介圖像的視覺誘惑及符號消費日益交織在一起,物欲關系遮蔽了人與地方真正的關系,使得網(wǎng)紅城市的消費打卡具有異化的傾向。人們被符號化的商品概念不斷誘導去追求更多的物質消費,泛娛樂化的集體狂歡取代了媒介朝圣本來的意義。符號化、商品化的地方空間異化傾向,褻瀆了媒介朝圣的神圣性,游客打卡的對象不再是淳樸美好的想象之境,而是商品化的、缺失地方感的商品空間。由此,市場演變成一種“神圣的”意義秩序,模糊了事實與信仰之間的界限。[28]被復制的網(wǎng)紅打卡地,在物品物化的推動下被賦予了某種神圣性,甚至成為某種神話,[29]網(wǎng)紅地隱藏了它們的社會建構的起源,傾向于表現(xiàn)為我們日常生活的自然存在,這使得蘊含其中的價值觀念變成看似自然的元素,從而使符號化消費的光環(huán)更加強大,消費朝圣帶來的是城市空間的地方感消逝。
1. 視覺消費制造的城市異化
猶如本雅明把“拱廊街道”描述成一種夢幻世界,網(wǎng)紅城市就是短視頻塑造的符號幻想都市。城市作為消費空間的主要功能,就是為視覺消費者提供一個“人與集體做夢的地點”,然而他們自身也是被消費的對象。[30]短視頻符碼制造的消費空間,再現(xiàn)了一個視覺意象的交匯點。短視頻憑借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迅速占據(jù)了個人感官的意象空間,誘導觀看者離開所在的家園去體驗網(wǎng)紅城市的符號消費。短視頻的視覺在場感,是一種獨特的純粹沉浸感的體驗。這種“遠程在場”會喚起觀看者的“情感—動機”狀態(tài),進一步激發(fā)其高水平的臨場感。他人影像中的特殊臨場體驗將引發(fā)觀看者積極的情緒,特別是短視頻特有的豎屏視覺體驗,使觀看者能夠集中注意力體驗置身于某個地方的感覺。
在城市中打卡的短視頻制作者也是城市餐飲、購物和旅游的消費者,他們炫耀性的視覺消費內容是以消費者名義創(chuàng)造和驅動的,其行為類似于媒體機構的專業(yè)慣例和實踐。[31]短視頻借助可視化城市空間,操縱人們體驗網(wǎng)紅城市的符號消費。其作為一種消費社會的“視覺化文本”,刺激了城市空間的視覺消費,培養(yǎng)人們看的方式與思維,從而擁有了“看”的欲望與需求。[32]短視頻讓觀看者在被誘導的幻象和欲望之中,甘愿淪為視覺消費的接受者和推動者。按照德波景觀社會的意象消費觀點,真實的物品的使用價值不再是首位的,消費的意義朝著抽象范疇轉移,媒介符號所建構的物之意象消費成為景觀社會的主導,物質所象征的地位、聲譽和欲望是人們追逐的符號價值。[33]視聽元素對網(wǎng)紅城市的空間/形象的營造與再造,是對消費商品進行生產或者再生產的影像包裝。游客的打卡式訪問,實現(xiàn)了個人對城市形象符號的媒介化鏡像占有,以及對網(wǎng)紅城市空間的具身消費。[34]城市的符號化景觀催生了社會的物化趨勢,個人也隨之一步步陷入消費陷阱之中。
短視頻里的網(wǎng)紅城市景觀雖然是寄托觀看者美好向往的“數(shù)字烏托邦”,但它依然是被資本和技術操縱的數(shù)字產物和視覺奇觀,脫離不了馬克思所批判的“人的異化”。內在、自發(fā)的自我異化,在短視頻平臺智能推送和算法操控下愈發(fā)明顯。這種新式數(shù)字異化令人異化成手段,人在數(shù)字實踐中為達成目的變成了制造欲望的工具,短視頻生產活動成為個人換取網(wǎng)絡流量和商業(yè)變現(xiàn)的手段。大量短視頻堆疊出來的城市符號圖景,恰恰是個人日常生活重新異化的結果,被網(wǎng)絡炒作、被商品化的城市影像符號,最終淪為加速個人異化的視覺圈套??梢?,網(wǎng)紅城市的視覺圍觀背后隱藏著制造流量的資本權力運作,它加速了城市作為“物”的媒介化意義,以及按照資本邏輯構建的視覺符碼幻象的形成。眾人的流量圍觀令網(wǎng)紅地朝圣的打卡行為逐漸合理化,最終人們接受這種虛構的影像真實并臣服于“娛樂至死”的物欲之城。
2. 城市消費朝圣的地方感消逝
網(wǎng)紅城市現(xiàn)代性文化工業(yè)的消費概念,疊加、嵌入有形的地理景觀,城市原始風貌隨之不斷被扭曲和顛覆,被打卡的景觀實際上已成為一種經過選擇的、腳本式、同質性的城市空間環(huán)境。那些在同一個地點、用同一個角度展示的短視頻城市背景,成為消費者實現(xiàn)消費朝圣的必打卡之地。一方面它作為城市標志物出現(xiàn),彰顯拍攝者緊跟潮流;另一方面它變成網(wǎng)紅城市消費的統(tǒng)一輸出品,是一種巨大的景觀堆疊和積累。都市文化趨向工業(yè)化、商品化的城市景觀,令個人迷失在消費主義制造的消費神話及媒介制造的魔術幻影之中。它如同凱爾納所指出的媒介奇觀,操控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和基本價值觀,成為誘導個人適應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現(xiàn)象。更重要的是,這種媒介奇觀把真實世界轉化為簡單視像后似乎變成一種真正的存在,其催眠與麻痹的作用十分明顯,于是奇觀變成趨勢,令人們通過特定中介物認識世界。[35]城市正在被冠以消費場所的商標,消費給城市帶來的影響既是象征性的,又是真實發(fā)生的,城市在商品化的過程中也被褫奪了它們的身份,變成克隆體。[36]網(wǎng)紅城市的獨特景觀被不斷借用、模仿和復制,越來越多可復制的城市空間,令曾經獨一無二的城市品質蕩然無存,網(wǎng)紅城市淪落為一個個景觀仿制的克隆之城?!拔以赬XX很想你”“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XXX”“我喜歡XXX,更喜歡這座城市的你”等城市網(wǎng)紅仿制路牌在各大城市泛濫,仿制文化毒害城市品位的獨有性,扼殺城市生活的本質。這些替代性的城市仿制景觀,并不是讓觀看者真正看到城市空間的實體,而是資本引誘消費的入口。符號造就的城市街區(qū)假象變?yōu)橛慰团恼沾蚩ǖ姆奖阒?,游客心甘情愿地接受仿真場景的欺騙,不再憧憬和探索真實的城市物理空間。
消費儼然成為網(wǎng)紅城市的標配,太古里、新天地、新街口等都市時尚消費街區(qū),使當代城市變成商品和物質文化交織的彈性空間,并伴隨著時空壓縮和全球化趨勢,使網(wǎng)紅城市的消費空間具有“全球地方感”,身處其中的人們對地方感的認知變動似有似無。實用主義導向取代歷史歸屬和文化考量,致使網(wǎng)紅城市打卡地不斷簡單地重復著相同的街景結構,游客對城市仿制文化景觀頻繁地進行視覺打卡。重復、抽象、無個性的城市規(guī)劃風格,反映出資本市場的過度營銷熱潮,城市空間發(fā)展無疑朝向了同質化方向。[37]短視頻持續(xù)不斷的視覺沖擊,令人們一直藏匿于媒介信息嚴重過載的視覺媒介環(huán)境之中。超現(xiàn)代性所表現(xiàn)出的空間超載、時間超速和個性張揚,進一步加劇地方歸屬感、歷史感和關聯(lián)性的消逝,有獨特意義的地方感被標準化的單一結構體所侵占和排擠,城市趨向形成“非地方性”。[38]最終網(wǎng)紅城市可能在短視頻的視覺消費和用戶流量的驅使下,喪失城市特有的地方感和文化差異性,蛻變成過氣的鋼筋水泥復制品。
結語
如果說城市是人們想象得以實現(xiàn)的實體空間,那么短視頻作為中介所呈現(xiàn)的城市是人們想象得以實現(xiàn)的超實體空間。短視頻強大的空間融入和重塑能力將城市本體再次“捧紅”,西安、重慶、淄博、哈爾濱、長沙等“爆款網(wǎng)紅城市”的重新塑造,離不開短視頻的視覺文本敘事的強大召喚能力。網(wǎng)紅城市物理空間的媒介再現(xiàn),與游客城市朝圣的短視頻打卡展演,共同營造出一種新的中介化朝圣儀式,生成虛實共生、時空交融的“第三空間”。短視頻的媒介意義在于形成此地與遠方、物理空間與想象空間的情景聯(lián)動,催生出人們對網(wǎng)紅城市的媒介化朝圣旅游以及具身打卡實踐。
短視頻對城市空間的媒介朝圣價值不言而喻,虛擬在場的短視頻影像突破時空的限制,集體式媒介凝視制造出共同在場的朝圣儀式氛圍。媒介化的數(shù)字旅游滿足人們對城市實體空間的朝圣想象,更拓展、放大城市日常生活的故事細節(jié)。一些不為人知、長期被忽視的城市角落被再次發(fā)掘和重現(xiàn),觀看者通過短視頻的視覺影像記錄來探索城市空間,以實現(xiàn)遠方城市虛擬“云游”的可能。游客以身體打卡的名義作為朝圣網(wǎng)紅城市的方式,講述著每個個體與城市之間的故事。而空間在場的身體成為社會關系建構的流動媒介,它游走在城市的實體空間,城市的獨特魅力吸引所有人共赴一場象征性的儀式,形成每個人參與文化狂歡和表征自我的展演舞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地方感是城市朝圣最獨特的文化要素,只不過短視頻塑造的網(wǎng)紅景觀背后,存在符號化、商品化的城市空間,視覺消費的欲望將社會價值物化,侵蝕人的主體性甚至將人異化,更有可能消解城市的品位和獨特性。當我們在塑造一個個網(wǎng)紅城市之時,城市本身也可能遭到現(xiàn)代性的沖擊和文化工業(yè)的毒害,保持城市的地方感和獨樹一幟的性格風貌,才是城市繼續(xù)“紅”下去的根本動力。
參考文獻:
[1] Debord G.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M]. New York: Zone Books, 1994: 17.
[2] 段義孚,宋秀葵, 陳金鳳. 地方感:人的意義何在?[J]. 鄱陽湖學刊,2017(4):38-44,126.
[3] Morinis E A, Turner V. Sacred journeys: The anthropology of pilgrimage[M].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2: 4.
[4] Couldry N. On the Actual Street[M]//Crouch D, Jackson R, Thompson F. The Media and the Tourist Imagination: Converging Cultures. London: Routledge, 2005: 60-75.
[5] Reijnders S. On the trail of 007: Media pilgrimages into the world of James Bond[J]. Area, 2010, 42(3): 369-377.
[6] Norris C. A Japanese media pilgrimage to a Tasmanian bakery[J]. Transformative Works and Cultures, 2013(14): 1-16.
[7] Brooker W. Everywhere and nowhere: Vancouver, fan pilgrimage and the urban imagina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07, 10(4): 423-444.
[8] 蘭德爾·柯林斯. 互動儀式鏈[M]. 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
[9] Urry J. The tourist gaze[M]. New York: Zone Books, 2002: 151.
[10] Munar A M, Gyimóthy S, Cai L. Tourism social media: Transformations in identity, community and culture[M]. Leeds: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13: 1-15.
[11] 蔣原倫,張檸. 媒介批評[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82.
[12] 吳瓊. 他者的凝視——拉康的“凝視”理論[J]. 文藝研究, 2010(4):10.
[13] Massey D. The geographical mind[M]. Sheffield: Geographical Association, 2006: 46-51.
[14] Wright J K. Terrae incognitae: 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47, 37(1): 1-15.
[15] M·nsson M. Mediatized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4): 1634-1652.
[16] 梁頌岷,劉晨,歐陽軍. Web2.0環(huán)境中的地理想象建構及其機制研究——以網(wǎng)絡漫畫“波蘭球”為例[J].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5):1070-1082.
[17] 王維濤,張敏. 地理媒介與第三空間:西方媒介與傳播地理學研究進展[J]. 地理科學進展,2022,41(6):1082-1096.
[18] 林耿,潘愷峰. 地理想象:主客之鏡像與建構[J]. 地理科學, 2015,35(2):137-143.
[19] Hennig C, Jenseits des Alltags. Theorien des Tourismus[J]. Voyage: Jahrbuch für Reise-& Tourismusforschung, München, Profil-Verlag, 1997(1): 35-53.
[20]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9(3): 589-603.
[21] 胡安琪,姜紅. 新媒介時代的身體傳播實踐——基于對“打卡”的考察[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6):114-120.
[22] 潘忠黨,於紅梅. 閾限性與城市空間的潛能——一個重新想象傳播的維度[J]. 開放時代,2015(3):140-157,8-9.
[23] 金萍華,芮必峰.“身體在場”:網(wǎng)絡交往研究的新視角[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8(5):12-16,109.
[24] 安東尼·吉登斯. 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xiàn)代中的自我與社會[M]. 夏璐,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91.
[25] 劉易斯·芒福德. 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與前景[M]. 宋俊嶺,宋一然,譯.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265.
[26] Couldry N. Media rituals: A critical approach[M]. London:Routledge, 2003:23.
[27] Turner V W.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53.
[28] Mavelli L. Neoliberalism as religion: Sacralization of the market and post-truth politics[J].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ociology, 2020, 14(1): 57-76.
[29] Buscemi F. Multimodality of the TV Format[J]. Athens Journal of Mass Media & Communications, 2022, 8(2) :93-106.
[30] 張悅群. 都市消費空間的“體驗轉向”及其文化生產邏輯——以SKP-S商業(yè)綜合體為例[J] .中國圖書評論,2022(5):27-39.
[31] Shao G. Understanding the appeal of user-generated media: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 perspective[J]. Internet research, 2009, 19(1): 7-25.
[32] 汪嵐.“視覺化文本”與文本“視覺化”的相互闡發(fā)與遮蔽[J].編輯之友,2022(8):76-84.
[33] 劉建明,等. 西方媒介批評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307.
[34] 姜山. 當代青年的城市空間想象、認同與身體實踐[J]. 云南社會科學,2022(3):169-178.
[35] 道格拉斯·凱爾納. 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M]. 史安斌,譯.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3.
[36] 斯蒂爾·邁爾斯. 消費空間[M]. 孫民樂,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1-3.
[37] Koolhaas R. "The Generic City" and "Whatever Happened to Urbanism?": from S, M, L, XL[M]//Michael L, Elizabeth M.The Urban Design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13: 358-372.
[38] 白曉晴,張藝璇. 文旅直播與跨媒介地方的生成[J]. 南京社會科學,2022(9):173-180.
Media, Geography and the Body: A Study of Mediated Pilgrimage in the Short Video Imaging Practices of Internet Celebrity City
BAI Long(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Nanjing 21117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video in society, short video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mage narrative and mediatization practice for writing urban space, shaping unique internet celebrity cities. By virtue of its strong visual power, short video creates a mediated gaze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s, and the mediatized tourism envisioned by "armchair travelers" provides audiences with sacred ritual spaces and geographically imagined places of pilgrimage. Shuttling between the third space constructed from the real world and the media world, the body's check-in conn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the city entity, and all of us take on a trip of symbolic pilgrimage to the internet celebrity city. However, short videos also act as visual bait for internet celebrity cities, and the symbolic desires as well as landscape traps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ccelerate the aliena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meanwhile, the cloned city of landscape imitation threatens the sense of place in the long term, and the media pilgrimage of the beautiful imagination may turn into a "consumer pilgrimage" to the internet celebrity city.
Key words: short video; media pilgrimage; embodied communication; sense of place; internet celebrity city
(責任編輯:呂曉東)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智能傳播時代的媒介哲學思想創(chuàng)新與技術應用倫理風險研究”(2023SJYB0637)
作者信息:白龍(1988— ),男,廣西南寧人,博士,南京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媒介哲學、新媒體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