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試后,老師上課明顯情緒不佳,據“路透社”報道,是因為期中考試學校組織師生同考,成績出來后各科第一名都不是老師。自責加上考核的壓力,老師們在課堂上不再口若懸河、神采飛揚。我不禁要為老師們發(fā)聲,千年之前韓愈就告訴我們“師不必賢于弟子”,現(xiàn)在我們豈能不知?
我不敢妄評“師生同考”,只想在此大聲呼吁:“師不必賢于弟子!”
眾所周知,師生是任務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老師的任務在教,學生的任務在學,既然任務不同,考核標準就不一樣,拿考試成績一定要比學生好來要求老師,就好像拿校長的課時量一定要比老師多才算工作盡職一樣荒謬。我想,最初提出師生同考的專家應該是出于“教而后知不足,考而后知困”的目的,幫助老師們提高教學效率,現(xiàn)在卻被一些學校拿來作為考核老師們的由頭,反而打擊了老師們工作的積極性。
同時,師生身份的不同,決定了二者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學生拿到試卷,目的只有一個,得分;而老師拿到試卷,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怎樣把題目講明白。帶著不同的目的去做題,結果肯定不同。只有認真研究過高考題的人才有這樣的認識:找到解題中的關鍵點是最難的,老師的稍加點撥就會讓你茅塞頓開。老師的功力在于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不是和學生保持同樣的思維!
歲月不居,時代總要進步,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師不必賢于弟子”才是人類進步的真諦。試想一下,老師都勝過學生,那不是一代不如一代嗎?所以,學生成績勝過老師正是老師教得好的表現(xiàn),不應該表揚老師們沒有藏私嗎?劉翔的教練肯定跑不過劉翔,清華學子的中學老師也不一定畢業(yè)于清華大學?;蛟S有人會說:“那是別人家的事情,我們學校老師的成績一定要比學生好?!边@不是無理取鬧嗎?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我們心目中的老師應該是自信滿滿、侃侃而談的,現(xiàn)在一個期中考試讓很多老師都灰頭土臉、唯唯諾諾了,這樣的狀態(tài)長此以往下去,學生對老師真的還能百分百做到去“親”和“信”嗎?
希望老師們能盡快從這次考試的陰影中解脫出來,正如你們鼓勵我們時說的那樣:一次失敗算什么,心若在,夢就在,大不了從頭再來!
標題觀點明確,“也談”二字告訴我們,這里議論的角度和課文《師說》不同。
由“師生同考”事件導入,具有普遍性!段尾以問句作結,引人思考。
獨立成段,再次表明觀點。
分論點一,師生任務不同,考核標準就該不同。采用類比論證,論證有力。
分論點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導致結果不同?!袄蠋煹墓αυ谟诖蜷_學生的思路而不是和學生保持同樣的思維!”
分論點三,學生勝過老師是進步的標志。舉例論證使論證更加明晰。
“親其師,信其道”,不該讓老師自信全無。
照應開頭,鼓勵老師們滿血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