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要求的“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學習能力”為英語教學指明了新的發(fā)展方向。英語學科的學習不再僅僅著眼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更注重學生自身能力以及品質的發(fā)展。本文以標準化視角探討新課標下卓越教師的教學行為特征,以期為教師發(fā)展及教師培養(yǎng)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課程標準,卓越教師,英語教學,教學行為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0.042
0 引 言
新時代教育事業(yè)中,教師的培養(yǎng)成為重中之重。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造就高素質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為教師發(fā)展定下了基調[1]。教師的教學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課堂效率,因此,想要將培育目標落到實處,對教師的行為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標準化視角下各初中一線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圍繞其實際教學展開研究,希望明晰優(yōu)秀教師教學行為特征,以及影響英語教師行為表征的因素,以期更有針對性地評價教學,從而有效改進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助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1 “卓越”的標準
當前,學界對于卓越教師的研究已相對完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我國對于卓越教師的研究,主要是從21世紀開始展開。為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總體要求,教育部明確要求培養(yǎng)一批師德高尚、專業(yè)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fā)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在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這一政策指引下,我國的卓越教師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迅速展開。對于卓越教師的標準,我國白若樸提出[2],所謂“卓越教師”其實只是“優(yōu)秀教師”的代名詞,也可以理解為優(yōu)秀教師中的更加優(yōu)秀者。畢景剛認為[3],“卓越”即為“非常優(yōu)秀、超出一般”之意,而“卓越教師”就是指在教師素養(yǎng)和能力結構等方面都優(yōu)于普通教師的這一類教師,并為“卓越教師”計劃提供了實施的有效策略。
學者們對卓越教師的理解各有不同,對于卓越教師的概念并沒有一個公認的理解。且以往研究中大多將卓越教師視為量化,以教師的資格考試成績或是職稱等來進行評定,這些成績不一定能夠直接測試出教師課堂的真實表現(xiàn)情況,以及是否能對學生進行有效教學[4],且教師的卓越可以表現(xiàn)在科研、管理、教學等多方面。因此,本文對卓越教師的界定將參照美國edTPA教師表現(xiàn)性評價系統(tǒng),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聚焦于實際教學,將教學成績優(yōu)秀、教學氛圍活躍、教學方法多樣化的教師定義為卓越。
2 教學行為結構
教學行為的內涵大體上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指教師教的行為與學生學的行為,而狹義指教師教的行為,對其界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本研究認為課堂教學行為是包括教師引起的、維持與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研究的具體內容為教師在課堂上“教”的行為特征。不同學者對教學結構有不同的劃分,國外最早可追溯到弗蘭德斯,他通過研究開發(fā)了“弗蘭德斯互動分析系統(tǒng)”。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描述課堂行為的編碼系統(tǒng)、關于觀察和記錄編碼的標準以及用于數據分析的矩陣表格。弗蘭德斯關注課堂教學中師生的言語互動過程,將教學行為具體劃分為對學生的指示命令、提問、講解、贊賞等。國內對教學行為結構的研究,以傅道春教授為例[5],他將教師行為劃分為基礎、技術、組織行為,具體包含教學設計、導入、講解、提問等。
本文對教學行為結構的劃分與卓越教師的選取保持一致,參照美國edT PA教師表現(xiàn)性評價系統(tǒng),此評價量表由計劃、教學、評價三大任務組成,考察了教師在真實教學情境下的表現(xiàn)。因此,將教學行為拆解為計劃、教學、評價三大指標,每種指標涵蓋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計劃行為包括對教學材料和學生的準備;教學行為包括導入、講授、提問、理答、板書、結課;評價行為包括課后的作業(yè)和反饋。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思路與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需要,首先,本文通過文獻法,以“教學行為”“英語教師”“扎根理論”等關鍵詞進行搜索,收集相關文獻。其次,參照教師表現(xiàn)性評價系統(tǒng),對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課堂觀察,選取8位英語教師,在課堂觀察后進行訪談。最后,通過扎根理論法,分析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情況,歸納提煉出概念和范疇,從而提出對策和建議,得出最終結論。
3.2 資料編碼過程
在完成資料的收集之后,在NVivo 14軟件中建立名為“卓越教師教學行為”的項目,然后,分別將資料導入進行編碼。本研究將課堂觀察記錄與訪談轉錄文本作為原始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從中提取、總結關鍵詞進行命名,經過多次調整、修正,將所搜集資料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語句歸類整合,形成標簽化語句。遵照以上規(guī)則,最終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行為特征的標簽,以“提問”行為為例,展示了部分轉錄稿的一級編碼過程,見表1。
4 結果分析
4.1 卓越英語教師行為特征分析
通過對教師行為特征訪談記錄的整理與分析,最終形成選擇性編碼,研究結果見表2。
通過最終編碼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卓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大多圍繞學生興趣或認知進行開展。導入、板書、提問等環(huán)節(jié),教師除教學內容外,還關注到學生的興趣、邏輯思維能力與課堂專注度。諸位教師都提到,由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英語教學目標的達成不只是單一的知識傳達,也要關注學生的興趣與認知能力的提升,這是影響課堂效率的根本所在。因此,他們在知識講授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感與學習策略。
(2)卓越教師的課后評估行為注重個體差異性。教師根據學生水平進行分層,然后通過批改篩選進行針對性輔導。也有教師提到了維果斯基的教學發(fā)展區(qū),他們在此環(huán)節(jié)關注到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不同。因此,設立不同的發(fā)展區(qū),可以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大化發(fā)展。
4.2 卓越英語教師教學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上述研究發(fā)現(xiàn),卓越英語教師在行為表現(xiàn)上有共性特征,基于此,可以分析其卓越行為的促成因素,通過對教師訪談記錄的整理,得出最終的選擇性編碼,見表3。
根據對教師行為特征影響因素的編碼結果,可構建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由此形成英語卓越教師教學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
基于研究結果和模型建構,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兩點。
(1)教師的行為特征由專業(yè)理念支配。其中,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理念是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最主要因素。理念是教學行為的指導思想,一定意義上,在教師自身特征中,自身性格、職業(yè)態(tài)度或所屬的氣質類型,也會影響理念的發(fā)展,致使他們的教學行為顯示出差異。
(2)學生群體特征對教學行為起直接影響作用。教師的課堂教學安排要建立在對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掌握上,教師只有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包括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形式,都會影響教師對于教學行為的把握與調控。
5 結 語
在以往有關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中,已有學者論證新手教師與專家教師在教學行為上的差異性,為教師在教學行為表征方面給出建議;也有采取個案研究法對專家型教師不同課堂的教學行為進行深度剖析,為教師向專家型教師轉型提供參考[6 -7 ]。與以往教師課堂教學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對卓越教師的標準定義不同于以往的量化,更聚焦于教師在具體教學事件中的表現(xiàn)。根據研究結果,本文認為,教師可以更注重情感、策略類教學行為的實施。同時在教師培養(yǎng)中,可以注重對教師理念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31)[2024-07-05].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白若樸.何謂“卓越”教師[J].教育科學研究,2017(4):1.
[3]畢景剛.“卓越教師”計劃之背景、內涵及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11):33-35.
[4]羅瑾.美國教師培育edTPA計劃研發(fā)效果及啟示[J].教師教育論壇,2014,27(6):88-91.
[5]傅道春.新課程與教師行為的變化[J].人民教育,2001(12):32-33.
[6]袁緒富,鄭長龍,單媛媛.專家型化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特征個案研究[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9,40(23):45-52.
[7]袁緒富,鄭長龍,何鵬,等.新手-熟手初中化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特征的比較研究——以“酸和堿”單元教學為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43(3):87-94.
作者簡介
鄭夢圓,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