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采集的樂府詩
漢樂府,指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gòu)。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漢漢武帝時期,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jīng)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代叫作“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后世叫“樂府詩”。它是繼《詩經(jīng)》《楚辭》而后興起的一種新詩體。
漢樂府詩分為四類:1.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2.鼓吹曲辭:又叫短簫鐃歌,歌辭是后來補寫的,內(nèi)容龐雜。主要是民間創(chuàng)作。3.相和歌辭:音樂是民間各地采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yōu)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4.雜曲歌辭:其中樂調(diào)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里面有一部分優(yōu)秀民歌。
漢樂府民歌對后世詩歌的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繼承上。正是在漢樂府民歌的滋養(yǎng)下,直面人生的漢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才逐漸活躍起來,為建安詩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文省意存的互文修辭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兩句詩中“將軍角弓”和“都護鐵衣”為互文,應理解為“將軍和都護(這里代指全體人)的角弓都(僵硬得)無法拉開,鐵甲都冷得無法穿上”才更合理。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合而見義?!本唧w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手法。形式上可分為同句互文、鄰句互文、排句互文、隔句互文四種。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子的前部分省去“壯士”,后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在翻譯的時候則應該前后互相交錯補充。
“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早并非文天祥所說
提起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相信大多數(shù)人會不假思索地想起文天祥。但鮮為人知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早并非出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起碼,稍早一些的耶律楚材所作的《嶧山書懷》詩中,就有該句。
耶律楚材,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乃馬真后三年(1244年)。其父耶律履官至金尚書右丞,而耶律楚材卻投靠了滅掉金國的蒙古政權(quán),追隨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元太宗時官至中書令。盡管他深受蒙古兩代君主的信任,政績卓著,但面對蒙古貴族的歧視和非議,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絲”。登上嶧山,他觸景生情,寫下了《嶧山書懷》詩二首,其一云:“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惱苦樂由他人!望極天涯路漫漫,才如江湖命如絲。賢愚千載知誰是?唯有流水自來去。忽聞鄒嶧仙境妙,踏破鐵鞋走天奇?!?/p>
在耶律楚材去世30多年后,文天祥始作《過零丁洋》,因而,耶律楚材的創(chuàng)作毫無疑問要早于文天祥。
辛棄疾花錢買不足
有一次,辛棄疾在請人吃飯時,讓歌女演唱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詞《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臺下觀眾無一不拍手稱贊,說這首詞完美無缺,至善至美。
辛棄疾站起來說:“人無完人,文無完文。只要是作品,就會有缺陷。我衷心希望大家能給我找出這首詞的不足。誰要是能夠指出其中的毛病,我不僅要親自敬酒三杯,而且還要贈其100兩紋銀。”
這時一個叫岳珂的年輕人站了起來。岳珂也是一位文人,當時任鎮(zhèn)江府戶部大軍倉的承務郎,只是一個九品官。
岳珂說:“我不是為了銀子,但辛大人非讓大家挑毛病,我就說一點這首詞的美中不足,那就是詞中用的典故太多。知道的人還好,而讀書少的人,理解起來會非常吃力。”
辛棄疾一聽,臉立刻就有點紅。心里一想,對呀,“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的是杜甫《登高》中的“不盡長江滾滾來”;“天下英雄誰敵手”,借用的是《三國志》中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生子當如孫仲謀”,借用的也是《三國志》中曹操的慨嘆。
辛棄疾當場表示,岳珂指出的毛病確實存在。從此以后,自己寫詩作詞,一定要少用典故,盡量做到通俗易懂。
《山坡羊·潼關懷古》
中的“潼關路”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路”有道路、路程、途徑、地區(qū)等意思。對于“路”的具體詞意,要放在不同的語境下去理解。
《山坡羊·潼關懷古》開篇就提到了“山河表里潼關路”,針對“路”,諸多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原文是“山河表里潼關城”,因為“城”字不押韻而將其改為“路”,并不是指作者真的在某條“路”上;有人將其解釋為宋元時代的行政區(qū)劃,元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區(qū)(市),“潼關路”也就是指潼關一帶的地方。
從本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這是張養(yǎng)浩在西行救災路過潼關時的有感而作,記錄的是在潼關這個地方的所見所聞所感,一切都是真實存在著的,因此這里的“路”不能只是簡單地將其看作是為押韻所用,而要看到它的實指意義,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它是地區(qū),狹義則指道路。因此,“潼關路”既指潼關這個地區(qū),更指潼關這條自古以來都意義重大的道路。張養(yǎng)浩在潼關路上看到了現(xiàn)實的風景,并循著這條路追溯到了遙遠的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