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第39屆物理競賽復賽第5題進行分析,從拓展學生思維的角度出發(fā),采用數(shù)理結合的思想,給出有別于標準答案的另兩種解題方法.在解題過程中,采用微分方程對物理問題求解,幫助學生巧妙避免復雜的思維過程,實現(xiàn)對問題求解的簡化,讓學生在比較不同科學方法的過程中體會“一題多解”的魅力,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水平,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對解決這一類型的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幫助與思考.
關鍵詞:一題多解;物理競賽;數(shù)理結合;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4)28-0111-03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意識,能基于證據(jù)大膽質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1].
物理競賽重點考查參賽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這要求學生從多個視角剖析問題,帶著創(chuàng)新思想解決競賽中遇到的問題[3].本文對第39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復賽第5題進行多角度研究,給出了新的解題思路.
1原題呈現(xiàn)
(第39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復賽第5題)兩根相同的理想輕彈簧,勁度系數(shù)均為k、自然長度均為0.兩彈簧之間以一質量為m的小球相連.將彈簧1空著的一端懸掛于天花板上,整個系統(tǒng)自然下垂,初始時靜止.已知兩彈簧中任意一個一旦被拉伸至臨界長度(該臨界長度大于mgk,這里g表示重力加速度的大?。┍銜焕瓟?
實驗發(fā)現(xiàn),如果緩慢地拉動下面的彈簧2的下端,上面的彈簧1將被拉斷.如果快速地拉動,則很有可能拉斷下面的彈簧2.
(1)設加載于彈簧2下端的作用力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F(t),寫出彈簧1的長度x1(t)及小球加速度x··1(t)所滿足的運動方程.
(2)在一個簡單模型中,假設F(t)與時間t的關系為
F(t)=0αt t<0t≥0
其中α為大于零的常量,它的大小對應力加載的快慢.求在該力的作用下彈簧1、2在t(t>0)時刻的長度x1(t)、x2(t).
(3)略.
(4)略.
2解答分析
本文重點分析第二問,第二問求運動學表達式x1(t)、x2(t).x2(t)較易求得,根據(jù)胡克定律F(t)=kx2(t)可得.而x1(t)的解法,除了官方給出的兩種標準答案之外,為了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本文運用數(shù)理結合的思想來審視問題,給出了兩種更為簡單方便的新解法.
2.1解法一、二(評分標準中的解析)思路點評——模型簡化
解法一和解法二為評分標準中的解析,這兩種方法的標準答案側重于將本題模型進行簡化,具體簡化過程如下:
由第一問知彈簧1的長度x1(t)及小球加速度x··1(t)滿足運動方程為
mx··=-kx1+mg+F(t)①
由第二問的條件得在t≥0時有
mx··1=-kx1+mg+at②
要求x1(t)的表達式,可先對原有模型進行簡化:根據(jù)方程①可將模型中彈簧2作用在小球上的拉力直接當成變力F(t),此時模型可視為受到變力F(t)及重力的一維彈簧振子.
受到變力F(t)及重力的一維彈簧振子,在每一瞬間都可看成簡諧振動,設彈簧振子在某時刻t相對平衡位置的位移為y1,則y1=x1-mgk-amt,代入②得
y··1+kmy1=0.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可算出y1通解,進而計算出x1通解,此為解法一的思路.
已知只受重力的一維彈簧振子做簡諧運動,所以此時可將彈簧振子的運動看成簡諧振動和變速運動的疊加.設只受重力的彈簧振子相對平衡位置的位移為y2,則y2=x1-mgk
,代入②,得
y··2=kmy2=αmt
.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可算出y2通解,進而計算出x1通解,此為解法二的思路.
2.2解法三
依題知
mx··1=-kx1+mg+αt ②
對②式的兩側分別求時間的一階導數(shù)有
mx···1=-kx·1+α③
令y=x·1,則
y··+kmy=αm④
該方程所對應的奇次方程的通解可為
y通=Acos(ωt+φ)
式中A和φ為待定常量.此非齊次項顯然有下列形式的特解:
y特=B
式中B是待定常量.代入方程④可定出
B=αmω2=αk⑤
于是
x·1=y=Acos(ωt+φ)+αk⑥
故x··1=-Aωsin(ωt+φ),x1=Aωsin(ωt+φ)+αkt+C⑦
式中C是待定常量.將⑦兩式代入②可定出
C=mgk
于是
x1=Aωsin(ωt+φ)+αkt+mgk.⑧
2.3解法四
依題知
mx··1=-kx1+mg+αt⑨
對⑨式的兩側分別求時間的二階導數(shù)有
mx····1=-kx··1⑩
可得
x··1=Acos(ωt+φ)
式中A和φ為待定常量.將代入⑨得
x1=-mAkcos(ωt+φ)+mgk+αkt
以上為求x1(t)通解的多種方法.以第三種解法為例,根據(jù)已知的初始條件求出其定解:
初始條件為
x1(0)=mgk,x·1(0)=0
由⑧得
x1(0)=Aωsinφ+mgk=mgk
即
φ=0,π
由⑥有
x·1(0)=Acosφ+αk=0
即
A=-αkcosφ=±αk15
A為振幅,取為非負值,且α、k均為正,因此
cosφ=-αAk=-1
可以定出
A=αk,φ=π16
因此有
x1(t)=-αωksinωt+αkt+mgk17
最后由胡克定律求出x2(t),具體如下
F(t)=kx2(t)
有
x2(t)=αkt.18
3數(shù)理結合思維過程
解法三、解法四均利用數(shù)理結合的思想,采用微分方程對物理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理利用數(shù)學工具,可避免復雜的思維過程,也可簡化解題程序.
運用數(shù)理結合思維方法解決問題時,通??刹捎靡韵逻^程:
3.1邏輯思維為基礎
競賽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清晰的邏輯思維非常重要.與常規(guī)物理問題相比,競賽題目通常更加復雜化、抽象化.因此,構建清晰的邏輯思維框架是解決問題所必備的條件.這要求參賽學生不僅要能夠準確理解題目要求,還要能夠運用物理定律和原理去構建解決問題的路徑.
3.2物理模型精構建
對于物理競賽,構建合適、精巧的物理模型是解決問題的必備步驟.這要求參賽學生具備豐富的物理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從復雜的題目條件中抽象出物理問題的本質,進而構建出有效的物理模型.
3.3方程建立詳求解
構建了物理模型之后,參賽學生需要運用數(shù)理結合的思想建立方程,并求解.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方程的準確性,還要考慮解題的效率.對于復雜的方程,需要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熟練運用物理知識、數(shù)學方法、解題技巧進行求解.這對學生靈活應用物理及數(shù)學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數(shù)學工具巧應用
物理競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涉及高等數(shù)學工具的應用,如微分方程、積分方程、線性代數(shù)等(解法三和解法四就是建立在微分方程的巧妙運用上).熟練掌握這些數(shù)學工具,不僅能夠幫助參賽學生建立復雜的數(shù)學模型,還能夠使解題過程更加高效、準確.
3.5變量關系細分析
對變量關系的深入分析是物理競賽中重要的一環(huán).參賽學生需要綜合不同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了解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同時,在運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將物理量按照符合邏輯的方式整理;通過對變量關系的仔細分析,找出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揭示復雜問題的本質.這需要參賽學生對物理定律有深刻的理解.不僅要求變量關系本身符合物理原理,還要求對結果有深入的分析和合理的解釋.因此,扎實的物理基礎、清晰的邏輯思維再次展現(xiàn)了重要性.
4結束語
參與物理競賽不僅是對參賽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挑戰(zhàn),也是對他們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全面鍛煉.在訓練和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參賽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廣闊的物理領域,拓寬視野,增強對物理學的熱愛和興趣.同時,奧賽也為參賽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物理邏輯思維和數(shù)學運用水平的平臺,為未來的學術和職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競賽是對參賽學生物理知識和綜合技能的高水平檢驗,要求參賽學生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和熟練的數(shù)學知識.通過靈活運用數(shù)學工具、構建有效的物理模型、深入分析變量關系等過程,參賽學生可以更好地應對挑戰(zhàn),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和潛力.
參考文獻:[1]
陳顯盈,尤愛惠.建構不同物理模型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2020年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預賽第11題”為例[J].物理教師,2021,42(05):94-96.
[2]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委員會.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專輯2019[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3]黃國超.拓展思維空間 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以一物理競賽試題為例[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1,19:89-90.
[責任編輯:李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