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書法”?一般認為,就是字寫得規(guī)規(guī)矩矩。當你看到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祭侄文稿》時,會不禁發(fā)問:看似隨手涂寫的字,究竟好在哪里?為何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并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行書是在書法的發(fā)展歷史中較晚出現的字體。一般說“篆隸草楷行”,篆書較早出現,秦代“書同文,車同軌”時,李斯將大篆統(tǒng)合成小篆。但篆書字體較圓,寫在竹簡上不好操作,后來字朝橫向發(fā)展成為隸書,隸書在漢代成為主要字體。
草書算是比楷書和行書更早出現的字體,是由隸書演化而成的比較簡化的文字,為了快速書寫使用。楷書的出現,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書寫工具的改變(從竹簡變?yōu)榧垙垼?,字體可以往正方或是長方發(fā)展,后來就誕生了楷書??瑫鴮懫饋?,一筆一點一畫算是規(guī)規(guī)矩矩、工工整整,雖然字體好看也好閱讀,但實在太費時。行書可說是楷書的一種演進字體,而草書則是隸書的演進字體。
行書逐漸成為書法的主流,甚至成為書法家的最愛,是因為相較于楷書來說,行書更具變化性,但又不像草書般難以閱讀,是唐代之后,最常使用的字體。行書在書法史上的應用也相當廣泛,因此誕生的作品也是最多的。
wKKU9aSXrvK57M86JeNcKw==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使其一度成為唐代到北宋的書法標準。但王羲之的書風獨大,大家一窩蜂學寫,令人感到無趣。唐代中晚期之后,書法家們開始追求一些特色與變化,此時,帶有強烈個人特質的字體出現了。
唐代中晚期之后,好的書法被認為應該要帶有“很強烈的個人特征”,寫出來的字,應該符合當下的情緒。對這句話有基本的了解后,我們再來看看寫得歪歪扭扭,如草稿一般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于乾元元年(758)創(chuàng)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顏真卿的家族,在歷史5vS9Czqqt9wQ7h6VPhWkug==上來頭不小,《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是顏真卿的先祖。從《顏氏家訓》看得出顏家家教甚嚴。
顏真卿從小就喜歡讀書,于開元二十二年(734)考上了進士。為官之后的顏真卿,自律甚嚴,他就像一塊“鐵板”,常常得罪人。
顏真卿的堂哥顏杲卿,在唐玄宗安史之亂時,代理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真卿當時擔任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兄弟倆商議戰(zhàn)局,認為常山、平原為掎角之勢,共同起兵可重挫叛軍。安祿山派史思明攻打常山,顏杲卿苦戰(zhàn)六日不敵,常山陷落,被擒獲的顏杲卿堅決不降。史思明用刀架在顏杲卿的小兒子顏季明脖子上,威嚇道:“快投降,否則就殺了你兒子!”顏杲卿不理不應。顏季明被斬于刀下。
史思明押解顏杲卿,去見安祿山。顏杲卿一見安祿山便破口大罵,痛責其不忠不義,安祿山惱羞成怒,命人將顏杲卿綁在橋柱上,凌遲處死,并下令割斷他的舌頭,顏杲卿顧不上劇痛,一件件怒斥安祿山的罪狀,直到命絕。
顏真卿悲憤不平,向當時的太子李亨(后來的唐肅宗)哭訴顏杲卿為國捐軀死難的真相。平亂之后過了三年,顏真卿和顏杲卿的長子顏泉明,到洛陽收尸,顏真卿傷痛萬分寫下了《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是顏真卿為追祭其侄顏季明而作。
全文前三分之一,敘述祭拜的時間地點,筆觸相對平穩(wěn)許多。但開始描述當時發(fā)生之事時,字跡開始凌亂,邊寫邊改,涂改越來越多:“賊臣不救,孤城圍逼”寫附近太原太守擁兵自重見危不救,顏季明與其父顏杲卿率兵孤守常山?!案赶葑铀溃矁A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可以想象,顏真卿一邊寫祭文一邊痛哭流涕。一股強烈的悲愴之情,從內心迸發(fā),力貫于紙筆之上,據說,通篇文章僅沾墨七次。
顏真卿曾向唐代中晚期的大書法家張旭學習書法,張旭擅長草書和楷書,是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所述的奇人。張旭最有名的作品,應屬《肚痛帖》了:“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草書運筆間,鮮活可見張旭暢快的情緒。據說張旭寫字時,必須先大叫三兩聲,喝了酒之后再寫書法,便可“醒后自視,以為神異”。
顏真卿向張旭請教筆法,至誠至真。張旭和顏真卿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討論筆法要訣。顏真卿就此留下了《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自此書法功力大進,這也是顏真卿師承張旭的由來。
顏真卿早期作品,字體較為硬瘦。到了中晚期“中鋒直下,如錐畫沙”,字體就顯得略為肥厚些?!邦伔省焙髞沓蔀轭佌媲鋾ǖ娘L格之一?!额伿霞覐R碑》《顏勤禮碑》是常被書法家拿來練習的范本,這兩篇顏真卿或是懷念自己的祖先,或是感念自己的家族,所以下筆莊重凝厚,不敢放逸。
顏真卿有文稿性質的行書“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和《爭座位帖》。很可惜現在僅《祭侄文稿》存有真跡,《祭伯文稿》和《爭座位帖》只有摹本和刻本。
“天下三大行書”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以“韻”勝,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以“氣”勝,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純是精神和平時功力的自然流露。
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則是以“意”勝。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通篇書法起伏跌宕,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其實無論是以“韻”勝,以“氣”勝,或是以“意”勝,講的都是感覺的問題,能將感覺發(fā)揮出來,才算是好的書法作品。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