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的記憶里,老家塬上,川下,崖邊,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桐樹。
小喇叭似的花朵,紫色的花瓣兒微微泛著紅暈,嫵媚中洋溢著蓬蓬勃勃的熱烈。滿樹的繁花,相擁相依,多而不亂,鮮而不艷,把最亮麗的色彩、最窈窕的姿態(tài)、最嫵媚的風(fēng)韻、最動人的芳菲,交給暮春,留給喜愛她懂她心意的人們。
山坡、山腰、山脊,漫山的桐花。那寂寞的白,誘惑的紫,枝枝串串,層層疊疊。春風(fēng)拂來,淺白的浪花在遼闊的花海里翻涌,頓生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氣勢。
穿行在桐林里,行人不語,濃郁的花香在空氣里流淌。仰望天空,藍(lán)天澄碧,白云悠然。置身花海,素瓣黃蕊感召已被俗世污染的靈魂,一時心靈澄澈,纖塵不染。心里眼里只有寂靜的蒼穹、無垠的凈土、花開的磅礴。
淘氣的我,拿一根竹竿,前面做個叉子,仰頭對準(zhǔn)花團錦簇的桐樹枝用力一擰,一串繁榮茂盛的桐花瞬間就在我手里,帶回家插在瓶子里,便把春天也帶回了家。
桐花一面盛開如錦,一面飄落如雪。農(nóng)人手掌犁鏵,兀自耕田,渾然不覺落花染衣。田埂上的行人早已失了魂,拈花輕嘆,慎終思遠(yuǎn)。
我撿起凋謝的桐花,用舌頭舔一下花的根部,甜甜的,再把花朵放在手心,雙手輕輕一揉,待它變得軟軟的,這時候捏住頂端吹一下,“啪”的一聲響,吹花嚼蕊的詩意,于頑童便是無邊的快樂了。
二
桐花落后,村子里處處桐蔭匝地,村子的生活便是在這遮天蔽日的濃蔭下一幕一幕上演著:我和小伙伴們在桐樹林里嬉戲打鬧,玩躲貓貓,盡情地奔跑;胡子拉碴的師傅在桐樹下磨剪子,搶菜刀;女理發(fā)師把攤子擺在桐樹蔭下,5分錢理一次頭,引來男女老少排成長長一隊;更有拉著風(fēng)箱,火苗通紅,“嗵”的一聲里,白煙彌漫,飛濺的玉米花是我們哄搶的最愛;奶奶搬來一個小凳,坐在桐樹的濃蔭下一邊乘涼,一邊紡花織布;而為了看《地雷戰(zhàn)》,我早早爬上麥垛旁的桐樹上,搶占“最佳”位置……
村中間,我家新院門口有一棵桐樹,有一枝從中間分叉,旁斜長出,如一副平放著的彈弓架子,一直伸出墻外。我便找來一根麻繩,讓爺爺綁在分叉上,再用一截圓木頭當(dāng)座,做成了村里的第一個“秋千”?!扒锴А笔幤鹗幝?,桐樹輕輕搖晃,我和小伙伴們在歡聲笑語中漸漸長大。
有一次,我和幾個小伙伴們?nèi)タh城趕集,在臨近縣城的大橋坡下,一輛突突疾馳的拖拉機掉下一棵桐樹,我追上去喊半天,終因拖拉機機器轟鳴聲音太大,根本沒有停下的意思??粗强霉陋?、蹭破皮、橫躺在路上拳頭粗般的桐樹苗,小伙伴們你看我我看你,似乎沒有人對這棵樹感興趣。路上行人稀少,我把這棵意外掉下的桐樹雙手握住撿起,走下路基,把它輕輕放在草叢里。趕集回來,那棵桐樹還在。我把它放在肩上扛回了家。第二天,我和爺爺一起挖坑,把這棵桐樹栽下,從挖坑、填埋到澆水,一氣呵成。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栽樹。
沒幾年,這棵桐樹快速生長,看我玩耍,看我上學(xué)、放學(xué),風(fēng)雨無阻,在家門口陪伴我成長。我曾經(jīng)在這棵樹下,彈弓打麻雀,細(xì)竹竿、牛鬃逮知了,目睹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景象。又過幾年,家里老院子蓋了兩間平房,為上下方便,爺爺找人把這棵樹伐掉,請人做了一副梯子。只是梯子中間踩的橫撐用的是硬扎木。小小的我,不嫌費氣力,每天搬來搬去,上上下下,爬高上低,忙活不停,樂在其中。而被砍伐的桐樹根部竟然又發(fā)出新芽。我找來幾棵vhaJwEfOMTNae5m1PTmG9jLCe126j0m7tJQggZpyM14=帶刺的酸棗枝插在周圍,呵護它不被損毀。
正月十五即將來到,爸媽在縣城給我買了不同造型和顏色還可以折疊的燈籠送回來,讓我從正月十三試燈兒到正月十五每晚都有不同。每每我打著燈籠出去,都會引來大人小孩的注目。不僅如此,爺爺還找來一張桐木板,竹枝扎架子,上面用彩色紙糊棚子,一個轎子花燈便成型。再找來一截雞蛋粗細(xì)的桐木棍兒,鋸下四個做轱轆,棚子中間點上蠟燭,一根繩子拴在前面,我拉著走在坑洼不平的村里,小伙伴們羨慕的眼珠子都要掉在地上了。
村里每一家院子大多都有一棵桐樹,秋季到來,凡是樹杈多的桐樹上,收獲的玉米穗被主人編成辮子掛在樹杈上,堆將起來。既能風(fēng)吹日曬,又防止鼠類糟蹋。一棵棵桐樹,把人們勞作一年的收獲扮成了一張張金燦燦的風(fēng)景,在人間煙火里發(fā)揮了作用,在金風(fēng)秋陽里昭示著豐收的喜悅。
三
有一天,村頭石碾空場,出現(xiàn)了一堆粗大的桐樹樁,隨之出現(xiàn)的還有幾個陌生面孔。他們把樹樁搬到板凳上,一頭高,一頭低,上下其人,兩人揮汗如雨拉著大鋸。還在不遠(yuǎn)處挖個坑,點上火,把解開的桐木板材放進去。解板、炕板后,匠人們各盡其職,盡顯身手,忙活得不亦樂乎。那幾天,匠人們吃白饃,喝白酒,吸好煙,東家隔三差五蒸肉、包扁食,做雜混菜好吃好喝好招待,還有主家四方的親戚拿著油條、點心來“瞧”匠人,村里來來往往,歡聲笑語,一下子熱鬧許多。
我在那個時候,見到了合抱桐木截開的狀況,第一次聽大人說那一圈一圈的叫年輪,有幾個圈,說明樹有幾歲。
回到家說起這事,爺爺說是人家給三爺做壽木(棺材)。又過幾天,一具壽木赫然矗立兩條板凳上,再后來,漆匠刷漆,顏色由白變黃,由黃變黑,令人望而生畏的壽木出現(xiàn)在面前。
聽大人說,壽木最好的材質(zhì)是柏木、楸木和松木,因為長得時間久,材質(zhì)堅硬,防腐性非常好,使用壽命長。但這些一般家庭大都用不起。桐木性價比最好,也最好找,所以百姓用得普遍。只是講究一些的家庭會在兩頭用上柏木檔。三爺?shù)膲勰景宀木褪峭┠?,但聽說是柏木檔。上面雕刻有人物,有花鳥。
桐樹陪伴了我整個童年,給予我無限的快樂,它用一圈一圈的年輪讓我感知時間,又用雕花勾圖的棺材讓我感知生死。
四
年歲漸長,讀的書多了,我對桐樹的了解也逐漸加深,梧桐作為我國詩文記載的最早樹種之一,有青桐、中國梧桐、碧梧、青玉、庭梧等,《詩經(jīng)·大雅》有語:“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蓖涓环Q為“棲鳳之木”。
靜心吟誦那些以桐樹入詩的篇章,桐樹的形象便在我心中更加豐盈起來,
讀到耿湋的“桐花間綠楊”句和倪瓚的“門前楊柳密藏鴉,春事到桐華”時,便知春的美麗和青春的美好了,“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中李煜亡國的哀痛,“缺月掛疏桐,寂寞沙洲冷”中蘇東坡被貶黃州的彷徨失意,“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中李清照晚年的凄苦落寞,我便知道桐樹在眾多的詩人眼中原來是凄美的存在,大概是因為桐樹葉大,秋來風(fēng)吹葉落,蕭瑟的秋季特征更易于表達(dá)人心中的哀愁吧。
五
后來,我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參加洛陽市教育局組織的黨務(wù)干部培訓(xùn),有幸成為焦裕祿干部學(xué)院的一名學(xué)員。這次學(xué)習(xí)讓我在焦裕祿的感人事跡里對桐樹有了更深一層意義的了解。
曾經(jīng)的蘭考,風(fēng)沙肆虐,沙子一起就打毀一片莊稼,一畝地收不到40斤麥子。“冬春風(fēng)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攜幼去逃荒”是當(dāng)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
1963年初春,焦裕祿調(diào)任蘭考縣委書記,剛到任不久便向在蘭考插隊的幾個上海知青請教,確定了種植泡桐抗風(fēng)沙的科學(xué)思路,帶領(lǐng)蘭考人民大量種植泡桐,如今,焦桐蓬勃地生長在蘭考大地上,成了當(dāng)?shù)匕傩瞻l(fā)家致富的“搖錢樹”,給蘭考人民帶來了經(jīng)濟財富,更在精神上帶來了綿延不絕的財富。
50多年過去,焦桐早已成為蘭考的地標(biāo)。它宛若一座豐碑,無聲地激勵和鞭策著蘭考人,更將焦裕祿鞠躬盡瘁、服務(wù)人民的精神廣播遠(yuǎn)傳。
春風(fēng)拂面,又是一年桐花開。一座以焦裕祿命名的干部培訓(xùn)學(xué)院拔地而起,焦桐樹下變成了小小的廣場,每年,大批參觀者、學(xué)習(xí)者在焦桐樹下聆聽焦裕祿的故事。與人民群眾的血肉之情,成為焦裕祿精神鐫刻在這片土地上最深厚的印記。
人們說,“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泡桐能吃苦,沙窩子里也能扎根,并迅速根深葉茂,擋風(fēng)壓沙,這是焦裕祿為治理“三害”找到的金鑰匙。坐在那把有個大窟窿的藤椅上,他寫下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綱,題目是《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臨終前,他留下一句話:“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在焦裕祿干部學(xué)院桐樹林里,我在習(xí)近平總書記親自栽下的一棵桐樹下佇立,難抑心中的感動,吟誦著總書記1990年詞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兩袖清風(fēng)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吟罷抬頭,再看桐樹林立,我深深地感到一個共產(chǎn)黨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頭的沉重。
六
2019年,我和桐樹又一次結(jié)緣。
春季開學(xué)不久,幾位退休教師到學(xué)校找我,反映家屬院里原有一棵桐樹,是建校那年大家親手栽下的,陪伴了他們40年,由于樹身中空,有安全隱患被砍去,現(xiàn)在那里空蕩蕩的,老人孩子出來連個歇涼的樹蔭也沒有,希望再種一棵,我當(dāng)即答應(yīng),并立即安排。
三天以后,一棵來自豫東、拳頭粗的品種桐樹到了洛陽。
我邀請了幾位退休教師代表一起挖坑,培土,澆水,一棵新的桐樹在家屬院里栽了起來,我給這棵桐樹掛上了一塊牌子:育才,旨在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yǎng)棟梁,選拔人才。
現(xiàn)在這棵桐樹已經(jīng)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成了家屬院里孩子和老人們乘涼避暑的好地方,也見證了一批又一批附中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它靜默佇立,一如附中對學(xué)子的守候、守望。
至此,距離故鄉(xiāng)里那棵我兒時種下的桐樹,已匆匆四十余年矣。
一棵樹,眾人心,萬人情,一種情愫,萬般傾注。
兩棵樹,亭亭如蓋,同心共情,涓滴暗香,注解浮生。
作者簡介:
韋忠民,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人,中小學(xué)高級教師。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河南省文藝家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公開出版詩集、隨筆和小說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