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9月15日,“大道不孤——2024年度中國國家畫院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墨有心香·賈廣健作品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國家畫院明德樓111室舉辦。研討會由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陳明,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于洋主持。孫克、劉曦林、王仲、王鏞、何延喆、陳傳席、王魯湘、劉墨、楊惠東、路洪明、孫飛以及賈廣健參加研討會,圍繞賈廣健的藝術風格展開討論。
陳明(研討會主持人、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賈廣健的花鳥畫在秉承傳統(tǒng)基礎上,將傳統(tǒng)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工筆技法與現(xiàn)代繪畫技法相融合,形成了獨具個性的花鳥畫風格。在賈廣健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由工向寫的轉變過程。這一轉變并非突兀的變革,而是溫和的、漸進式的改良和發(fā)展。他的工筆畫創(chuàng)作,尤其是工筆重彩畫,巧妙地吸收了現(xiàn)代繪畫的語言和色彩,將現(xiàn)代繪畫的手法與傳統(tǒng)筆墨語言、沒骨畫法及工筆技巧完美結合,形成了清雅高逸、單純絢爛的藝術風格。而近期所創(chuàng)作的大寫意花鳥畫,在形態(tài)上更是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筆墨語言由清秀雅致轉變?yōu)闈夂裆畛?,藝術空間也更加趨于意象化。通過筆墨的濃淡干濕變化以及線條的巧妙穿插,他的畫面充滿了寫意的內(nèi)蘊,風格上也更加渾厚粗獷。無論是工筆重彩還是潑墨大寫意,賈廣健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都始終圍繞著人的志趣、情操和精神這一核心旨向。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深刻感受到畫面所帶來的一種攝人心魄的感染力。這種藝術的感染力既是他深扎傳統(tǒng)、多方吸取所獲得的豐碩成果,也是他長期為人為藝、為學為師執(zhí)著追求的必然結果。
于洋(研討會主持人,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細讀賈廣健展覽的自序,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與深沉感嘆,仿佛一幅幅畫卷在眼前展開。此次展覽,他不僅將其代表作品《秋籟無聲》進行了復制展示,更展出了諸多主題性創(chuàng)作,從山水人物到日常風物,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賈廣健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賈廣健的藝術風格,源于明清寫意花鳥畫和沒骨花鳥畫的傳統(tǒng),尤其是陳淳大寫意筆墨的韻致,在他的畫面中得到很好的展現(xiàn)。然而他并未止步于對傳統(tǒng)的模仿,而是“師古而不泥古”,在風格的逐漸衍變中滲入了自己的性格特點。無論是鄉(xiāng)間的藕節(jié)、秋瓜,還是故園的紅花、墨葉,都在他的筆下煥發(fā)出一種獨有的趣味,展現(xiàn)出他對自然生活的細膩觀察和對藝術的深入理解。近些年來,賈廣健在風格和題材上作出了許多延展。他聚焦于桌案茶幾上的文玩,描繪都市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到的物件,并嘗試在傳統(tǒng)花鳥畫的物象中融入新的元素。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使他的作品更加貼近現(xiàn)代生活,也為當代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多年來,賈廣健在藝術追求上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熱情與執(zhí)著,他長期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不斷內(nèi)化與推進筆墨的格調與情趣,使得他的藝術之路愈發(fā)寬廣、充滿生機。從京津畫壇地域文化交融的角度來看,賈廣健不僅是天津畫壇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國寫意花鳥畫壇的代表性畫家。他的藝術成就與貢獻,不僅為天津畫壇增添了光彩,也為中國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孫克(中國畫學會創(chuàng)會副會長):賈廣健的作品,無論是大型畫作還是平日里的小品,都能充分展現(xiàn)他的藝術才華和辛勤付出。作為京津畫派的代表之一,他與何延喆、霍春陽等畫家一道,共同維系著京津畫派的傳統(tǒng)與聯(lián)系。賈廣健作為孫其峰先生的再傳弟子,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在技法上刻苦鉆研,書法造詣頗深,這為他的繪畫增添了別樣的力度與格調。他的花鳥畫尤為引人注目,不僅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更在光與色的運用上獨樹一幟。在中國花鳥畫領域,能夠如此巧妙地處理光與色的畫家并不多見。賈廣健注重寫生,將真實自然景觀融入作品之中,這一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花鳥畫中已不多見。
花鳥畫作為中國文化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體現(xiàn)了人對客觀事物的體會和對美的追求,更蘊含了詩的情趣和人生的精神追求。在賈廣健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閑適的意境和美的表達,體現(xiàn)了中國人在山水花鳥方面?zhèn)鬟_的意境和追求的內(nèi)心世界。
賈廣健作為中國畫壇的一顆璀璨明星,他的作品和藝術追求都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和思考。在未來的藝術道路上,他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和潛力。我們期待著他能夠繼續(xù)努力,為中國畫的發(fā)展貢獻更多的力量。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畫家能夠像賈廣健一樣,堅守藝術初心,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為中國畫的繁榮與發(fā)展貢獻自己的才華和智慧。
劉曦林(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墨有心香”這一主題,深得我心。賈廣健的花鳥畫,在眾多作品中獨樹一幟,其獨特之處在于畫中有“花心”與“花根”。這里的“花心”,不僅指畫面中的花卉之心,更寓意著畫家的內(nèi)心世界;而“花根”,則是他畫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同時畫藕與荷花,有時單獨畫藕,強調萬物之根的重要性。在繪畫中,根性意識往往被忽視,但賈廣健卻將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使得每一幅畫都充滿了生命力。
我特別欣賞賈廣健的“行穩(wěn)致遠”這四個字。他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與“鼎立”,一基一鼎,認為沒有堅實的基礎,就無法支撐起藝術的殿堂??芍^厚積在手,一鼎高舉。在天津美術學院的教學中,他成功地把握了人才培養(yǎng)的這一規(guī)律,這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具啟發(fā)意義的。在當下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年輕朋友們往往過于浮躁,而忘記了藝術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賈廣健的專題片讓我印象深刻,他一筆一筆地勾勒,起筆與收筆之間,起承轉合掌握得恰到好處。他的白描技藝更是讓人贊嘆不已。他有京津藝術的文脈,有天津美術學院的花鳥畫教學體系,他基礎打得好,才走得遠。
賈廣健對山水、人物、花鳥等都有所涉獵,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書法有手札般的自如,雖然不似專業(yè)書法家筆筆有出處,但筆墨間流露出的韻味卻讓人難以忘懷。他的山水扇面畫更是別具一格,有點線面的自如組合,比重形似者有味。
對于賈廣健的藝術創(chuàng)作,我建議:增加力度和厚度,尤其是寫意筆墨。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違背他的藝術個性,而是要在保持個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藝術魅力。
王仲(《美術》雜志原主編):賈廣健的藝術態(tài)勢令人欽佩。他的作品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和經(jīng)驗的積累,不斷展現(xiàn)出新的面貌和深度。這種放松而發(fā)展的態(tài)勢,使得他的畫作始終保持著新鮮感和吸引力。與那些過早形成固定風格、陷入商業(yè)招牌泥潭的畫家不同,賈廣健更注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和對藝術的不斷探索。
天津作為花鳥畫的重鎮(zhèn),為賈廣健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他在這片土地上成長,汲取了天津花鳥畫的精髓,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賈廣健的畫作中,既有工筆的細膩入微,又有小寫意的灑脫自如,還有沒骨的沉穩(wěn)厚重。同時,他也不乏揮灑的大寫意之作,展現(xiàn)出全面的藝術才華。
賈廣健的畫作在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基礎,但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并非易事,要畫出既有深度又受群眾喜愛的作品,需要畫家具備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賈廣健正是這樣一位畫家,他的畫作既具有藝術價值,又深受群眾喜愛。
對于賈廣健的未來發(fā)展,我充滿期待。他已經(jīng)60歲,但藝術之路仍然漫長且充滿可能。我相信,他將繼續(xù)吸收各大畫派的優(yōu)點,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經(jīng)典意義和時代價值的作品。同時,我也希望他能夠在保持自己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作品的力度和厚度,使畫作更加具有交響樂的架勢和內(nèi)涵。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賈廣健的藝術之路,可以說是一條不斷探索與融合的道路。他從小學習寫意畫,臨摹青藤、李苦禪等大家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寫意基礎。后來,他又跟隨孫其峰學習花鳥畫,進一步深化了對寫意的理解。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轉向了工筆,將工筆與寫意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沒骨畫法,更是將工筆與寫意完美融合,使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既精致又空靈的韻味。
在賈廣健的代表作《溪塘過雪》《藕花秋雨》中,他巧妙地將工筆、寫意、沒骨畫法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層次豐富,濃淡虛實相得益彰。這種畫法不僅展現(xiàn)了他的藝術才華,也為中國花鳥畫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荷塘”系列作品,更是將淡雅、高逸的意境發(fā)揮到了極致,讓人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
惲壽平的《南田畫跋》對賈廣健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從中汲取了“以簡約為貴”“追求高逸風格”等理念,使自己的作品在簡約中留有想象的余地,營造出淡雅、高逸的意境。這種追求,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工筆和沒骨作品中,也貫穿在他的大寫意作品中。
然而,藝術之路總是無止境的,賈廣健的作品雖然已經(jīng)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仍有提升的空間。有人提出他的作品缺乏力度和厚度,筆墨的運用還有待加強。對此,我認為他可以在保持自己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筆墨的運用,使作品更加有力、有厚度。尤其是在大寫意的荷花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粗直的線條,與曲線相結合,形成畫面陽剛的氛圍,使作品更加完美。
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首先,賈廣健的認真態(tài)度,無疑是他藝術成功的重要基石。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許多人追求速成,而我自己也常因缺乏耐心而難以深入。但賈廣健不同,他對待每一幅畫作,無論是起草還是最終成稿,都傾注了極大的認真與專注。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他細膩的筆觸和精妙的構圖上,更滲透在他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中
其次,賈廣健的實在與誠實,同樣令人敬佩。在畫壇中,不乏那些急于求成、追求創(chuàng)新的年輕人,他們往往在未打牢基礎的情況下,就急于嘗試各種新的畫法和風格。然而,賈廣健卻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多年來一直按照這個方向不斷深耕。他的畫作,無論是色彩的運用,還是線條的勾勒,都透露出一種厚重與沉穩(wěn)。
再次,是守正。在賈廣健的文章中,他提到了新時代“培根鑄魂,守正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這一觀點,不僅是對當前藝術界的深刻洞察,也是對他自己藝術生涯的總結與提煉。這一點,在賈廣健的畫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他的畫作,既保留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精髓和韻味,又融入了現(xiàn)代審美的元素和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歷史感,又具有時代感。
此外,賈廣健的書法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字,雖非專業(yè)書法家出身,卻有著獨特的韻味和厚重感。這得益于他多年來對書法的持續(xù)學習和不斷實踐。賈廣健對書法的追求和執(zhí)著,讓我看到了他對藝術的熱愛和敬畏。
王魯湘(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對賈廣健展覽現(xiàn)象學的深入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是一位深具代表性的學院派畫家:首先,賈廣健的寫生能力和造型能力令人矚目。他的作品中,無論是細膩入微的描繪,還是大氣磅礴的構圖,都顯示出他深厚的藝術功底。這種能力的形成,離不開他在學院中接受的嚴格訓練。在學院派的教育體系中,寫生和造型是基礎的基礎,也是藝術家表達自我、展現(xiàn)創(chuàng)意的重要手段。賈廣健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無疑是他作為學院派畫家的重要標志。其次,賈廣健的全能性也是他作為學院派畫家的顯著特點。在學院派的教育中,通常要求學生具備多方面的造型和創(chuàng)作能力,包括人物、山水、花鳥等各個領域。賈廣健不僅在這些領域都有所涉獵,而且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種全能性,不僅展示了他廣泛的藝術興趣和才華,也體現(xiàn)了他作為學院派畫家的全面素養(yǎng)。
賈廣健的作品中深深烙印著“京津畫派”的地域風格。這一地域的畫家們在藝術上確實有著某些共性。賈廣健的作品中,工寫結合、色墨并重的特點尤為突出,這與京津畫派前輩如陳少梅、王雪濤等人的藝術風格一脈相承。他的工筆作品細膩入微,寫意作品則揮灑自如,兩者在他的作品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他對色彩的運用也極具特色,鮮艷而明亮的色彩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也賦予了他作品以生動的氣息。
此外,賈廣健的藝術之路充滿了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雖然他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他并未因此而滿足。相反,他始終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不斷嘗試新的表現(xiàn)手法和創(chuàng)作思路。這種不斷探索的精神,不僅讓他的藝術之路更加豐富多彩,也為他的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與魅力。
何延喆(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賈廣健的藝術成就首先體現(xiàn)在他寬廣的畫路上。他沒有局限于某一特定畫法或風格,而是廣泛汲取了工筆、寫意、 寫實等多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元素。他的花鳥畫作品往往打破了傳統(tǒng)的工筆與寫意界限,以立體的形態(tài)呈現(xiàn),不以繁簡論工寫。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技法上,更體現(xiàn)在他對藝術的理解與追求上。在賈廣健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重彩、淡彩、寫實、寫意、勾染、沒骨等多種技法的融合。他在表現(xiàn)自然物象時,特別注重肌理的營造。例如,他用細線勾勒荷葉,既不能說他是寫意,也不能說他是工筆,而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他使用的紙張和筆墨也與眾不同,他用手寫紙和小筆制作肌理,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豐富的層次感和質感。這種對筆墨的自然追求,最終達到了寫天地之自然的目的,讓人在欣賞他的作品時能夠感受到親切感和愉悅。
此外,賈廣健的作品還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他的真誠和敘事性使得他的作品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和聯(lián)想。他出生在農(nóng)村,對周邊的自然景物和莊稼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種經(jīng)歷使得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濃郁、質樸、天真的鄉(xiāng)野氣息。這種氣息不是刻意追求能夠達到的,而是需要自然而然地進入那種經(jīng)歷當中才能體驗到。他對“常州畫派”也就是惲南田畫派的資取,也是一種睿智的選擇。惲派被尊為“寫生正派”,雖細膩而了無刻意,賈廣健正是承襲了他那種“淡然天真,無意為文,獨存孤迥”的長處,才能在寫生取境上異出常格。
劉墨(學者、藝術家):在初次接觸賈廣健的作品時,我的印象還停留在工筆與寫意的傳統(tǒng)分類上。然而,參觀了他的展覽后,我的視野豁然開朗,意識到他的畫路之寬廣遠超我的想象。我更加細致地觀察了他的書法,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文人氣質與才情。確實,將賈廣健置于京津畫派這一宏大的文化脈絡中進行考察是極為必要的。
賈廣健的作品,一進入展廳就能感受到他的穩(wěn)健與功底。他的工筆細膩入微,見功力;寫意則揮灑自如,見性情。他能夠在時代的大潮中注入傳統(tǒng)的活元素,在傳統(tǒng)樣式中融入新的表現(xiàn)手法。這次展覽的主題“墨有心香”取得恰到好處,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意味著賈廣健的作品已經(jīng)逐漸從視覺層面向內(nèi)心層面轉變。他的作品不再僅僅追求視覺的愉悅,而是更加注重情緒心性的流露。他從外向內(nèi)探索,最終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找到了筆墨的安頓之處,扎下根來,從而生長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
楊惠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賈廣健是一位沒有結殼的畫家,盡管他是一位非常成熟的畫家,并且少年成名,但在這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并未固守那些已為市場和學術所承認的風格和手法。相反,他持續(xù)不斷地嘗試新的表現(xiàn)方式,這種探索精神顯得尤為可貴。值得注意的是,賈廣健的變革并非革命性的突變,而是一種漸進的、溫和的改良。他始終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這種變革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是一個逐漸演進的過程。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工筆畫逐漸成了時代畫壇的主流,天津畫家在此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何家英是這一潮流的先驅,隨后賈廣健和劉泉義等人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共同引領了一個時代的畫風。然而,賈廣健并未固守原有的工筆風格,而是逐漸開始探索新的表現(xiàn)方式,由工筆向沒骨寫意慢慢過渡。天津地域畫風的影響在賈廣健的作品中顯而易見。從晚清張兆祥開始,那種工寫兼?zhèn)?、色墨并重、雅俗共賞的畫風一直延續(xù)至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天津的每一代畫家。與此同時,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和外來藝術的影響也在賈廣健的作品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我特別注意到,在小寫意沒骨畫風的探索中,賈廣健對于寫意性的強調和色彩的變化尤為突出。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30年間賈廣健的畫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他不僅堅持寫意花鳥的探索,還在山水寫生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他這個年紀和境界,他更多的是在嘗試打破形式的界限、題材的界限和畫科的界限,致力于追求筆墨本體和寫意精神的探索。他在努力追求中國畫最本質的東西,而不為畫科、形式和題材所局限。這是一個成熟畫家到達一定高度后,更上一層樓的必然選擇。
路洪明(《中國書畫報》社社長、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些精品佳作,直觀生動地反映出賈廣健的創(chuàng)作成果。然而,在這些作品背后,他的教育理念同樣令人矚目,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天津美術學院的教學體系之中。賈廣健是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體系的受益者,同時也是這一體系的完善者和推動者。他接續(xù)了孫其峰、李鶴籌、張其翼、王頌馀、蕭朗等前輩初創(chuàng)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在第二代、第三代教師群體實踐的基礎上,經(jīng)他推動建設胡,該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他默默無聞地做了大量工作,從學科建設到人才引進,再到借助外力外智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為天津美術學院的教育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我再談談他的藝術理念。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他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是一種以師法自然造化為前提的創(chuàng)造性傳統(tǒng)。在展覽中,我們看到展出作品豐富多樣,這些作品并非為求不同的刻意為之,而是他深入生活和感受生活的結果。他的作品都來源于生活,有些作品就是在現(xiàn)場寫生時根據(jù)自己的現(xiàn)實感受創(chuàng)作而成的。這種筆墨是他心象的外化,因此使得作品充滿了生活氣息和勃勃生機。觀看這些作品,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賈廣健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他的作品讓我們眼前一亮,與其他展覽截然不同。因為在這次展覽中,他拿出了許多寫生作品,向大家展示了中國畫寫生如何去發(fā)展。他用作品告訴我們,要發(fā)展中國畫,既不能照抄自然,也不能關在畫室里面創(chuàng)作,需要到自然中去發(fā)現(xiàn)新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既有自己的獨特面貌和心性情感,又能反映時代精神的精品佳作。
孫飛(天津美術學院霍春陽花鳥畫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天津畫院理論研究室負責人):張庚曾在《國朝畫征錄》中評論惲壽平“斟酌古今、功參造化”,我想也可以用來概括賈廣健的藝術理路。賈廣健對歷代藝術語言無論寫意、工筆、沒骨,直至書法,都做過完整的研究,使得他對中國繪畫法式語言,有著系統(tǒng)的認識和理解。甚至這種認識和理解有種學究式的集成特征,顯得很是與眾不同。古人有聯(lián):“立志不隨俗流轉,決心學到古人難?!痹诮袢仗貏e強調“創(chuàng)新”“當代”的文化語境下,他的畫卻顯得純粹而正宗。其實“當代性”是一個時代的后置概念,無論阿甘本、本雅明和布萊希特都曾強調了自己與時代的“保持距離”的凝視,這種理性的“凝視”才是“當代性”之所在。從這一點上來講,賈廣健的這種靜氣,反而成為他的“當代性”之所在。
縱觀這次展覽作品,形式多樣、語言豐富,我們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他在藝術上的發(fā)展歷程和尋找自己的過程。特別是他最近的一些寫意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開始慢慢從對造化細致入微的體察,回歸于對自己內(nèi)心的自省。從中國文化來看,人的認識與覺悟,無非理學式的“即物”與心學式的“即心”。這種由物到心、從外到內(nèi)的關注與轉向,標志著賈廣健在繪畫生涯中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老學生,我深深企盼賈廣健老師在“耳順”之后能夠再入佳境,讓藝術在他的筆下再放異彩。
賈廣?。ㄖ袊佬g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名譽所長):感謝各位先生的蒞臨,并借此機會與大家就我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進行交流,我深感榮幸,并衷心感謝大家對我的肯定,尤其是那份沉甸甸的“期待”。這份期待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在展覽的前言中,我寫了一句話:“人生六十載,問學求藝五十年?!蔽抑哉f是50年,是因為我真正接觸中國畫的筆墨大約是從十幾歲開始的。而今天展覽的作品,從1992年到現(xiàn)在,差不多涵蓋了30年的時間。之前的20年是我學習寫意花鳥畫的過程,其中大約有10年是我在繪畫啟蒙階段的糊涂亂畫。我從美校到天津美術學院本科學習的10年則是接受學院教育的基礎階段,我?guī)缀醢岩簧冀唤o了中國畫的學習、創(chuàng)作、研究與教學。對于一個人來說,這段時間雖然短暫,但充滿了挑戰(zhàn)和收獲。
通過這次展覽,我感到每一時期不同階段還差一把火,如果有機會和時間再延伸一點,會更有一番境界。我并沒有這樣的時間,因此,我也感到有些遺憾。不過,大家的期待還是讓我感到非常高興。我希望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再去探索中國畫的世界,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待,同時也是大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