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北京城的一個院子里,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喜歡讀書,又酷爰體育運動。
當時,北京剛解放,百廢待興,報刊也僅有《人民日報》,父親每天必看。有一天,爸爸在看報紙時,發(fā)現(xiàn)“《新體育》雜志確定創(chuàng)刊,面向全國發(fā)行”的消息。常人看來只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消息,但在父親眼里成了一條重要的消息。他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天“體育運動”節(jié)目忠實的聽眾。
父親關心體育新聞,盼望盡快看到這本新創(chuàng)刊的體育雜志,迫切心情可想而知。據(jù)說買到這本《新體育》雜志那天,他甭提多高興了,嘴里哼著小曲,興奮的樣子如過年一般??擅飨}寫,“新體育”三個字剛勁有力。翻開里面有發(fā)刊詞,有我國體育歷史和現(xiàn)狀,還有對體育事業(yè)美好未來的展望,文章和圖片很精彩。父親很想一晚就把這本《新體育》全看完。
父親每天很早就起床,有到街上跑步的習慣。母親最喜歡踢毽兒,連踢一二百下都掉不下來,踢出的許多新花樣讓駐足觀看的街坊鄰居羨慕不已,讓媽媽教他們踢毽子。我長到四五歲時,聽著媽媽對大家說的要領,也學著踢了起來。
1953年,我已經(jīng)5歲了,爸爸把每天購買《人民日報》的錢交給了我,說“以后報紙和《新體育》雜志就由你買了,可別忘了”。從第二天開始,買報紙雜志就成了我的事,有時也問問郵局的叔叔:“《新體育》什么時候來?”
家里的桌子上擺著《新體育》,我經(jīng)常翻看,問爸爸這雜志是從何時買的。爸爸從床底下搬出一只木箱子,里面裝著《新體育》從創(chuàng)刊到發(fā)行5年的全部雜志,一本不落,讓我很吃驚。
那時候,全國展開掃除文盲的運動,媽媽每晚到離家不遠的小學去教人識字。有這個認字的有利條件,我能獨立看報紙,《新體育》上幾乎沒有碰到不認識的字,一些體育專用名詞和術語弄不懂,就用筆做個記號,等爸爸下班回來問個明白。我翻看每本《新體育》的封面和內(nèi)容,見到喜歡的文章就讀起來,不寬的桌子上擺滿了雜志。爸爸笑著對我說:“這些雜志你一個星期也看不完,就這樣擺著,不用收拾,明天接著看吧!”
感謝熱愛體育運動的爸爸和媽媽,是他們引領和開啟了我從小與《新體育》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時間如梭,我上小學了,書包里多了一本“書”,就是《新體育》,把我最喜愛的雜志分給同學們看。課間休息,我被好幾層同學圍了起來,甚至有人壓在了我的后背上,后面踮著腳也看不到雜志的同學急得干脆站在坐椅和課桌上。我一邊給同學翻看,一邊講述其中的內(nèi)容,沒想到一本雜志引起了如此轟動的效應。
上課鈴響了,同學們不得不散去,趕緊把為看《新體育》挪動了的課桌椅放回原處坐好。老師寫板書時,有的同學向我伸手。我知道是在要《新體育》,連忙沖他擺手,意思是說不行,等下課再說吧!
我是班里的學習委員,怕因看雜志影響同學們上課的注意力。我想起家里爸爸存放5年的雜志至少有60多本,找到班長合計,從家里拿出來發(fā)給40多位同學,每人一本,可以拿回家去看,看完可以互相交換。班長雖然贊成,但怕萬一有同學看完后因喜愛,不愿歸還。放學回到家,我對爸爸媽媽說了自己的想法。爸爸夸我的主意太好了,媽媽也十分贊同,還和爸爸說,買雜志不就是為看的嗎,既然都喜歡看,我們把雜志拿給同學們傳看,既能了解國內(nèi)外體育大事,開闊眼界,又可以學習到不少體育知識,何樂而不為呢?晚上,爸爸按照我們班的人數(shù),從創(chuàng)刊的第1期到第43期的雜志整理好,用繩子捆好。第二天,一個同學幫我替換拿著這摞雜志走到了教室,心里非常高興,不僅同學可以看,還可以讓外班的同學看。
班長向同學約法三章:第一,說我把自己家里的雜志分給同學看,應該表示感謝,班長帶頭和同學一起為我鼓掌,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第二,不準在上課時看雜志影響學習,要保護雜志完好,不準亂寫亂畫;第三,自己手中的雜志看完了,可以和同學換著看。我插了一句:“也可找我來換,我家里還有43期以后的雜志呢!”
看到同學的愿望得到滿足,我心里真是高興。住在院子里的發(fā)小可隨時來我家看《新體育》。小學畢業(yè)與同學即將分別之際,我決定把《新體育》贈給每個同學,留作紀念。他們和家人在這本雜志影響下,見證新中國體育從弱變強,為祖國奪冠爭光,感到驕傲和自豪!
從5歲起到1966年雜志???,長達11年的時間里,受到爸爸媽媽熱愛體育的影響和熏陶,每期《新體育》是我唯一從未間斷購買和閱讀的雜志。
《新體育》封面、每一篇文章和圖片,都是我的最愛。編輯記者以生動的語言和手筆寫出了一篇篇經(jīng)典的文章,專業(yè)攝影師準確完美捕捉著運動員賽場上精彩的瞬間,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精辟生動的文章和震撼人心的畫面,世界冠軍的人物傳記,專訪和評論,深入解析重要賽事,臺前幕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對名人軼事的介紹等,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本全國最具權威的綜合性體育雜志,甚至超出了體育范疇,不僅名揚全國,還在幾十個國家獲得了高度評價和廣泛贊譽。
我想特別說說幾位令人記憶深刻的體育老前輩。
我印象最深也最喜歡的《新體育》封面之一,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一期,國家男籃主力楊伯鏞跳起投籃一剎那的照片讓我稱奇。楊伯鏞身高1米80,速度快,彈跳好,突破能力強,為完成跳投,練就了超強的滯空能力,令人驚嘆。這張精彩的封面照片永遠存在我的腦子里。
與楊伯鏞并肩戰(zhàn)斗的男籃隊長錢澄海,比楊長一歲,身高1米82,是隊內(nèi)的靈魂人物。他思維睿智敏捷,根據(jù)教練意圖采取的防守緊逼,打亂了對方的節(jié)奏,經(jīng)常給對方造成慌亂和失誤,成為中國隊贏球致勝的一大法寶。
這些運動員和教練員對中國籃球運動做出巨大貢獻,在《新體育》上都留下了印記,讓我們永遠難忘。
2008年8月8日晚,億萬國人翹首以待的北京奧運會在“鳥巢”隆重開幕?!缎麦w育》展示大開頁的北京奧運會特刊,由特派記者拍攝的“北京見證”氣勢恢宏,星光璀璨不夜天。中國體育健兒贏得奧運歷史上的大豐收,讓全國人民振奮。由木木撰寫的“龍清泉:神童二世”和記者拍下的舉起杠鈴瞬間,從堅定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中國運動員力拔山河的力量和精神。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以“無與倫比”四個字,為北京奧運會打出了滿分。
倫敦奧運會上,16歲的葉詩文破紀錄的壯舉讓國人為她歡呼。大開頁的圖片,葉詩文在泳池中劈波斬浪,題目為“亦詩亦文”,真是一幅讓人心動的絕美彩畫。
“馬背上的母愛”一文中,37歲的體操媽媽丘索維金娜在跳馬決賽中排在第五名,完成了第六次參加奧運會的謝幕??此c患白血病兒子十分可愛的照片和比賽中依然靈巧的身姿,讓人感受到世界上每個媽媽對孩子偉大的母愛。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
《新體育》雜志封面是雙人滑冠軍隋文靜和韓聰手拿金牌的喜悅,這是繼申雪和趙宏博獲得冠軍后又一對中國選手奪魁。他倆一起訓練了多年,流過多少汗水,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向他們祝賀!
《新體育》這屆冬奧會特輯做得精致、漂亮,開幕式題為“中國之美映照五環(huán)之美”的雙頁彩照,燈光映照著潔白如玉的冰場,禮花為開幕式增添了美麗色彩,隨著習近平主席宣布北京冬奧會開幕,禮花齊放,萬眾歡騰!
拿起這本《新體育》,總想知道老一輩滑冰先行者羅致煥、王金玉等為國爭光的事跡,想了解滑冰英雄葉喬波現(xiàn)在的情況怎樣了?!缎麦w育》的編輯好像摸到了讀者的心思,翻到后面時,發(fā)現(xiàn)了萬伯翱寫的文章“我所認識的奧運英雄葉喬波”。有關葉喬波如此詳細的文章還是第一次讀到,我敬佩她先后參加了120多次國內(nèi)國外重大比賽,為祖國奪得133枚獎牌,僅世界冠軍就獲得23個。
這期雜志刊登了梁學增寫的“羅致煥中國冰雪項目‘破冰人’”,講到從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間,中國運動員總共獲得42個冠軍,其中41個是夏季項目選手奪得,只有一個冠軍出自冬季項目選手。我上小學時,就在《新體育》和廣播里聽說過羅致煥、王金玉等優(yōu)秀運動員的名字。雜志上還刊登了羅致煥當年在賽場上的英姿,站在冠軍領獎臺和北京冬奧會火炬?zhèn)鬟f中老當益壯的身影。讓我們向冬季運動老前輩們致敬!
我在購買《新體育》北京冬奧專刊時差點錯過時機。接到喜歡奧運特刊的同學和同事向我索要雜志的電話后,我鼓起勇氣,向雜志社編輯部發(fā)出請求。聽到一如既往的痛快答應和助力的回復,有幸得到發(fā)行經(jīng)理許諾的熱情幫助,還替我掏了快遞費,讓我如愿趕上加蓋北京冬奧紀念郵戳。此事真讓我感動。
法國巴黎奧運會,《新體育》最先進入眼簾的是喜笑顏開、手拿金牌的鄭欽文,拿了兩枚射擊金牌的盛李豪。這期專輯我最喜歡的是第84頁至85頁宋翔的文章“ 盛李豪 冷面射手”。盛李豪是本屆奧運會上的首位雙金得主。依我之拙見,盛為父姓,李是母姓,父母的愿望是不管孩子將來干什么,都應成為讓父母引以自豪之人。不知我的這個說法對否。
翻看《新體育·巴黎奧運專輯》,被里面精彩的圖文所吸引,是市面上難得的好刊,看得愛不釋手!我將專刊已到的事告訴了同學同事,誰著急看就到我這兒來拿。同學同事們說,請代他們向《新體育》表達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謹?!缎麦w育》的朋友們工作順利,祝《新體育》越辦越好,再創(chuàng)輝煌!
責編 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