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對推進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體系、思想體系、理論體系、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歷史任務。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滋養(yǎng),以西方現代化思想為借鑒,以中國現代化實踐經驗為基礎;要堅持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創(chuàng)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學習世界現代化先進經驗、堅持強化中國特色。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構建;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10(b)--04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和“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1]的要求。由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相關研究主要側重在構建歷程[2]、發(fā)展路徑[3]和世界意義[4]等方面,很少有學者探討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歷史任務、現實基礎與實踐路徑,本文擬在這方面做進一步探究。
1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歷史任務
話語體系是主體通過言語輸出的結構完整、邏輯嚴謹的思想理論體系。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現代化思想的系統化表達,對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首先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體系、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這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歷史任務。
1.1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是“一種學說或一個學派的特有標識和身份符號”[5],是話語體系的基石與核心。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體系是在對現代化問題、現代化理念、現代化實踐進行概念化表達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一種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目前,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延伸出的相關概念,雖然能夠反映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思想理論和實踐發(fā)展,但其學理性、解釋力、影響力和系統性都有待加強。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首先就要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體系,這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基礎。
1.2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思想體系
思想體系是一定階級關于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思想觀念之間相互聯系而構成的邏輯自洽的整體。中國式現代化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的思考、實踐和經驗總結而形成的關于中國現代化發(fā)展模式的思想觀念的總和,對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具有引領作用。馬克思認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反言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不是空洞的語言框架,而是具有思想內容的表達載體。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要強化中國式現代化思想建設,使中國式現代化思想體系成為引導和塑造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的重要力量。
1.3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關于現代化理論的系統總結和呈現,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關鍵。雖然當前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較為豐富,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仍落后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無法闡釋和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甚至存在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現象。因此,必須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情況,總結現代化建設中的新經驗,形成新表述,用以指導現代化的具體實踐。尤其是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西方意識形態(tài)多樣化滲透的背景下,必須加快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支撐。
1.4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是主體根據時代需要創(chuàng)造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體系,是思想、理論高度系統化的精神產品集群。中國式現代化知識體系是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的體系,體現了中國文明的發(fā)展變革,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載體和支撐。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經驗、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故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需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知識體系。雖然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較為完整的理論表達,學術界關于此方面的探討也如火如荼。但是,要構建更為系統、更為科學的中國式現代化知識體系,還必須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實踐經驗、講好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生動故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新。
2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現實基礎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既不能憑空設想,也不能閉門造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為指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滋養(yǎng),批判性地借鑒西方現代化思想,并不斷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這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現實基礎。
2.1 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
馬克思在洞察人類現代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動力、規(guī)律和樣貌,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發(fā)展動力方面,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據此,中國共產黨將發(fā)展生產力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根本任務,要求加快形成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內在要求的新質生產力,啟動了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發(fā)展引擎。在發(fā)展規(guī)律方面,馬克思認為工業(yè)化是現代化的必經階段,社會化生產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據此,中國共產黨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è)化、農業(yè)現代化道路,將新型工業(yè)化作為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推動建立規(guī)?;?、集約化、專業(yè)化的生產體系,引領了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發(fā)展方向。在發(fā)展樣貌方面,馬克思認為現代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是物質富足和人類解放。據此,中國共產黨將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統一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塑造了“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钡仍捳Z,開辟了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發(fā)展路徑。
2.2 文化滋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深厚的文化滋養(yǎng)。
第一,先秦儒學中“民為邦本”“仁者愛人”“國以民為本”“為政以德”等傳統民本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提供了以人為本的政治傳統和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則。第二,中華文化中“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富民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提供了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第三,中華民族具有的“講信修睦”“團結統一”“憂國憂民”“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提供了厚德載物的道德底色。第四,道家學說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養(yǎng)生息”等哲學思維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中提供了綠色發(fā)展的生存理念。第五,中華文化中“和合共生”“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交往原則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提供了和平發(fā)展的外交理念。
正是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中國共產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才是充滿著高度的文化自信。
2.3 歷史鏡鑒:西方現代化思想
一方面,西方以資本為主導的現代化話語體系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18—19世紀,英、美、法、德、意、日等國家通過以蒸汽和電氣為動力的兩次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多次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新質生產力”等話語,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在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借鑒了西方重視科技的現代化思想,并立足于世界前沿提出了許多具有遠瞻性的現代化話語,極大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性質的現代化話語體系存在兩個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是壟斷企業(yè)為了追求無止境的利益而進行無節(jié)制的生產,阻礙了中小企業(yè)的發(fā)展,破壞了市場的穩(wěn)定性;二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缺失導致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引起了被剝削階級的極大不滿,破壞了社會的穩(wěn)定性?;谖鞣揭再Y本為主導的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計劃與市場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話語,既吸收了西方發(fā)展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等先進思想,又規(guī)避了其資本至上帶來的兩極分化和階級矛盾等弊端,這正是發(fā)揮了西方現代化思想歷史鏡鑒作用的結果。
中國共產黨在借鑒西方發(fā)展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等先進思想的同時,規(guī)避了其資本至上帶來的兩極分化和階級矛盾等弊端,構建了科學合理的現代化話語體系。
2.4 經驗積累: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
“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構建具有中國自主性的現代化理論奠定深厚基礎。”[6]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現代化話語體系發(fā)展的迫切需要。通過總結這種經驗,將其轉化為現代化的理論,融入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中去,進而指導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救亡圖存的現實需求,中國共產黨深知現代化對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性,制定了“兩步走”戰(zhàn)略,旨在“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7]。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中央意識到蘇聯將“工業(yè)化”作為現代化核心這一思想的片面性,進而提出了“四個現代化”[8]概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中央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fā)展的唯一出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四位一體”“三步走”等戰(zhàn)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黨中央立足于“兩個大局”,提出了“兩步走”“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等戰(zhàn)略,推動著現代化話語體系走向成熟。
由此可見,黨中央以中國的具體國情為依據,以解決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為目的,深刻思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3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實踐路徑
基于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現實基礎,要完成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體系、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等歷史任務,必須堅持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創(chuàng)新、堅持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導向、學習世界各民族現代化先進經驗、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這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實踐路徑。
3.1 服務實踐創(chuàng)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盵9]這為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學理性、科學性和解釋力提供了方向指引。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構建起來并落實到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去的思想理論體系。在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暴露一些影響話語有效性的新問題,導致舊的話語無法正確指導新的實踐。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提煉新的概念、激發(fā)新的思想、提出新的理論、積累新的知識,再將從新實踐中總結出的新話語運用于現代化建設更新的實踐,在循環(huán)往復中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概括性、創(chuàng)造性、系統性和協同性。只有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問題,才能不斷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3.2 堅持問題導向
“人類歷史上所進行的每一項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都是源于對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實際問題的深刻反思和理性解決。”[10]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要能夠體現、回應、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現代化建設中的現實問題,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創(chuàng)新的過程就是發(fā)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盵11]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體系,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構建目的,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思想體系,要善于篩選問題,聚焦最突出、最迫切的現代化問題。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要善于研究問題,汲取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塑造出具有時代性的、能夠科學指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知識體系,要善于解決問題,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尋找具有針對性、有效性的解決方案。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要著眼于高質量發(fā)展目標及人民群眾現實需求,回答現代化的世界之問、中國之問、時代之問和人民之問。只有以高度的話語自覺掌握歷史主動,才能繼續(xù)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yè)推向前進。
3.3 學習先進經驗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要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現代化思想,把握受眾特點革新話語表達方式,利用先進技術優(yōu)化話語傳播效果。
首先,西方現代化話語不僅僅局限于經濟現代化,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現代化。這種涵蓋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多維理解,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可以借鑒的思維方式。其次,要全面把握受眾群體的特點與需求,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發(fā)展邏輯、本質要求、價值意蘊等話語“以清晰、明確、易懂、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12],塑造具有說服力的大眾話語,增強民間交流的實效性和話語的說服力。最后,可以應用多元化、智能化的傳播方式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呈現效果。融合數字化技術和大數據平臺,依托VR、AI等技術向受眾群體沉浸式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理念,多方面多層次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狀況。
我國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吸收西方定義、表達與傳播現代化話語的有益經驗,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陷阱,基于自己的國情特色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
3.4 強化中國特色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要以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政治前提,充分汲取“兩個結合”的精髓。首先,從現代化理論中提煉出具有主體性的概念,增強現代化概念體系的標識性。要體現中華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情懷,將其中蘊含的精神本質與現代化理論的內涵相對接,激活中華文化的話語表達力,將其轉化為話語優(yōu)勢。其次,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規(guī)劃、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結合、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與西方現代化思想的比較優(yōu)勢等多重角度探究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特有屬性。
但是,不能為了突出特色而塑造國際社會難以理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塑造具有人類共同價值的現代化概念,增強國際社會的認同感。因此,要關注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共同利益及文化交集,營造具有共通性的現代化話語,強化發(fā)展中國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共鳴。同時,要打造一批具有大局意識、政治意識的新型主流媒體,引導國際輿論和國內輿論,為現代化話語體系的發(fā)展營造良好環(huán)境。
4 結語
構建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必須完成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體系、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歷史任務,使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相適應。要立足于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圍繞現代化的問題不斷提出新的現代化理論,在借鑒西方國家現代化建設先進經驗的同時,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中具有特色的內容,回答清楚現代化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未來要持續(xù)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xù)完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46).
肖政軍,楊鳳城.論“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歷史生成、現實構建與未來展望[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6):1-16.
付高生.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基本功能、豐富內涵及建構路徑[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4,9(7):38-46+126.
劉世強,杜敏敏.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及其世界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3(10):76-83.
徐勇.田野政治學的核心概念建構:路徑、特性與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1(1):4-13+157.
趙劉洋.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現代化理論史的視角[J].廣東社會科學,2023(4):38-4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王磊.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自主性建構路向探索[J].北京社會科學,2023(11):15-2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閆方潔,王慧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內在邏輯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4(4):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