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角色轉換是李吉林情境教育四大原理之一,已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的常用策略。其以一切為了兒童的學習為旨歸,從學科學習的要求出發(fā),力求符合兒童特質,遵循教育關系,追求產生移情效應。把握這一出發(fā)點和旨歸,強調鏈接真實生活,注重引導理性思維,追求生發(fā)道德情感并追求高階審美情境,走出入境不深、指向不明、共情不力、戲耍傾向等實踐誤區(qū),通過故事入境-明確任務-角色共情-角色間離,引導學生進入規(guī)定角色,激發(fā)其角色擔當,促生同頻共振,并通過評價強化道德自覺。
關 鍵 詞 角色轉換;情境策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理解;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4)10-0063-05
①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2023年度第十五期立項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JY15-L204)階段性成果。
所謂角色轉換,即兒童在學校教育(教學)的特定時域內,不再是人們固認并觀照的常態(tài)身份,而轉換為學習任務與策略臨時賦予的其他角色身份。角色轉換原理是李吉林情境教育四大原理之一,已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常用的情境策略。但是,許多教師并未準確理解這一理論的內在機理,而且缺乏實際操作的有效指南,導致其難以發(fā)揮應有的價值。為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做一探討。
情境教育尤為重視角色轉換,這要求教師準確理解角色轉換的教學意義,明晰其出發(fā)點和旨歸(情境教育的核心價值:一切為了兒童的學習),在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使用,從而逐漸將其變成得心應手的教學策略。
一是基于學科要求。從學科要求來說,道德與法治學習中的很多教育指令固然是為了兒童,但是,在基于兒童方面,由于德目的豐富性、廣博性構成了兒童接受教育當中的身份語境是多元復雜的;加之很多指令來自成人世界,不可能完全基于兒童、指向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假若讓兒童代入成人語境、成人世界中,將便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接納教育指令,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上學路上”的“交通規(guī)則”體現(xiàn)的是國家意志,因此,兒童課堂學習的面對的便是“國家”,此時的兒童是被規(guī)范的行人身份。但是,如果讓兒童擔當交警角色,從交警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就變?yōu)榇韲乙庵镜膶嵤┓?,忘卻其強制性,這樣就能將國家意志和個人選擇統(tǒng)一起來,更好地理解交通規(guī)則的意義。
二是符合兒童特質。兒童本身具有多角色性。在體認世界時,兒童的思維活動、主體體驗是和整個世界是圓融的。他們往往不認為花草、動物是外在的,而是和自己融為一體的;他們常常會有童話情境,是忘我甚至無我境界,是和世界萬物都沒有物我兩分的。兒童常常不僅僅是代入感,而是“我即是”的狀態(tài)。同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展現(xiàn)出多角色性。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和情境中,兒童會扮演不同角色以適應多變的環(huán)境。因此,角色轉換策略的使用必須符合兒童體認世界的特質,符合兒童的主體作為。例如,教學“大家排好隊”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富于兒童氣息的情境“游樂場、餐館里、超市里”展開角色轉換,兒童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興致勃勃的游戲者、饑腸轆轆的點餐者、滿載而歸急于結賬的購物者[1],極其投入地進入學習中。
三是遵循教育關系。在教育關系中最主要的關系就是師生關系,孔子主張“仁者愛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耙娰t思齊”,這告訴我們教育是圍繞建立良性師生關系展開的。馬丁·布伯的對話理論認為,個體同世界上各種存在物的關系主要有兩種,即“我一它”關系和“我一你”關系,前者把“它”視為認識和利用對象,是一種對立的關系;后者則是人類應有的一種真實的基本關系。他強調,“我一你”對話關系實現(xiàn)的基本要素是包容、忠誠、相互理解和共同體驗。[2]這啟示我們,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的本質就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就是角色互動。教師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建構起回歸師生交往本質的真實交往關系,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fā)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產生移情效應。在進行角色轉換時,兒童的身份關系構成了這樣兩種主體地位:一種是兒童本身,一種是兒童作為某個身份的角色。從兒童本身來說,作為兒童的主體身份一旦轉為某種角色,他們將用角色的情感行事、做人,認識和對待外部世界。于是就發(fā)生了移情效應,產生情感驅動。李吉林老師認為:常常讓孩子扮演、擔當特定的且與教材相關的角色,學習教材內容……都能促使孩子帶著情感色彩去學習。孩子擔當、扮演“他角色”的新鮮感與情感體驗,使他們興奮不已。[3]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我家的好鄰居”一課時,讓兒童由當下角色“學生”轉化為“小孫女”,接待前來做客的鄰居奶奶。兒童便積極思考從奶奶進門時的“歡迎客人”到奶奶坐下后的“招待客人”,作為“小主人——孫女”該如何做。
通過角色轉換,兒童就由等待、接納學習的“被動角色”轉變?yōu)椴粩嘧非?、進取的“主動角色”。一旦成為學習的主動角色,兒童就會由此產生移情效應,在情感驅動下,主動地接納知識,主動地想象、探究,主動地操作、實踐。[4]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兒童的主體意識,便通過活動迅速地形成并漸漸強化,讓主動發(fā)展成為現(xiàn)實。
角色轉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誤區(qū),折射了教師對角色轉換的理解存在的典型問題?;谏鲜龀霭l(fā)點和旨歸的理解審視實踐誤區(qū),有助于我們深化對角色轉換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探索具體的操作策略。
1.入境不深:角色轉換情境未鏈接真實生活
在實際教學中,有關故事“入境”,教師常會遇到諸多問題或阻隔。第一,兒童不能入境,故事本身不具備“故事吸引力”,對兒童缺乏吸引力。兒童無法產生代入感,往往會游離于故事之外,成為旁觀者、茫然者甚至無視者。第二,教師在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時,沒有將故事轉化為兒童喜聞樂見的情境,無法調動兒童興趣,激發(fā)兒童親近。第三,即使故事和情境二者兼?zhèn)洌幢剡m合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與兒童當下學習能力無法貼合,甚至產生了抗拒。如何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讓兒童入境,教師必須縝密考量。
情境學習從起步起,就追求在兒童眼前展現(xiàn)一個活生生的、可以與之對話的多彩世界[5]。在進行角色轉換時,一定要讓兒童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讓符號學習與多彩生活鏈接。符號是書本上的語言闡發(fā),而非生活本身。角色轉換的情境,不是符號表現(xiàn)的間接經驗,而是生活、真實所表征的直接經驗。教師要將生活本身作為教育的源泉。既可以是經過教育者精心挑選的真實生活,也可以是精心創(chuàng)設的擬真生活,都表現(xiàn)為直接經驗。兒童入境成為情境中某個角色時,要讓兒童能夠沉浸角色,認為自己就是角色本身,產生真切感。從“真”出發(fā),兒童才能由“真”追求“美”,實現(xiàn)豐富“情”,啟迪“智”,崇尚“美”。
2.指向不明:角色轉換任務未注重理性思維的引導
角色轉換有時會發(fā)生指向不明的情況,即學生不知道所擔當?shù)慕巧蝿帐鞘裁?,或即使知道角色,但因任務艱巨、膚淺、不明等,導致無從下手,不知行動方向。角色轉換要符合德目要求,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原則規(guī)定了角色導向,角色扮演指向的不是戲劇表演,而是要完成德育任務。同時,創(chuàng)設角色情境要有理性思考。每一個大腦健全的兒童都潛藏著智慧,理想的教育完全可以而且也應該充分開發(fā)兒童潛能,使他們變得智慧起來。兒童的思維能力、語言活動、認知水平,連同情感態(tài)度無不受其思維活動的支配、調控。角色轉換要注重思維含量,引導兒童在情境中質疑、思考、辨析、推斷等,使兒童的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的品質[6]。
3.共情不力:角色轉換體驗未追求道德情意的生發(fā)
在情境中擔當?shù)慕巧?,有時會讓兒童有不能承受之重:如學生對某個沒有先前經驗,感到陌生、茫然;角色沒有引發(fā)兒童的喜愛和向往之情,只是機械完成任務,甚至無法完成任務,無法將心比心地體驗角色之情。因此,轉換的角色首先必須符合兒童的情感需要,符合其感性特質。情感生成兒童學習的內驅力,要求讓情感伴隨認知活動。角色轉換要追求以情動情, 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 有效培養(yǎng)、發(fā)展兒童的審美情感及道德情感。這樣,隨著角色擔當?shù)难永m(xù),兒童的情感逐步加深,彌散、滲透到內心世界,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將逐步內化、融入兒童的個性之中。兒童處在道德意識、道德情感發(fā)展的關鍵期,這對其人格發(fā)展至關重要。其表現(xiàn)為層次更高級、內涵更豐富的理想、道德、意志等, 從而形成一種強大的情意力量,最終促進兒童的道德全面健康地發(fā)展[7]。
4.戲耍傾向:角色轉換過程未追求高階審美境界
角色轉換還容易出現(xiàn)戲耍傾向,即兒童只有戲耍游戲的沖動,如過家家一樣,只是覺得好玩,沒有進入高級的審美情感體驗。李吉林老師提出審美的境界應是雅正的,要以美為境界。她一再強調,兒童之于美,就像蜜蜂之于花朵。美可以給兒童愉悅,喚起情感,進而產生主動投入教學過程的“力”,在熏陶浸染中促進兒童主動全面發(fā)展。因此,角色轉換必須考慮審美性,要讓兒童有審美體驗,美美地想,樂樂地做。當孩子與生俱來的審美需求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愉悅情緒,進入無限自在的世界,向往“雅正”,崇尚“崇高”。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實施角色轉換?在此,以“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課時“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一課為例,立足具體的教學操作嘗試作一闡述。“公共生活靠大家”單元從公共秩序的建立到“我們的公共生活”“我參與 我奉獻”,旨在讓學生懂得共同建設和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樹立公共意識,做一名有公共文明教養(yǎng)的人。此課例讓學生通過擔當角色-體驗角色-同頻共振-評價角色,在角色轉換中真切體會公共秩序的必要性,激發(fā)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1.故事入境,進入規(guī)定角色
角色轉換首先要考量是否具有故事化或游戲化的情境,而非一般的、隨意的生活常態(tài)。其關鍵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兒童進入規(guī)定的學習場域且沉浸其中。情境中貼近兒童生活、符合兒童需要的角色充滿吸引力,能激發(fā)兒童向往。教育要滿足兒童的“游戲沖動”(席勒《美育書簡》),這里的情境是具有故事性即游戲化的情境。游戲對于兒童不是簡單的娛樂,而是嚴肅的工作。這已為中外許多教育大家所闡明。惟其如此,兒童才有可能擁有角色意識,真正參與學習,在“工作”中完成具有體驗性的學習任務。
例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學習中,師生所在城市正在積極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面向社會招募“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的市民觀察員”。教師便結合兒童生活和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招募社會觀察員”,請學生課前以市民觀察員的身份深入公共生活,實地觀察和體驗;課上,繼續(xù)以市民觀察員的身份探尋公共秩序的必要性。對學生而言,這樣的情境有著“沾著露水的新鮮”,可親可感;“市民觀察員”這一有趣且有意義的身份,成功引發(fā)兒童的好奇與向往,自然進入規(guī)定角色。
需要補充的是,故事入境進入規(guī)定角色時,不僅某個學生的角色在轉換,不同學生之間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也在轉換。其中,生生的角色轉換,是將角色轉換放到一個群體活動場景中,只有在學生群體中才可能有“群”的轉換,互相體會特定關系中的認知、情感、思想。生生間角色轉換只是發(fā)生在故事等非學習情境中,師生間的角色轉換則發(fā)生在廣泛的教育場域中。特定情境的規(guī)定性,決定了不同主體在教學中的有序角色轉換。如模擬城市交通管理的情境中,一小組學生進入各自向往的角色——交警、司機、行人等,其余學生則是情境中的觀察者和評判者,教師成為裁判者。一次模擬結束,換一組再次進行考驗時,教師加入其中以身示范,此時,教學中任務移位,學生群體間角色進行轉換,教師也從裁判轉為行動者。
2.明確任務,激發(fā)角色擔當
“角色擔當”中的兒童不是常態(tài)下的“本我”,而是規(guī)定情境中的“他人”,“擔當”一定是基于角色任務。我們在賦予兒童某種角色身份時,必須明確這個角色身份的任務,這里的任務就是德性教育的內容載體。例如,角色為交警,任務就是智慧交通處理事故。德性教育的內容要通過其角色擔當起來,讓學生在履行責任中受到教育。從表面看是實踐中的生活任務,實則隱含德育目的。從主體性上,是引導學生轉化為生活中的某一個角色。因此,角色轉換須基于德目德性需要,體現(xiàn)立德樹人任務下的教育內容,相對于內在學習外在的社會化要求。教師通過角色任務的完成,將其變成兒童的內在的主體需要,即變“意志強加”(社會的)為“意志自由”(主體的)。
在教學中,當學生進入角色后教師要明確角色任務:這段時間,正是文明典范城市創(chuàng)建時段,我們學校全體師生都積極行動起來,報名擔任市民觀察員。作為一名觀察員,咱們的職責還真不少!看!有這些:社會觀察,感受秩序之必要;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秩序之價值;點贊榜樣,感受秩序之力量;建言獻策,促生秩序之美好。如此,這些任務就成了學生的主體需要,他們積極地逐一履行這些職責。在明確、完成角色任務過程中,教學重點“懂得秩序的重要性”得以悄然落實,兒童在由習慣上的等待接納角色變成積極投入學習的角色,進而產生參與學習的推動“力”,兒童的德性生長便在“力”的推動下逐步達成、強化。
3.角色共情,促生同頻共振
外在的道德需要如何變成內在的主體需要?其中必然產生情感體驗。這樣的情感體驗不再是作為原生態(tài)的學生的情感體驗,而是正面的、在那瞬間成為情境規(guī)定角色的情感,如志愿者情感、交警情感等。作為兒童常態(tài)下“本我”學生身份和在角色轉換中“社會人”身份的情感共振中,就完成了由兒童到角色的情感共鳴。利用共情的積極效應,讓情感釀化為兒童內心的真實情感。首先,完成心理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換位”?!皳Q位”恰恰也是我們的德性要求——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其次,完成兒童的價值悅納。如果不經歷一次次轉換角色的情境體驗,兒童價值生長便沒有土壤,很難形成多元、多維、真實的價值觀。我們?yōu)閮和瘣偧{價值的形成鋪厚了土壤,這土壤就是情境中的共情——兒童成為情境中活動的角色。
教學中,首先讓“社會觀察員”進行實地社會觀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秩序的必要,感受其帶來的愉快心情;然后,在“模擬逃生”小球實驗游戲中,體驗遵守秩序可以守護我們的生命安全,產生生活幸福感;接著重點思考“應急車道小麗走還是不走”的兩難問題,學生心生疑惑,進而釋疑,恍然大悟;聚焦“小女孩的手指危在旦夕”,心急如焚,轉危為安,倍感欣慰;最后,發(fā)現(xiàn)秩序問題,充滿擔憂,點贊身邊的榜樣,群情激昂。[8]在此過程中,兒童情感豐沛,自然移入所扮演的“社會觀察員”角色,“我與角色同一”,角色“社會觀察員”的喜怒哀樂近乎就是兒童自己真情實感的表露。由于角色的轉換,在移情作用下,兒童面對所處情境會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處境思維,根據教材與同伴對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行為和恰切的語言表達[9]。角色變了,情感變了,言語行為也隨之變了,兒童和“角色”同頻共振。
4.角色間離,強化道德自覺
間離本身作為角色理論,指的是我是他,我又非他。在角色扮演過程中,要完成我和角色之間的切換,實現(xiàn)角色主觀和客觀的交融和分辨。惟其如此,表演才能是評價意義上的表演,是戲內戲外圓融且清醒的同構。兒童在角色轉換中需要既入境又出境,既沉浸下去又跳離開來。通過角色間離,故事隱退到背后,而德目顯現(xiàn)到前臺。幫助兒童離開角色,是為了站在本我的主體地位,看我這個角色干了什么,為了什么,有什么用,感受到剛才角色轉換的啟迪。兒童從表演者、擔當者變成評判者,完成角色的自我評價、自我認同、自我肯定、自我欣賞。每個人都是社會性的,在行為過程中和過程后,總是希望獲得社會認同。角色間離后,兒童的自我評價一旦接受社會認同、社會肯定、社會欣賞,就會產生更強大的道德愉悅。這有利于兒童有意識地在德性認知驅使下作出行為判斷,從而起到鞏固德性的作用,指向更自覺的道德生長。
教學中,教師設計了跳出“角色”看“角色”的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回顧我們擔當“社會觀察員”的過程,你認為自己是優(yōu)秀的觀察員么?請結合要求進行簡單評價:
通過角色間離,本課教學目的顯露,展現(xiàn)了“觀察生活-探究問題-梳理認知-促生德行”的學習邏輯,讓兒童站在旁觀者角度來評判角色效能。在自我、同伴、教師評判過程中,肯定身為“社會觀察員”的學生,激勵他們從關注他人、關注社會、關注國家的角度進行深刻反思,深化對公共秩序的理解,強化其在公共生活中的自覺行為選擇。當然,以上四點是為了闡述方便做了線性的靜態(tài)分析,在實際操作中通常是非線性的統(tǒng)整融合。
綜上,角色轉換不單是情境策略,更是人作為社會性存在的方式和生命樣態(tài)。在不同場域、不同語境、不同任務中,角色轉換的豐富性、多樣態(tài),正是人生豐富性和社會豐富性的體現(xiàn)。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在不斷的轉換角色中度過的,展開的。它不僅有策略意義,更是存在方式。
參考文獻:
[1]宋月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境界階升[J].中國德育, 2021(7):72.
[2]賴大煒.基于師生換位思考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20(20):31.
[3][4]李吉林.為兒童的學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448,449.
[5][6][9]李吉林.中國式兒童情境學習范式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7(3):97,98,96.
[7]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獨特優(yōu)勢及其建構[J].教育研究,2009(3):54.
[8]宋月紅.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造境人"[J].小學教學參考, 2023(6):16.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