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宰相之中,很少有人像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那樣豁達的。
《續(xù)資治通鑒·宋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旦每見帝,必稱準才,而準數(shù)短之。帝謂旦曰:‘卿雖談其美,彼專道卿惡?!┲x曰:‘臣在相位久,闕失必多。準對陛下無所隱,此臣所以重準也!’ ”大意是說,王旦每次看到皇帝,必定要稱贊寇準的才能;但寇準卻在皇帝面前多次說王旦的壞話。王旦因此向皇帝道歉說:“我在宰相的位置上時間很長,所以缺點與失誤必定很多??軠蕦Ρ菹履翢o隱瞞,這是我推崇他的原因?!?/p>
寇準也是北宋名臣,并且在政治、軍事方面確實具有非比一般的才能。但是他總是喜歡在皇帝面前說王旦的壞話,而王旦卻愛在皇帝面前說他的好話。即便是皇帝把寇準背后說他壞話的事兒告訴了王+33/XI5FtRUya31eVaX+mZbM+KxErQn16RZWbiswqHk=旦,可王旦他依然竭力為之辯解,更多地從自身找原因。
應該說王旦和寇準在治國理政方面也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貢獻。如果他們兩人能夠團結一心,精誠合作,那么對于國家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幸事。反過來說,如果彼此如同仇敵,相互揭短、相互攻訐、相互拆臺,那么,對于國家來說,將是莫大的悲哀:一加一可能產生大于二的效應,而一減一則可能讓數(shù)據(jù)歸零甚至成為負數(shù)。王旦應是知道這樣的道理,所以,哪怕寇準背后說了他不少壞話,他還是盡量從好的方面去看、去想,并在皇帝面前竭力為其說話,維護他的形象,避免二人關系給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有一次,王旦生了病好長時間都沒能痊愈,宋真宗讓人用轎子將他抬進皇宮,問他:“你現(xiàn)在病情挺重的,誰能代替你呢?”王旦表示:“知臣莫如君,惟明主擇之!”隨后宋真宗提到了兩個人的名字,可王旦都沒有回答。宋真宗讓王旦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王旦勉強起身舉起笏板說:“以我的看法,沒有人比寇準更合適了?!彼握孀谡f:“寇準的性格太過強硬,有些偏執(zhí),你再想想他之外的人選?!蓖醯┗卮鹫f:“其他人就不是我了解的了?!彼难韵轮馐欠浅C靼椎模嚎軠适亲詈线m的人選。
同朝為官,并且能力、地位和影響力相對接近的兩個朝臣之間,是可能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的。為了能夠得到皇帝更加充分的信任,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無論是寇準還是王旦,在一定程度上對對方的評價有所保留,其實并不算有多奇怪。然而,王旦以國家利益為重,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這份豁達與坦蕩,超越了所謂的“人之常情”。
也正因為同時擁有王旦、寇準這兩位賢臣,在宋真宗時期,才出現(xiàn)了“咸平之治”。而其中,王旦的豁達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編輯 兔咪/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