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15時03分,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搭載著愛因斯坦探針衛(wèi)星(Einstein Probe,簡稱EP),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升空,我國天文領域又多了一件大國重器。
這座運行在距地表600公里高空的X射線天文臺,主要用來監(jiān)測宇宙中的高能暫現天體和劇變天體。這些天體往往與黑洞、引力波等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科學預言有關,“愛因斯坦探針”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宇宙如同一個充滿活力與變化的舞臺,每一刻都在上演著新的劇情。
除了星系并合、宇宙膨脹等長達數十億年的漫長演化,宇宙中還充斥著大量的暫現天體和劇變天體,例如超新星爆發(fā)、雙中子星并合、黑洞潮汐瓦解恒星等。它們的亮度能夠在年、天甚至秒的時間尺度上,發(fā)生數個量級的大幅變化。
此外,不同于我們常見的太陽和群星,很多劇變天體發(fā)出的“光”主要是X射線和γ射線。這兩種射線與可見光本質相同,都是電磁波。不同顏色的光具有不同的頻率,只是X射線和γ射線的頻率和光子能量都更高。
如果我們從X射線波段觀察宇宙,就會發(fā)現看到的景象與從可見光波段看到的非常不同。
盡管地球受到來自眾多天體的X射線照射,但是它們基本都因與大氣相互作用而被吸收,無法在地表被檢測到。所以,若想從X射線波段觀察宇宙,我們就必須把X射線望遠鏡發(fā)射到太空去。
大部分暫現源(那些在天空中突然出現,然后又很快消失的天體或天文現象)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在爆發(fā)前完全不可見。這使得我們無法預知它們出現的時間和方位。因此,我們需要視野非常寬廣(大視場)的望遠鏡才能及時捕獲到這些壯麗的宇宙焰火。
為此,人們在以往的大視場X射線望遠鏡中采用了非聚集直線光學技術,簡單來說是開孔擋光,即在探測器上邊放一個帶有非常多狹縫的厚金屬板,光只能從縫里過去,但卻難以看到更暗的天體,難以獲得觀測目標更準確的位置。
要想看到更遙遠的暗淡X射線天體,需要聚焦成像。
可見光的聚焦成像能通過折射和反射輕松實現。但X射線光子能量極高,高到足以與分子、原子發(fā)生相互作用,因此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被簡單地折射或反射。
X射線只能通過掠入射聚焦成像。由于掠入射角度極小,對于來自某個遙遠天體輻射的平行光,僅有極小的一部分會入射在某一層反射面上并聚焦成像,導致光子收集效率低下。為了看到更遠更暗弱的天體,人們需要在X 射線聚焦成像系統(tǒng)中嵌套多達幾十個到上百個的平行的反射面來提升光子收集有效面積,而且這些反射面必須光滑得僅有原子大小起伏。這使得望遠鏡體積龐大,成本高昂。更麻煩的是,掠射使得現今廣泛使用的X射線聚焦成像系統(tǒng)——Wolter I型光學系統(tǒng)的視場非常狹小。如何兼得“看得廣”和“看得遠”,成為困擾X 射線天文發(fā)展的瓶頸。
龍蝦擁有一雙由眾多方形微孔組成的球狀復眼。這些微孔的軸線都指向球心,這使得入射光在孔壁反射后能聚焦到視網膜上。
1979年,美國天文學家羅杰·安吉爾(J. Roger P. Angel)受龍蝦眼睛啟發(fā),提出“龍蝦眼X射線望遠鏡”——由于任何方向的入射光總能找到滿足聚焦成像條件的一些微孔,因而龍蝦眼望遠鏡有潛力將視場拓展到整個全天。但受技術限制,這在當時僅僅是一個設想。
得益于微加工技術的進步,如今人們能夠在金屬玻璃片表面制作上百萬個非常光滑的微小方孔,從而大批量生產輕巧而精密的微孔光學器件,這讓制造龍蝦眼X射線望遠鏡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53t98Mj2W6d/tVzvAFffQ==科學家們,自2010年開始著手研發(fā)微孔龍蝦眼技術。在短短數年的時間里,他們將一個原理性的概念變成一套實實在在的設備,最終不僅讓儀器性能國際領先,也先于同行一步將望遠鏡送入浩瀚星海。
愛因斯坦探針衛(wèi)星的形狀像一朵綻放的蓮花——“花瓣”是由12個獨立模塊組成的寬視場X射線望遠鏡(Wide-field X-ray Telescope,簡稱WXT),而一對“花蕊”是能夠看得更清晰的后隨X射線望遠鏡(Follow-up X-ray Telescope,簡稱FXT)。
寬視場X射線望遠鏡主要用于監(jiān)測來去匆匆的暫現源。它的每一個模塊都由36個龍蝦眼微孔光學器件拼接而成。12個模塊指向不同的方向,提供了高達3600平方度(用于測量天體在天空中所占面積的單位)的視場,覆蓋接近1/10的天球,僅需約5個小時就能完成對夜天區(qū)的完整觀測。
同時,寬視場X射線望遠鏡還使用了48個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圖像傳感器,搜集“龍蝦眼”聚焦來的光子,并將其轉化為電信號。這也是國際上在天文領域首次使用CMOS探測器,它大幅降低了望遠鏡的復雜度和成本,并且具有超快的讀取速度。
天文學是觀測驅動的科學。每一次觀測能力的提升,都會產生新的天文發(fā)現和突破性進展。
為了更好地研究被寬視場X射線望遠鏡發(fā)現的劇變天體,科學家研制了后隨X射線望遠鏡。
為了能在暫現天體出現的第一時間獲得高質量的觀測數據,愛因斯坦探針衛(wèi)星研發(fā)團隊設置了獨特的觀測策略:當寬視場X射線望遠鏡發(fā)現新的暫現天體時,衛(wèi)星會立即自動轉向新天體的方向,用后隨X射線望遠鏡對它進行高精度的觀測。
憑借著大視場和高靈敏度的優(yōu)勢,愛因斯坦探針衛(wèi)星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就探測到了數十例伽馬射線暴、400 余顆恒星的耀發(fā)以及眾多起源未知的暗弱 X 射線源。
在未來,隨著愛因斯坦探針衛(wèi)星海量觀測數據的積累,我們將有望找到遲遲不肯現身的中等質量黑洞,搜尋引力波事件所伴隨的電磁信號;了解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引力波事件的起源、超新星的前身星等大科學問題,一睹宇宙奧秘的真容。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愛因斯坦探針項目組各位成員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