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夜晚,星辰點亮宇宙帷幕之時,有一群觀星者正悄然忙碌于天文臺或實驗室中。這群人就是掌握精密儀器使用方法、測量天體幾何信息的天體測量學家。那么,天體測量學與人類社會發(fā)展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天體測量學家日常的工作又包括哪些呢?
天體測量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萌芽時期。那時,人類用肉眼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jié),以指導農作物生產;堯帝時代,設立了專門從事“觀象授時”的天文官;古人還創(chuàng)造出了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詳見本期《知識就是力量》)。
在天文望遠鏡發(fā)明之前,丹麥天體測量學家布拉赫·第谷(Brahe Tycho),曾花費數十年堅持觀測太陽系內的大行星。他的觀測精度極高,接近了人眼觀測的極限。
得益于第谷的高精度數據,他的學生約翰尼斯·開普勒(Johannes Kepler)總結歸納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又稱開普勒定律)。在此基礎上,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對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隨著觀測技術和天文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現代天體測量學發(fā)展突飛猛進。
天體測量學家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所有天體(如星系、恒星、太陽系天體和人造衛(wèi)星等)作為測量對象,運用光學望遠鏡、紅外望遠鏡、紫外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干涉測量等測量工具和手段,測量天體的幾何信息,如大小、形狀、位置、速度、姿態(tài)、旋轉等參數。
天體測量學服務于大地測量、定位導航、深空探測、太陽系天體軌道和演化、銀河系結構和運動學、宇宙學等應用和基礎研究領域,為它們提供高精度的數據。
我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以下簡稱“上海天文臺”)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匯天文臺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臺cef0f737f030b6aa5ad19bef354284c6。早期徐家匯天文臺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定位和授時。
1965年,上海天文臺主持的“綜合時號改正數”通過國家級技術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我國的綜合世界時的精確度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66年初,正式作為我國的世界時基準向全國發(fā)送,這就是現在的“北京時間”。
目前,上海天文臺承擔了多項與天體測量相關的科研項目。
我?guī)ьI的團隊正在通過國際合作,利用首創(chuàng)的旋轉漂移掃描CCD技術(Charge-Coupled Device,是天文學領域一種革命性的影像傳感器技術,可幫助生成高質量的天文圖像),分步升級、改造國外多架中小口徑望遠鏡(口徑小于1米),全部安裝旋轉漂移掃描CCD終端,爭取在10年內建成一個超過10架望遠鏡的全球觀測網,聯(lián)合開展新發(fā)現近地小行星的精密觀測工作,為小行星撞擊地球預警提供高精度測量數據。
同時,我還指導一位博士研究生,采用人工智能技術檢測出CCD圖像中的暗弱天體,并將密集星場中的恒星區(qū)分開來,確定它們的精確位置和亮度,進一步拓展人類對浩瀚宇宙的認知邊界。
天體測量學家的科研工作就如廣袤的夜空,充滿了未知與挑戰(zhàn),閃爍著智慧與求索的光芒。我也期待能有更多青少年來認識星空、走近星空,感受天文學的魅力與奇妙。
第一定律為軌道定律:行星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動,太陽位于其中一個焦點;第二定律為面積定律:行星與太陽連線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意味著行星在近太陽點運動更快,在遠太陽點運動更慢;第三定律為周期定律: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軌道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揭示了周期與距離之間的定量關系。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