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介紹: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坐落在重慶市涪陵區(qū)長江岸邊,是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博物館。白鶴梁是長江中的一道巨型石梁,鐫刻了從唐代起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文字。博物館通過水下展覽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白鶴梁的歷史人文和民俗風情。
水下碑林——白鶴梁題刻
在涪陵城北的長江江心,有一道天然的巨型石梁,長達1.6 千米,傳說有白鶴常聚集在梁上,從而得名白鶴梁。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白鶴梁,爾朱真人修煉于此,后乘鶴仙去。”白鶴和仙人的傳說讓這道石梁充滿傳奇色彩。
冬春時節(jié),長江進入枯水期,水位降低,白鶴梁便會露出水面。過往的商旅、文人墨客或達官貴人,紛紛走到梁上吟詩作賦、題刻詩文,漸漸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白鶴梁題刻。水漲之時,這些題刻又隨著石梁淹沒在水中。白鶴梁便有了“水下碑林”之稱。
石魚的傳奇——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智慧的古人發(fā)現(xiàn),有些巨大的石頭在江水中出現(xiàn)、淹沒是有規(guī)律的,于是便在石頭上畫了一條線。這條線,就是水文線。標記水文線是進行水文觀測的重要方式,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都是世界上較早進行水文觀測的國家。
白鶴梁上雕刻的14 組18 尾石魚,就是古人用以觀測長江枯水水位的獨特標尺。每當江水枯落、石魚出水后,人們便通過觀察魚眼與水文線之間的距離來判斷江水的枯落程度。這些石魚作為水文標識,記載了自唐代以來1200 多年間,72 個長江枯水水位,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這些記錄資料為研究長江水文及全球區(qū)域氣候變化的歷史規(guī)律提供了佐證,也為葛洲壩水利工程、三峽工程的修建提供了重要參考,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誕生記
三峽工程建成后,長江水位提高到175 米,而白鶴梁背脊標高只有大約138 米。這樣一來,白鶴梁就沉入了長江江底。如何保護白鶴梁這件珍貴的國寶,并讓它回到人們的視野呢?最好的答案就是,在長江邊為它量身定做一座博物館!
2001 年2 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先生提出用“無壓容器”方式對水下題刻進行原址保護。這種方式符合《威尼斯憲章》提出的“保護文物原狀不變”的原則,被最終采納并應用到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建設中。2002 年, 國家多個部門,以及文物、水利、建筑等多專業(yè)、多學科的研究機構,向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發(fā)起了聯(lián)合出擊。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2009 年5 月18 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它帶領游客們探入長江水下,一睹白鶴梁的風采。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不僅成為世界首座非潛水可到達的水下遺址類博物館,還被列為我國文物保護工程典范。
探秘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由岸邊陳列館和水下參觀區(qū)兩個部分組成。岸邊陳列館里展示著從水下遺址中發(fā)掘出的文物,以及詳細的歷史介紹。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窺見古代人民的生活片段。而那些古老的題刻,更是見證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探索。
水下參觀區(qū)是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最神秘、最吸引人的部分。它由坡形廊道、水平廊道、參觀廊道和水下保護罩體構成。人們可從地面陳列館通過坡形廊道進入水下,走進參觀廊道,透過專用窗口觀賞題刻,也可通過水下攝像系統(tǒng)的實時影像,在陳列館演示廳觀看。
近年來,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在凈水、深水照明、觀景窗優(yōu)化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增設了VR體驗項目,并設計了制作石刻印章紀念冊、石刻拓片等互動活動,開發(fā)了相關科普活動,讓人們多維度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
到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奔赴一場時空之約,在長江的濤聲里,和古人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吧——感受他們的智慧和才情,感受被時間遺忘的記憶,感受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吧!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