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深入剖析高二適書法題跋,揭示其書學思想與藝術(shù)追求。首先,高二適強調(diào)用腕,倡導創(chuàng)作應“乘興而發(fā)”。此外,他尊崇晉代書風,而對宋代書風則持審慎批判態(tài)度。在筆法上,他追求方筆與圓勢的和諧共生。本文通過對高二適書法題跋的分析,旨在展現(xiàn)其書學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高二適;書學思想;用腕;尊晉卑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28
高二適(1903—1977),江蘇東臺(1949年后劃歸今姜堰市)人,原名錫璜,后改名二適,中年時曾署名為瘖盫,晚年則署名為舒鳧。高二適出生于一個塾師家庭,自幼便展現(xiàn)出非凡的聰明才智,14歲時便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于東臺小學。隨后,他進入揚州中學繼續(xù)學習,但因家境貧寒而中途輟學,轉(zhuǎn)而在家鄉(xiāng)的立達國民學校執(zhí)教,后來還擔任了該校的校長。1963年,經(jīng)章士釗先生的引薦,高二適被聘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1965年,他參與了著名的“蘭亭論辯”,在《蘭亭序真?zhèn)务g議》與《蘭亭序真?zhèn)沃亳g議》兩篇文章中,從文獻材料、刻帖版本和書法風格等多個角度對郭沫若的觀點進行了有力的駁斥,這一舉動在文壇引起了巨大的震動。1977年,高二適在南京逝世,享年74歲(圖1)。高二適在文史哲、詩詞、書法等多個領(lǐng)域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上均展現(xiàn)出深厚的造詣。他精心??绷硕嗖抗偶ㄋ稳送趿畹摹稄V陵先生集》、柳宗元的《柳河東集》、劉禹錫的《劉賓客文集》等。他的詩作風格獨特,骨力瘦硬,深受唐代杜甫、韓愈以及宋代江西詩派的影響。此外,他還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一書,從篆隸的角度深入辨析草書的發(fā)展源流,為研究草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1 強調(diào)用腕
自晉唐以來,古代書家一向注重對手腕的使用,唐代著名書家歐陽詢在《八訣》中提出:“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后?!雹贇W陽詢認為書寫作品時,不僅要意在筆先,還需注重手腕的挺直與掌心空間的形態(tài)。唐人盧攜的《臨池訣》也提出相似的觀點:“腕須挺起,粘紙則輕重失準。把筆淺深,在去紙遠近,遠則浮泛虛薄,近則揾鋒體重?!雹谒J為,書寫時手腕應挺起,不可粘于紙面,否則會影響提按的準確度。此外,手指應適中地握住筆管,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影響毛筆性能的發(fā)揮。唐太宗李世民在《筆法訣》中進一步闡述了手腕在書法中的重要性:“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節(jié)力均平。次拳虛,拳虛則運用便易?!雹鄱拼鷷摷翼n方明在《授筆要說》中也提出:“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彼岢滞笞匀环牌?,并采用雙鉤的姿勢來拿筆,這樣可以增強對毛筆的掌控力,并保持手腕的靈活性。盡管韓方明的平腕觀點與李世民的腕立觀點有所出入,但兩者都強調(diào)了書法中用腕的重要性。另外,從唐代的家具來看,盡管柵足案自戰(zhàn)國兩漢以來一直在發(fā)展,但唐代的柵足案依然保持著低矮的形態(tài),反映出唐人書寫時,需要依靠手腕的力量來彌補低矮案面的不足,進一步印證了手腕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宋代,書家們同樣強調(diào)用腕的重要性。例如,被譽為“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在《論書》中明確提出:“蓋見古人用筆,回腕余勢?!雹芩^察到古人在用筆時采用了回腕的技巧。黃庭堅進一步認為,學好書法需要掌握“回腕”這一技法。他在《論書》中詳細闡述:“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雹輳狞S庭堅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代書8kwuwmY/2v1FPkenMS2Xjg==家雖然重視古人用筆和用腕的原則,但已經(jīng)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進行了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黃庭堅在分享自己學書的經(jīng)歷時,表達了自己對于執(zhí)筆用腕的獨特理解。他在《論書》中描述道:“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己意左右?!雹撄S庭堅選擇高執(zhí)管的姿勢,手指相疊,這樣的執(zhí)筆方式使手腕非常靈活。與唐人盧攜所推崇的中部執(zhí)管不同,黃庭堅根據(jù)自己的書寫風格和個人習慣來設計執(zhí)筆姿勢。然而,無論何種姿勢,其設計的前提都是確保手腕在書寫時可以自由發(fā)揮,令隨左右。
高二適與晉唐以來的先賢書家觀點一致,同樣重視用腕的重要性。他在題《曹娥碑》中云:“小字亦純乎用腕,一涉指功即無成也?!雹吒叨m強調(diào),書寫小字應完全依賴腕力,若涉及手指技法,難以達到高水平。另外,他臨《龍藏寺碑》時也指出:“寫此碑純用腕力,若非懸腕,即不能成字?!雹嗨J為,書寫《龍藏寺碑》這一隋代楷書名品時,必須懸腕用力,否則難以展現(xiàn)其獨特魅力。高二適自己采用一種能充分發(fā)揮其手腕最佳性能的執(zhí)筆方式,即平腕側(cè)管雙鉤法。他的執(zhí)筆特點是手腕平穩(wěn)、雙鉤橫向,與晚清因手掌豎起而形成的雙鉤方式不同(圖2)。他的筆管略向右前傾斜,這種執(zhí)筆方式恰好適應了晉唐筆法的側(cè)鋒起筆及翻折起倒的技巧。高二適傳世的作品以信札為主,通常運指與用腕相輔相成。書寫大字時他用懸腕、懸肘的方法,但執(zhí)筆方式基本保持一致。
2 主張乘興而發(fā)
書法之所以被認為是一門藝術(shù),是因為它具備表情達意的功能。東漢蔡邕在《筆論》中云:“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雹岵嚏哒J為,在書寫之前,應首先放下心中的雜念,隨心所欲,不受拘束,這樣書法才能流露出真實的情感和個性。唐代書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肯定了書法的表情達意功能,他指出:“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⑩清代劉熙載同樣認可書法表情達意的本質(zhì),他在《書概》中云:“筆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眐劉熙載強調(diào)了書法創(chuàng)作與書寫者性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認為書法不僅僅是技巧的表現(xiàn),更是書寫者情感和性格的展現(xiàn),要想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首先需要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性情,并將其融入書法創(chuàng)作中。
高二適在古文方面以韓愈為師,同時在書學思想上也深受韓愈的影響。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曾說:“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l高二適的書學思想與韓愈頗為相似,他追求乘興而作,曾言:“吾今知作書,惟作草能發(fā)泄吾人胸中之余蘊,如心有悲愁抑郁,起而作草能解也;又,凡人有抑恨不平之氣,作草亦可解也?!眒高二適認為,寫字時,唯有草書能夠真正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和蘊藏。當心中充滿悲愁和抑郁時,寫草書能夠得到解脫;同樣,當人們心中有難以平息的怨恨和不滿時,寫草書也能幫助他們得到宣泄和釋放。草書就像一個情感的出口,有助于我們表達內(nèi)心的復雜情感。
此外,他在跋《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提道:“草書即須乘興而發(fā),始能為之,此草書不二法門?!眓高二適以草書見長,自信滿滿,認為在書學思想中,草書需要趁著興致來書寫,“乘興而發(fā)”才能展現(xiàn)出其真正的韻味,這也是草書的精髓所在。
在《致徐純原信札》中,高二適寫道:“凡人有作,須有所寄托,不然,則字匠之為,有識者定嗤之以鼻也?!眔他強調(diào),每個人在創(chuàng)作時,都應有所寄托、有所表達,使作品充滿內(nèi)涵和意義。如果只是機械地玩弄技巧,像字匠一樣毫無靈魂地寫字,那么有見識的人必然會對此表示不屑。從這段信札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高二適對書法表情達性功能的重視。
3 追求方筆圓勢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從方筆與圓筆、頓筆與提筆的聯(lián)系中闡述道:“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眕在康有為看來,當需要寫出方形的筆畫時,應用頓筆的技巧;當需要寫出圓形的筆畫時,則采用提筆的方式。提筆時,筆鋒內(nèi)含,給人一種含蓄的感覺;而頓筆時,筆鋒外展,顯得更為開放。內(nèi)含的筆畫顯得渾厚有力,而外展的筆畫則顯得雄壯剛強。內(nèi)含的書寫方式是篆書的特點,而外展的書寫方式則更接近隸書。提筆書寫時,線條流暢而通達;頓筆書寫時,線條精細而緊密。圓形的筆畫給人一種瀟灑飄逸的感覺,而方形的筆畫則顯得穩(wěn)重沉著。提筆能使筆畫顯得筋骨強健,而頓筆則讓筆畫如同血脈融合、渾然一體。并且康有為強調(diào)用筆要方圓兼用,他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奉其要,盡于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q康有為認為書法藝術(shù)的精髓,主要在于運筆技巧。其中,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是書法核心要素。當對這兩種筆法的掌握達到爐火純青地步時,自然能夠展現(xiàn)出書法的巧妙之處。
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也表達了自己對方圓的理解,他說:“《蘭亭》用圓,《圣教》用方,二帖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歐、顏大小字皆方;虞書則大小皆圓;褚書則大字用方,小字用圓。究竟方圓,仍是并用,以結(jié)構(gòu)言之,則體方而用圓;以轉(zhuǎn)束言之,則內(nèi)方而外圓;以筆質(zhì)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是一定之理?!眗他對于晉唐書法的評價也側(cè)面表達了自己對于方圓的理解,他認為方形和圓形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是相互結(jié)合、共同使用的。如從結(jié)構(gòu)的角度來看,物體本身可能是方正的,但它的應用方式卻是圓潤的、靈活的;而從轉(zhuǎn)折和約束的角度來說,內(nèi)部可能是方正剛硬的,但外表卻展現(xiàn)出圓潤柔和的特點;再從筆跡質(zhì)感來說,筆畫的骨架可能是方正有力的,但線條的質(zhì)感卻是柔和圓潤的。
高二適與康有為、周星蓮的觀點相同,在書法上也主張方圓并用,他在題《楊凝式帖》中云:“化方為圓,削繁為簡,又隱勁于圓,藏巧于拙。楊風子草書,十六字盡矣?!眘高二適認為,書法應將方正轉(zhuǎn)化為圓潤,將繁雜簡化為簡潔,同時在圓潤中隱藏力量,在拙樸中蘊含巧妙。他在題《十七帖》中又云:“王帖草不脫隸,傳世宋拓本中蓋未有如此刻之圓渾者。世傳方筆圓勢,八面拱心,故當于此中求之矣?!眛此外,他在《跋安吳論書》中也提到:“草法在點畫,即‘方筆圓勢’四字而已?!眜從這兩段題跋我們可以看出,高二適認為傳統(tǒng)的晉唐技法是方圓兼?zhèn)涞?,并且草書的點畫精髓就是方筆圓勢。實際上,高二適的書法作品也充分貫徹了他講求方圓的理念。圖3是從《致陸如山》中節(jié)選的字,其中的“苦”字起筆和轉(zhuǎn)折處均展現(xiàn)出圓中帶方的筆法,而“攜”“陽”字則在末尾收筆處展現(xiàn)出多方中帶圓的筆法。此外,從節(jié)選的這三個字來看,字形多取法于王羲之的《圣教序》,點畫之間流露出呼應之美,筆法上則展現(xiàn)出翻折之妙。
4 尊晉卑宋
高二適秉持溯其源流、取法乎上的學書觀念,其草書以晉唐為宗。在談及學書經(jīng)歷時,他坦言:“余不敏,幼承先人余業(yè),篤嗜臨池,然草書無法,中心疚之,不得已,乃日取《唐本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閣帖》《淳熙秘閣續(xù)帖》諸本,專攻王羲之,習之既久,遂得稍悟真草之書,非由草隸篆入門,不能得其正軌焉。”v高二適認為自己研究王羲之的書法,練習了很久之后,才稍微領(lǐng)悟了真書和草書的真諦。并認為如果不從草、隸、篆這些字體入門,是很難掌握書法的正確軌道的?!庇秩珙}《月儀》《出師頌》合帖中云:“一是點畫以二王、魏晉為歸依,故其筆法精到,滿紙氤氳,書卷氣十足,雅韻而不流俗……而行草則一準右軍筆法?!眞高二適認為,點畫的取法應以魏晉為宗,這樣才能達到筆法精美的效果,使作品充滿書卷氣,且不落俗套。至于行草書,則以王羲之的筆法為準繩即可。以魏晉古法為宗的高二適對自己的草書十分自信,曾在《題澄清堂法帖》中云:“二適,右軍以后一人而已,右軍以前無二適,右軍以后乃有二適,固皆得其所也?!眡拿自己與王羲之相比,也從側(cè)面反映出高二適對王羲之的認可與推崇。
高二適一方面在取法上以魏晉為宗,另一方面又對宋人書法大加批判,他在《題宋四家真跡》中云:“宋人筆法無可免俗,草不兼章,罔成規(guī)范,故致此耳。”y他認為宋人筆法未能繼承章草的古法,因而顯得毫無規(guī)范,不可避免地帶有俗氣。在《致章士釗信札》中,他亦強調(diào):“草書須無唐、宋以后俗作?!眤由此可見,高二適對唐、宋以后的草書持否定態(tài)度。在他眼中只有具備章草法度的草書,才能避免俗氣,這充分體現(xiàn)出高二適“崇古”的書學思想。
林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詩人與書家,以行書著稱。雖然林逋擅長的書體是行書,然而,在高二適看來,林逋的行書仍然缺乏古法之美,甚至被其視為丑書惡札。他在《題林逋詩稿真跡》中評價道:“此詩稿純系俗筆,林逋翁書固不佳,然絕不如此惡劣,而前后題跋鑒賞均覺無何價值矣?!备叨m認為林逋的詩稿顯得平庸無奇,而林逋的書法技藝亦算不得出色,那些題跋和鑒賞更是毫無價值可言。
5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高二適作為金陵地區(qū)重要的書法家之一,在書法學習方面有著諸多獨到的見解。從他的題跋中,我們可以看出,高二適的書法學習以晉代書法為宗,追求高超的藝術(shù)境界。他認為,只有魏晉時期的草書才蘊含著章草的古樸意味,因此對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的作品推崇備至。對于宋代的書法,高二適則持批評態(tài)度,他認為宋代書法因失去了古法而變得粗俗不堪。在書寫技巧上,高二適追求點畫方筆圓勢,認為草書的精髓就在于方圓相濟的用筆之中。在執(zhí)筆方式上,高二適注重發(fā)揮手腕的作用,他認為僅依賴手指而不運用手腕,便無法成書。
注釋
①歐陽詢.八訣[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98.
②盧攜.臨池訣[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295.
③李世民.筆法訣[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18.
④黃庭堅.論書[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354.
⑤黃庭堅.論書[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355.
⑥黃庭堅.論書[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357.
⑦mno高二適.書論[J].東南文化,1997(S1):30.
⑧高二適.書論[J].東南文化,1997(S1):34.
⑨蔡邕.筆論[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5.
⑩孫過庭.書譜[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126.
k劉熙載.藝概[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715.
l韓愈.送高閑上人序[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292.
pq康有為.廣藝舟雙輯[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843.
r周星蓮.臨池管見[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724.
st高二適.書論[J].東南文化,1997(S1):38.
uv高二適.書論[J].東南文化,1997(S1):40.
wxyz高二適.書論[J].東南文化,1997(S1):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