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時期,曾有大量民眾在官府組織或自發(fā)的情況下,從山西向河北、山東等地遷徙。軋箏類樂器也在這一過程中被傳入了諸多地區(qū),留下了同宗同源的不同樂器,挫琴就是其在山東地區(qū)的代表。受制于歷史記載的不足,這一樂器的傳入時間和發(fā)展脈絡仍存疑問,本文從明清移民的歷史及山西等地的軋箏類樂器兩個角度入手,探討挫琴源流的可能性。
關鍵詞:明清移民 挫琴 軋箏類樂器
一、挫琴研究之失
挫琴是一件流傳于山東青州的傳統(tǒng)弓弦樂器。演奏者在演奏時豎抱琴身,用“弓子”在弦上擦動發(fā)聲,因擦奏的過程類似于木匠用“銼刀”磋磨的樣子而得名為“挫琴”。挫琴由琴面、琴底、琴頭、琴尾、琴碼、琴弦、琴軸和琴弓組成,目前保存的挫琴琴碼共十三枚,每個琴碼上張兩根基音相同的弦,琴弓用高粱稈制成,此為挫琴的基本形制。此外,挫琴也是山東民間藝術棗木杠子亂彈中的一件伴奏樂器。
目前,已有諸多學者在挫琴研究上取得了成果,但多數(shù)涉及挫琴的研究都只將其作為拉弦樂器的補充,關于挫琴的專門研究目前僅可見《挫琴發(fā)展史及傳承研究》。該書首次對挫琴的歷史沿革和研究情況作詳細的整理和分析,特別是作者自幼在挫琴耳濡目染下學習的經(jīng)歷,為其文化語境研究賦予了較高的價值。
書中將挫琴起源的觀點分成了三類:觀點一認為“挫琴是筑的沿革”;觀點二認為挫琴在歷史上屬于軋箏類樂器;觀點三認為挫琴與筑不存在必然聯(lián)系。該書著者所持的觀點為觀點一,因此書中主要梳理了筑的歷史及筑和挫琴的關系。作者同時引用了《中國弓弦樂器史》中對挫琴的論述,即“挫琴是擊弦(即筑)向擦弦(即軋箏)過渡時期的遺存樂器”。從本質(zhì)上說,無論持哪種觀點,在分析挫琴的起源問題時,都不可避免地要將挫琴與歷史上各時期、各地遺留的類似樂器和文獻記載比較,從而理清其中的繼承關系。但筑在中古時期就已失傳,而挫琴則是在明清之后才在山東地區(qū)流傳,僅論述千年前筑的歷史并不能說明挫琴這一樂器的歷史情況。
實際上,在《弓弦樂器發(fā)展史》中,后文將挫琴并入了軋箏類樂器。因此,前文所提到的的挫琴起源劃分是值得商榷的,觀點一與觀點二實際是統(tǒng)一的,只在先后層級上有所不同。也正是這一問題使作者忽視了作為一件流傳于民間、根植于民間藝術的傳統(tǒng)樂器,青州挫琴的源流問題不可避免地要將歷史背景、人和社會的情況綜合探討,即目前所存的青州挫琴并非是直接繼承自古青州,而是與我國歷史上的一件重要史實——“明清移民”密切相關。
二、挫琴發(fā)展與“明清移民”
經(jīng)元末明初的連年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華北地區(qū)的人口大量減少,為了拱衛(wèi)國防、發(fā)展生產(chǎn),朝廷多次組織人口遷移,另有部分民眾進行自發(fā)的人口遷移。挫琴在人口遷移的過程中傳入山東,這部分內(nèi)容已有口述記錄。一說廣饒大王西村李氏在朱元璋時從山西移民,將山西梆子帶入了山東,進而發(fā)展成棗木杠子亂彈,挫琴是其中的重要樂器;一說挫琴是大王西村山西移民周氏家族在明清之際帶來的。這兩段說法不僅家族不同,傳入的時間也大相徑庭,朱元璋在位時顯然是明朝初期,和另一說的明清之際相差甚遠。不僅如此,當代傳承人趙興堂的家族記載也不甚清晰,僅可追溯到爺爺趙彩云(同為重要的挫琴傳承人)是廣饒縣人,后遷入青州。由于這段歷史大多依靠祖輩的口傳轉(zhuǎn)述,在流傳中出現(xiàn)謬誤也是正常的。因此,我們需要在立足口述背景的基礎上,回歸到明清移民的史實,從中尋找挫琴傳入山東的歷史跡象。
山西移民在《明史》和《明實錄》中有記載。山西洪洞及周邊的外遷移民在洪武初期就已開始,但此時的向外移民以軍事為導向,主要是防止蒙古勢力在邊疆作亂。1388年后,移民目的逐步轉(zhuǎn)為恢復生產(chǎn),以普通民戶為單位移民?!睹魇贰酚涊d:“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言:‘古狹鄉(xiāng)之民聽遷之寬鄉(xiāng), 欲地無遺利,人無失業(yè)也。’太祖采其議,遷山西澤、潞民于河北。后屢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東、河南?!鄙鲜鲇涊d的遷入地為河北大部、山東西部及河南等地區(qū),其中并不包括青州府。此外,洪武二十八年時還有青州府向東昌府移民的記載。因此,此時青州府并不是山西移民的主要流入地,洪武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的移民主要集中于河北。
但是,由分封藩王之亂導致的“靖難之役”打破了華北一帶的恢復發(fā)展,許多民眾又踏上了逃難遷徙的道路。在山東地區(qū),很多族譜中記載或民眾自稱其祖先是來自河北棗強的移民,且遷徙時間集中于洪武、永樂年間,這即是所謂的“棗強大移民”。由于“棗強移民”的史實極少出現(xiàn)于正史記載,先前學界及學者常作洪洞移民中轉(zhuǎn)說,即山西移民在洪武年間率先移民至河北,后在“靖難之役”的影響下向山東地區(qū)遷徙。近年來該觀點的可靠性逐漸受到質(zhì)疑,主要由于永樂年間青州地區(qū)的人口遷移方向與上述說法相反,例如《明太宗實錄》中記載(1409年):“山東安丘縣民邢義等言:本邑人稠地隘,無以自給,愿于冀州棗強占籍為民。從之。仍命戶部徙青州諸郡民之無業(yè)者居冀州,凡徙八百余戶?!边@段話反映了當時山東人民移居棗強的意愿,據(jù)學者考證,棗強一帶居民移民至山東地區(qū)的實際年代可能是在明中后期,主要受當時河北生存環(huán)境惡化的影響。至于為何“棗強移民”一事在大眾的記憶中發(fā)生于明初,主要受明朝后期對移民的政策影響,當時人們?yōu)榱吮苊獗磺卜?,不約而同地宣稱是明初移民的后裔。由此可見,民眾所說的“明朝初期遷入”可能是一種誤傳,在歷代的轉(zhuǎn)述下,事實與這種規(guī)避政策的口徑逐漸混淆,大多數(shù)人記憶的是“修改過”的說法。因此,挫琴傳入山東地區(qū)的時間可能更接近明末清初。由于明清移民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而挫琴的傳入又缺乏具體的史料記載,挫琴的傳入時間問題在此也僅能作推論。
三、山西、河北地區(qū)的軋箏類樂器
若要證明挫琴與“明清移民”的相關性,另一個重要的依據(jù)就是山西、河北地區(qū)遺存的軋箏類樂器。軋箏出現(xiàn)于唐代,《通典》中記載有軋箏的演奏方式:“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即用竹片“軋”弦發(fā)音,當時的長安、蜀地、楚地等地區(qū)都有軋箏使用的痕跡,唐代詩歌中也有軋箏出現(xiàn),這一樂器應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此后,陳旸《樂書》中記載有軋箏的命名方式,“唐有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因取名焉?!迸c挫琴相似,軋箏的命名也是依照其“軋”琴的演奏方式。軋箏琴身似箏,七弦,有柱。
山西地區(qū)有多處軋箏圖像,下面列出可能在時間或地域?qū)用嫔吓c明清移民有關的圖像并進行簡要的分析。這些圖像中的軋箏造型基本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軋箏的體型稍小,需要平放在桌上進行演奏。例如1996年6月在山西大同市站東小橋街發(fā)現(xiàn)的金代徐龜墓中的軋箏圖像。根據(jù)墓志銘記載,墓主人徐龜去世于正隆六年(1161年)。其墓西壁中的壁畫“九侍女圖”反映了當時士族階層的宴飲生活。圖中共有四人持樂器演奏,演奏軋箏的侍女坐于前方,琴身放置于桌上。演奏時,右手執(zhí)一根細長竹棒,左手按弦。其動作不太符合敲擊的姿態(tài),應是正在“軋”弦,這說明軋箏已經(jīng)完成了由擊弦到擦弦的過渡。弦下的琴碼也刻畫得較為清晰,有七弦七碼。不過與其他軋箏圖像相比,該琴的琴身顯得稍小一些。
另有明清時期山西地區(qū)所留存的第二類軋箏圖像,異于前述的造型。下圖是《郭子儀誕辰祝拜圖》,目前藏于山西省芮城縣博物館。圖中有一支由侍女組成的樂隊,所持的樂器有笙、簫、鼓、軋箏、云鑼、橫笛、拍板等。這類軋箏琴身較大,樂伎左手托琴身,右手持一細長竹棒作演奏狀。該圖繪制于明代,內(nèi)容反映的是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相關事跡。但圖中所持的軋箏造型與明代遺存的其他軋箏圖像較為接近,如《憲宗元宵行樂圖卷》。該畫反映了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明憲宗在元宵節(jié)時的享樂生活。圖中所見的軋箏琴身較大,左手托琴身,右手持棒演奏??紤]到明清時期的軋箏圖像多是此類型,因此《郭子儀誕辰祝拜圖》中的軋箏造型可能是由當時的畫師仿照明制繪制,并非是唐時舊貌。
這類軋箏中也有體型稍小的圖像,下圖是山西汾陽田村圣母廟中的壁畫。該廟建于唐景龍年間(656~710年),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重建。東壁《迎駕圖》反映了圣母出宮時莊嚴的場景,兩側(cè)繪有儀仗樂隊。最左側(cè)一女伎用左手托軋箏琴身,因建筑本身存在殘損,女伎右手的具體造型不清。該軋箏的造型與明清時期的軋箏更為接近,體型稍小。
由此可見,自山西地區(qū)有軋箏的圖像以來,雖然軋箏的大小不一,造型也不盡相同,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軋箏體型較小,需要放置在桌子上演奏,這類圖像的出現(xiàn)年代相對較早,且與宋代陳旸《樂書》中的軋箏造型較為接近,可能是明清以前或較早期使用的軋箏;數(shù)量稍多且在其他地區(qū)也較為常見的軋箏類型是第二類,這種軋箏的體型較大,豎式演奏,演奏者也往往保持站立的姿勢。在以上的軋箏圖像中,豎抱的、較大體型的軋箏往往被用于大型的慶典儀式,體型較小的軋箏則較多用于一般性的生活場景。
上述的文物圖像說明了從金至明清時期山西地區(qū)均有使用軋箏的歷史傳統(tǒng)。建國后,類似的樂器還一度活躍在山西、河北等地的民間曲藝中,這些地區(qū)均為明清移民的主要流入流出地。但受到現(xiàn)實條件、文化審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樂器大多面臨失傳的危機或已失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西河津流傳一種稱為“拂琴”的樂器,已失傳,僅有相關的資料記載,項陽、李井岡、許世杰等學者曾對此樂器進行過考察。這件樂器形長似半箏,長約67厘米,為豎抱演奏,共有十二弦,“軋”琴的琴棒為木制,“拂”就表示了琴棒輕擦的動作。這件樂器同樣依托于當?shù)氐囊环N民間曲藝——河津說書。據(jù)《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卷》記載,河津說書這種曲藝形式大約形成于嘉慶年間(1800年左右),興盛在同治年間(1870年左右),在7929ef5f097623c408208aaaf061c47b山西大部及陜西一帶均有流傳。
將山西河津的拂琴與青州留存的挫琴進行比較,這兩件樂器均為左手持琴,右手需持一根琴弓, 豎式演奏,演奏時琴身不斷轉(zhuǎn)動。從形制上來說,河津拂琴有十二弦,雖然目前保存的挫琴為十三組弦(挫琴的二十六弦實為兩兩一對同音,用于加大音量、美化音色),但挫琴也有十二對弦的相關記載,我國古代的弦樂器常常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變化,弦數(shù)的改變也是較為常見的。
在河北承德、保定一帶有名為“河北十番樂”的樂種,至今仍在民間流傳。伴奏樂隊中有一件軋箏類樂器,當?shù)胤Q之為“軋琴”,這件樂器的形制更加貼近青州的挫琴?!吨袊鴺菲鲌D鑒》中記錄有這件樂器,“全長57.5厘米,音箱長49厘米、首寬15.2厘米、尾寬13.4厘米。面板上置十一個碼,張二十二條弦。”琴弓為馬尾制成。雖然在具體的弦數(shù)上有所差異,但這件樂器與青州挫琴同為雙弦同音的形式。前文已經(jīng)提到,洪武二十一年劉九皋的移民建議中就包括了當時的京畿一帶,來自山西的移民將這件樂器帶到了京畿地區(qū),后來進入到河北的十番樂樂隊。十番樂是清代宮廷音樂文化遺存,并深深受到了民間禮俗文化的影響,是二者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軋琴與挫琴的相似性,應反映了樂器的同源問題。
總體來看,明清移民沿線的軋箏類樂器的線索是較為清晰的。從金到明清時期,山西地區(qū)均有軋箏類樂器的圖像,可以將其分為橫式和豎式兩種,其中第二種豎式演奏的軋箏更接近青州的磋琴。隨后,這類樂器活躍在明清時期的各類民間曲藝中,有山西的河津說書、河北的十番樂及山東的棗木杠子亂彈等。從這些曲藝的興盛時期來看,山西的河津說書興盛于清嘉慶年間之后,而河北十番樂本身是清代宮廷音樂文化遺存,這些節(jié)點也在側(cè)面證明了挫琴傳入山東的時間在明清之際的可能性更大。
作為深深扎根于民間藝術的樂器,受時間跨度、自然環(huán)境及演奏需要等方面的影響,軋箏類樂器也在同宗同源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各自的鮮明特征。例如,《通典》《樂書》中所記載的軋箏是用竹片演奏。古時黃河流域曾盛產(chǎn)竹子,受唐代以后北方氣候轉(zhuǎn)冷的影響,黃河流域的竹子逐漸減少,軋箏的琴弓也改用木棒等材質(zhì)。河北十番樂中的軋箏選用了更為先進的馬尾弓擦,山東地區(qū)的挫琴則是因地制宜,選用了當?shù)厥a(chǎn)的高粱稈作為琴桿。此外,由于在實踐過程中樂器音色的需要,河北十番樂中的軋箏及青州的挫琴也在原本一弦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兩弦一對同音的形式,用以增大音量、美化音色,以滿足不同情況的演奏需求。
四、結(jié)語
明清以來,在大移民的時代背景下,挫琴這件樂器被間接地傳入了山東地區(qū)。受制于文獻記載的不足,目前尚不能完整地還原挫琴傳入的史實。從明清移民的視角來看,挫琴傳入山東地區(qū)的時間在明末清初的可能性更大。軋箏作為民間樂種的一部分,隨移民遷徙的過程在山西、河北、山東等多地留下痕跡,契合明清移民這一歷史事件。青州挫琴作為其中的重要實例,歷久彌新,體現(xiàn)出了民間音樂的強大生命力。
注釋:
周明:《挫琴藝術的歷史還原與現(xiàn)代傳承》,《齊魯藝苑》2011年第1期,第32頁。
項陽:《中國弓弦樂器發(fā)展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65頁。
周明:《挫琴發(fā)展史及傳承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頁。
錢羽桐:《廣饒棗木杠子亂彈音樂研究》,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第11頁。
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293頁。
《明太宗實錄》卷九十三,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241頁。
張金奎:《明代山東地區(qū)棗強裔移民考》,《古代文明》2011年第4期,第93頁。
劉德增,徐曉青:《祖籍符號的建構:從個體的家族記憶到集體的歷史記憶——以“直隸棗強”移民為中心的考察》,《民俗研究》2023年第4期,第87頁。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四,樂四,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679頁。
[宋]陳旸:《樂書》,卷一百四十六,臺灣商務印刷館影印版,第670頁。
焦強,白彥芳,周雪松:《山西大同市金代徐龜墓》,《考古》 2004年第9期,圖版一。
彭麗穎:《軋箏的復原研究(上)》,《樂器》2022年第1期,第14頁。
劉守覃,潘絮茲:《山西汾陽縣田村圣母廟壁畫小記》,《文物》1979年第10期,圖版十三。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 山西卷·下冊》,中國ISBN中心,第778頁。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圖鑒》,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頁。
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