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被“框定”的中國國家形象:解構與重構

        2024-10-22 00:00:00鄧天奇

        摘 要: 當前,西方國家的涉華話語多以“框定”的方式來設置中國國家形象在物質、觀念與行為層面的具體議程,將中國國家形象轉化為其社會中廣泛流通的信息產品與公共知識。面對這種在西方政治實踐和社會實踐裹挾下的中國國家形象話語,不僅需要突破過往西方基于想象的非實踐過程對于中國國家形象展開的不實框定,還要在現時的實踐過程中探尋中國國家形象的主體性,借助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為全球如何與中國交往這一問題的解答提供全新的認知框架與話語空間。此外,在更深層次上還需要建構一套完備的中國國際傳播體系,并依據從觀照本土實踐問題中所得來的思想、知識與理論推動中國國家形象的全方位重構。

        關鍵詞: 國家形象;中國形象;話語框架;國際話語權;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D822;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0453(2024)01-0034-0007

        收稿日期: 2023-07-17

        基金項目: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指標體系研究”(CUC230D046)

        作者簡介: 鄧天奇(1995—),男,陜西渭南人,寧夏大學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國際傳播與國際輿情、公共文化與數字人文研究。

        國家形象作為一種自我論述與他國論述相互角力的產物,并非是對該國客觀現狀的呈現,而是一種由國際社會所建構的、從屬于全球文化知識結構和意義符號系統的產物。當前,中國崛起已經成為全球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全球化的沖擊、區(qū)域意識的張揚、話語的更迭變遷構成了當前全球不同區(qū)域國別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宏觀敘事背景。作為社會學、語言學以及新聞傳播學的重要概念,“框架”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于1955年提出,他將“框架”定義為一種傳受雙方約定俗成、理解彼此符號的詮釋規(guī)則 [1。隨后,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一書中將這一概念引至文化社會學領域,認為“框架”是一種“闡釋基模”(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個體用它來組織經驗、建構事物意義2。由此,“框架”逐漸成為一種揭示既有知識體系作為認知定勢在信息選擇、加工以及文本意義建構過程中重要作用的理論范式。21世紀初期,美國政治學家卡倫·卡拉漢(Karen Callaghan)與弗朗克·施內爾(Frauke Schnell)結合“框架”的“社會現實建構”與“人類行為決策”兩大面向,認為“框架”是所有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利用話語提示對問題進行定義并賦予其意義、將問題與宏觀環(huán)境相聯系的過程3。他們特別論述了“框架”的“定義”功能,提示我們需要注意基于話語手段對現實意義進行“強調性定義”與“選擇性建構”的“框定”現象。當前,囿于歷史觀、文化觀、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等方面的諸多差異,西方國家總是以框定方式將中國國家形象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話語進行勾連,定型化了人為二分的“中國-西方”二元對立式形象建構譜系。

        一、 問題的提出:被“框定”的中國國家形象

        “框定”是一個涉及如何選擇與凸顯的過程,是傳播主體將自身觀察到的部分社會現實在傳播過程及傳播文本中予以明示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對某一概念的定義、因果闡釋以及價值評判4。當前,西方社會中所框定的中國國家形象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產品具有著極強的策略性取向,為了使傳播對象接受其所建構的作為“社會現實”的中國國家形象,西方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的物質層面、意識層面與行為層面進行了話語框定,通過不斷篩選與頻繁提及中國國家形象的上述方面,將中國國家形象定型化于西方特殊的社會文化語境當中。

        國家形象是一種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產物,具有物質本源性特征。在當前西方社會框定中國國家形象過程中,基于物質層面的框定是最為首要和基礎的框定,唯有描述清楚以上要素,才能推動社會公眾形成關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基本認識。亦即是說,需要借助闡明中國國家形象在地理環(huán)境、人口規(guī)模、國民經濟等客觀存在物的現時圖景來實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基礎統合性概括。這些圖景是框定中國國家形象的基礎性構件,對于中國國家形象框架的形成起著極為重要且深遠持久的作用。從西方社會對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框定來看,其主要使用了一種“大”抑或“巨大”的話語予以表征,旨在從地理環(huán)境、人口規(guī)模、經濟規(guī)模等角度框定出一個“富于潛力”的中國國家形象。不過,西方社會對這一層面的中國國家形象中“富于潛力”的強調實質上是為從整體上框定一個充滿“力量”與“威脅”的中國國家形象奠定物質層面的認知基礎。

        物質代表著能量,而意識則是能量的定位系。因此若要完整建構某一國家的國家形象,不僅需要框定國家形象的物質層面,還需要框定國家形象的意識層面,唯有此,其建構完成的國家形象才是完整、立體、多元的。在當前西方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框定中,對于中國國家形象在意識層面的框定是其最為重要的核心議程之一。西方社會在框定中國國家形象的意識層面時會不斷放大差異,試圖凸顯中西方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不可調和性。這種話語框定的根本意圖在于借助所謂“普世價值”的話語霸權,在價值觀的虛掩與偽裝下,勾連具有共同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以形成一個所謂的“包圍網”,對中國進行輿論壓制5。

        國家行為是國際社會評價國家形象的重要衡量尺度,如果說基于物質層面和意識層面的國家形象框定已經基本全面描摹出了某一國家的基本概況,那么基于國家行為層面的框定則是一種使國家形象更為顯化與生動化的“濾鏡”。因此西方社會在框定中國國家形象時尤為關注中國的國家行為方式。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兩者共同塑造了當代中國這一新型國家行為體。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推?、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目標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6。然而西方社會在框定中國國家形象時卻罔顧中國融入世界、貢獻于世界的客觀事實,總是基于霸權主義視角從負面形塑中國的國家行為,不僅為中國的國家行為賦予了“單邊主義”特征,還為中國的國家行為貼上了“挑戰(zhàn)秩序”的標簽。這種言說企圖將最為根本的社會制度作為否定論述的基點,進而框定出一個在國家行為上“挑戰(zhàn)秩序”的中國國家形象。

        ??拢∕ichel Foucault)將話語看作權力關系的網絡,認為話語重視權力并與權力運作交織在一起,社會性的權力和政治性的權力總是通過話語去運作7。在這種國際間權力不平等與結構性沖突不斷的背景下,西方社會將中國國家形象視為一個服務于其自身認同建構、任由肆意框定的對象,由此便導致了其所框定的中國國家形象與真實的中國國家形象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乃至陷入一種情緒化的話語激流之中。要超越這種權力與話語的框定,就要在充分了解和剖析框定原理的基礎上分解框定行為背后的西方話語認知體系,并回歸至中國國家形象自身的主體性與實踐性,基于重構“知識體系”與“傳播體系”視角來實現徹底的解除框定、遠離框定乃至自我的重新框定。

        二、 解框定化:重構“現代性(化)觀念”的話語認知體系

        西方的權力話語作為規(guī)訓全球不同區(qū)域國別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結構性宰制力量,其背后隱藏著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指向,一旦忽略了這種結構性力量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便容易被這種概念的表象所左右?!爸挥卸聪じ拍畹脑捳Z本質,深入了解西方概念的理論語境及其言外之意,才能正確使用其概念。”8實際上,西方社會對于中國國家形象進行框定的權力話語流播均是在西方現代性(化)觀念語境下進行的。要形成具有中國氣質和風格的、關于現代性(化)的生活觀念和意識,這一點在全球視野中建構中國國家形象尤為迫切。

        現代性起源于西方,其出現在全球史的維度上標志著“使西方有別于非西方的某種斷裂”9]4。啟蒙運動時期關于進步、自由、文明的宏大敘事構建起西方現代性的具體意涵。在西方根深蒂固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下,這種意涵的確立需要一種參照物,因此西方選擇在否定的對立面上將當時的“中華帝國”框定為一種“他者”,以此支撐和論證西方現代性的宏大敘事。這種現代性路徑背后所隱藏的是一種政治哲學基礎,即西方社會中以個人主義形式存在的人道主義和以功利主義形式存在的理性主義等核心價值觀念和主流思想傾向[9]5。這種政治哲學基礎決定了西方社會理解和框定中國國家形象的知識結構,導致其所框定的中國國家形象在功能上不僅要助力于實現西方現代性的自我認同,還要在權力層面為西方的帝國主義與殖民擴張?zhí)峁┮环N“正當性”理由10。因此在西方封閉的現代性想象敘事成為一種全球話語霸權的背景下,當代中國常常被傲慢地解讀為一個“落后國家”、一個“擁有大國主義中華思想、中華帝國史的國家”[11。

        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Said)在《東方學》(Orientalism)中指出,“研究取代東方主義是當務之急,如何能以一種自由的、非強制的、非操縱性的視野研究其他文化和人民值得深思。如此一來,卻不得不重新思考知識與權力的所有復雜問題”12。當前,盡管西方的現代性話語霸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主導全球政治文化結構,然而面對被定義為“其余部分” (the rest)的東亞國家崛起及其衍生的“東亞現代性”概念,他們似乎顯得無能為力。這一概念正在不斷超出西方主流理論的想象與闡釋框架,亦即西方無法在其所篤定的傳統與現代的不連續(xù)或二分框架下解釋東亞國家如何在現代性語境下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共生,更無法闡明緣何會出現一種不同于西方現代性的東亞現代性路徑。對此有學者認為,東亞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所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實際上彰顯出了一種東亞的文化價值13。這種東亞文化的核心實質上就是一種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集體主義精神與“天下”觀念的中華儒家倫理體系。在全球享有盛名的瑞士漢學家孔漢思(Hans kung)曾提出了“沒有基于全球倫理標準的國際關系新范式,就沒有全球的和平與正義”的“世界倫理”理論,他認為中國傳統的倫理理念具有一種未來價值,可以成為一種全球性道德14。我國學者梁漱溟亦指出,“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有似希臘文化在近世的復興那樣”[15]199?!叭绾舞b于西洋化弊害而知所戒,并預備促進世界第二路文化之實現,就是我們決定應持態(tài)度所宜加意的了”[15]204。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價值體系與知識體系基礎上,結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實踐,形成一套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現代性觀念體系是可能且亟需的。

        1985年,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訪華時曾經提到,“像中國這樣大規(guī)模的改革是任何人都沒有嘗試過的,世界上還沒有別的國家嘗試過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這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事情,因為你們的嘗試是一個全新的試驗。如果你們成功了,就將從哲學上同時向計劃經濟國家和市場經濟國家提出問題”16。這里所提到的“哲學上提出問題”實質上是指從實踐經驗中抽象出一種全新的發(fā)展哲學。“我國的實踐向世界說明了一個道理: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17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18。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新型現代性觀念的外在表現,在全球史的發(fā)展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種觀念彰顯了“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guī)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19。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在差異性中尋求同一性的演進過程,文明形態(tài)的生成則是在對矛盾范疇揚棄基礎上更高程度的統一[20。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正是開啟全球民族國家認識自身主體性、文明特質性的具象化話語符號。

        回歸至中國國家形象建構這一問題上來,也就是需要在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同時,凸顯作為東方文明大國的中國在人類文明史進程中化解沖突與矛盾的巨大作用,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敘事框架,用以描述中國不同于西方的價值體系與理念體系。這樣一來,全球社會對于“中國是什么”“中國將走向何處”等核心問題進行的話語想象才能真正突破藩籬并重新思考“如何與中國交往”這一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將為全球各國如何與中國交往這一問題的解答提供全新的認知框架與話語空間,真正地實現“只有穿過虛無主義,才能超越虛無主義”21。

        三、 離框定化:遵循“中國形象”的主體性與實踐性

        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黃禍”“睡獅”等一系列話語符號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威脅的話語標識。面對復興的中國,雖然有理性的觀點認為“應冷靜地接受中國的大國化”22,但更多的言說仍是基于一種文明沖突論、中國異質論的權力型博弈論述?;仡?0世紀德國與日本等國家的國家形象建構歷程,我們更應看到一種“自塑”的主觀能動性,亦即離框定化的前提是一種明晰的自我認知。對于當代中國主體性的界定是中國全球交往與國家形象建構的首要問題。那么作為主體的“中國”究竟指涉了什么?

        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曾經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認為“我”并非指身心結合具有形體的“我”,更是一種離開形體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23。當前,“全球中國(Global China)”概念的出現為基于全球語境的中國敘事提供了全新思路。美國社會學者李靜君(Ching Kwan Lee)曾在《全球中國的幽靈:政治、勞工與對外投資在非洲》(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 Politics, Labor,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Africa)一書中論述了“全球中國”的兩層涵義,認為“‘全球中國’的概念指代一個正在形成的地緣政治和社會經濟權力形態(tài),在突破方法論民族主義上跨越了地緣政治的界限,為重新想象中國與世界提供了方法論創(chuàng)新”24。由此可見,在方法論意義上將“全球中國”建構為一種區(qū)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的、具有建設性意義的現代化選擇方案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因此作為主體的“我們”更應認識到自我的個性化特征。

        探尋中國國家形象的主體性,首先要明晰中國在全球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對于這種角色與地位的框定還須回歸至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及其所領導的中國革命上來。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了中國革命實踐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過程,在參與和推動全球化進程中不斷更新與豐富其身份內涵。為此應當在講述中國共產黨不同歷史階段故事基礎上闡明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追求,并積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闡釋和傳播,明確其在價值論層面的宏偉目標。藉此建構出的中國國家形象將呈現出一種“動態(tài)的”“非完成時”的圖景,彰顯出中國在更新中發(fā)展的無限可能性。

        精神分析學者弗朗茨·奧馬·法農(Frantz Omar Fanon)在批判殖民主義的罪惡行徑時指出,“對種族化思想應負最大責任的還是那些歐洲人,他們從未停止在其他文化不在場的裂谷里填上自己的文化”25。這一論述表明文化不在場的嚴重危害,因為文化的在場性與主體意識是改變文化他者地位的重要途徑?;仡欁?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中國近代史,近代中國社會對于西方的學習涉及了制度、文化和心理等諸多層面。由此,中國傳統中關于文化的那種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逐漸失衡,主體性價值觀不斷呈現出一種疏離狀態(tài)?!拔幕袊币辉~強調了中華文化的歷史傳承和時代創(chuàng)新,是一個動態(tài)的流動概念26。從歷史向度來看,“中國”的觀念并未由于朝代更迭和歷史變遷而消亡,以“家-國-天下”為核心的儒學體系為“文化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文化自我的維度上,從中國悠久的文明史中打撈一些歷史文化要素來對中國國家形象進行包裝與潤色固然是容易且便捷的,卻難以真正實現以文化人27。因此對于現代“文化中國”的主體性探尋,應將中華文化與特定時空下的理論和實踐相聯系,秉持一種自明、自覺、自信的態(tài)度,以推動厚重的中華文化與現實問題進行共同對話。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實踐社會學將社會現實看作一個動態(tài)過程。就中國國家形象而言,“中國”的概念需要不斷更新和發(fā)展。這一概念要成為一種全球性的“社會現實”與“公共文化產品”,便不能脫離于社會實踐,而只能在社會實踐中由自我這一認知主體進行不斷框定與建構。這必然意味著不能基于傳統的“結構-靜態(tài)”視角對中國國家形象展開自塑,而應以一種實踐社會學的視野呈現一個動態(tài)變化、圖景多元的中國國家形象。布迪厄認為,“實踐感的邏輯要求實踐不能離開它所涉及的事物,注重在現時中發(fā)現的、表現為客觀性的實踐功能”28。因此應在現時的實踐過程中探索中國國家形象的主體性,突破以往西方基于自我想象的非實踐過程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不實框定。

        四、 再框定化:“傳播體系”與“知識體系”的構建

        17世紀是全球史中西方的擴張時代,亦是西方美化中國的頂點,此后伴隨“中國潮”逐漸退去,西方乃至全球的中國國家形象都開始出現轉折,持續(xù)追慕的時代轉而被憎惡、丑化的時代所替代29。受西方現代性觀念影響,全球社會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期待視野也隨之改變,停滯、衰敗、專制、封閉、愚昧的政治修辭往往遮蔽了對現實事實關系的交代,乃至成為西方國家推行殖民主義與話語霸權的政治傳播。在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的近代,這種關于中國國家形象的修辭得以在與中國交往不暢的前提下成為一種“神話”,進而造成了一種無知與神秘的無限循環(huán)和疊加。在傳播技術高度發(fā)達的全球化時代,全球范圍內的信息流動以及人員往來將西方國家推至“主體性的黃昏”,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群體的主體間擁有了更多對話和交往的可能。那么,緣何當下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形象仍然被一層“西方的鐵幕”所框定和遮蔽?這實際上涉及的是一個傳統西方視野中中國國家形象話語如何被延續(xù)的問題。

        這種中國國家形象話語得以延續(xù)的背后首先隱藏的是一套系統的傳播體系。1976年,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以《大眾傳播與美利堅帝國》(Mass Communication and American Empire)一書拉開了“媒介帝國主義”研究的序幕。隨后,奧利弗·博伊德·巴雷特(Oliver Boyd-Barrett)更是首次提出了“媒介帝國主義”的具體概念。他認為,一個國家媒介的所有權、結構、發(fā)行或內容,單獨或總體地受制于其他國家媒介利益的強大壓力,而受影響的國家則沒有相應的影響力30。在這種媒介霸權的宰制下,西方社會并不關心事物的真實形態(tài),而只在乎傳播受眾心中的世界與其所框定的世界是否具有高度一致性,最終目的在于讓全球受眾及其所屬國家服從于西方社會的價值體系與思維體系。由此西方所主導的傳播體系必然在框定中國國家形象時存在一種價值預設與觀念偏見。

        這種中國國家形象話語的延續(xù)在更深層次上隱藏了一套龐大的知識體系。中國臺灣學者陳光興在《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一書中提到,“知識生產是帝國主義主要的操作場域之一,因此批判知識分子去帝國的工作必須首先在知識生產的場域中進行,改變當前去帝國運動不得有效啟動的知識生產狀況”31。西方社會想象中的中國國家形象的邏輯緣起于西方現代性觀念,而這種現代性觀念在知識結構上又表現為普遍主義層面的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自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現代哲學家均致力于這種普遍主義的論證,進而形成了一系列嚴整的認識論與價值論回環(huán)。正是在這種知識基礎之上,西方社會對中國國家形象進行負面引申和抽象的行為才能最終與全球的意識形態(tài)裝置形成強連接。因此有必要審視藏匿于西方所框定的中國國家形象表象背后的深層知識體系,深刻剖析其以學術形式呈現的“普世價值論”“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等全球公共知識產品,畢竟唯有知識才是思想與傳播存在的前提。

        由此看來,對于當代中國來說,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已經不僅是一個微小的傳播戰(zhàn)略問題,更是一個牽涉國家戰(zhàn)略的宏大問題和真問題。在傳播體系上突破西方的話語霸權,對中國國家形象進行全方位的話語闡釋需要建構一套完備的中國國際傳播體系。唯有在國際傳播實踐中客觀、真實地對新聞事件進行歷史性的總結、結構性的反思以及置換身份式的邏輯推導,才能實現中國國家形象的重新概念化。與此同時,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需做到建設性地報道和分析中國國家與社會發(fā)展中的“疑難雜癥”,突破西方對中國發(fā)展問題的不實解讀和框定,向全球展示中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中國方案”32。此外,還需要形成一種復調的互文式傳播機制,在媒體、智庫、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等不同主體的合奏共鳴中,以融通中外的平視視角為全球受眾提供另一種聲音,進而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在更深層次上,建構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就是要在歷史研究、哲學研究、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之上探尋不同區(qū)域、國別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深層次文化意涵和知識結構,挖掘藏匿于中國國家形象背后的宰制性霸權觀念結構。西方關于政治和文明的知識型論述不僅將中國表征為大國政治中的“弱國”,還將中國表征為全球文明中的“弱勢文明”。但如果我們被這一套所謂的“弱者”話語所蒙蔽與束縛,放棄追求突破既有知識體系約束的權力,必將導致思想能力乃至行動能力的喪失,由此招致更加具備“蔑視意義”的“蔑視”33。面對西方既有的知識體系,我們應寄希望于一種以內部基本共識為主體性的文化自覺,以此直面西方知識體系之下生產的中國論述,并在歷史邏輯與現實結構中進行自我論證和說明,以具有主體性和本土性的學術體系、理論體系予以回應。

        五、 結語

        最后再次回到前文中所提出的問題,對于西方社會所框定的中國國家形象而言是否存在一條超越的路徑?又應該樹立一種怎樣的國家形象建構理念,運用何種方法?對此,唯有直面西方關于中國國家形象的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及其傳播體系,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突破乃至超越。面對這種既存的結構性權力話語宰制,我們更加需要秉持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以哲學化的中華文化為重要基礎,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議題,以國際傳播為具體路徑,告別“以中國作為目的,以世界作為方法”的知識生產模式,推動建構一種“以中國作為方法,以世界作為目的”的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和傳播體系,以此破除全球不同區(qū)域國別語境下關于中國國家形象的話語迷思,建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 BATESON G.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J].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 1955(2):39-51.

        [2] GOFFMAN E.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9-21.

        [3] CALLAGHAN K, SCHNELL F. Framing American politics[M].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05:2.

        [4] ENTMAN R M.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51-58.

        [5] 廉德瑰.地緣政治與安倍的價值觀外交[J].日本學刊,2013(2):34-45.

        [6] 新華網.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全文)[EB/OL].(2015-09-29)[2023-03-05]. https://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45.htm.

        [7] 陳怡含.??抡f權力與話語[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viii.

        [8]郭鎮(zhèn)之,楊穎.概念作為話語:國際傳播中的引進與輸出[J].新聞大學,2017(2):16-22.

        [9] 夏光.東亞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從文化的角度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10] 周寧.在西方現代性想象中研究中國形象[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8(4):70-78.

        [11] 吉澤誠一郎. 中國ナショナリズム構想期における國民統合論[J]. インターカルチュラル, 2006(4): 23-32.

        [12] EDWARD W S. Orientalism[M]. London: Routledge,1978:24.

        [13] 章益國.一還是多、同還是異——“東亞現代性”思潮略說[C]∥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中國的前沿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83-287.

        [14] 杜維明.文明的對話:中國的崛起對世界傳達的信息[C]//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年會.全球化下的中國與日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7-31.

        [15]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094.

        [1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7.

        [18]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5-3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19] 新華網.《求是》雜志發(fā)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EB/OL].(2023-08-15)[2023-11-30].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8/15/c_1129803839.htm.

        [20] 王璐嬋.兩種“對話模式”探析:文化話語與交往行為——基于赫勒與哈貝馬斯的現代性理論[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6-42.

        [21] 西谷啟治.西谷啟治著作集(第20卷)[M].東京: 創(chuàng)文社, 1968:192.

        [22] 松尾文夫.中國の「大國化」に冷靜に接しようーやはり歴史和解のケジメをつける時[J].渋沢栄一記念財団機関誌「清淵」,2011(12):8-9.

        [23] 賈克防.笛卡爾論分析方法與“我思故我在”[J].世界哲學,2014(3):96-104.

        [24] LEE C K. The specter of global china: politics, labor,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Africa[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 xiii-xiv.

        [25] 羅鋼.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80.

        [26] 賈文山,紀之文,劉長宇.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化”到“文化中國”的演進與挑戰(zhàn)[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30-38.

        [27] 胡百精.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戰(zhàn)略思維與路徑[J].對外傳播,2022(9):8-11.

        [28] 布迪厄.實踐感[M].蔣梓驊,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12:143.

        [29] 王寅生.西方的中國形象(下)[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4:434.

        [30] 陳世敏.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92:40.

        [31]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M].臺北:行人出版社,2006:337.

        [32] 史安斌,盛陽.探究新時代國際傳播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基于“全球中國”的概念透視[J].新聞與傳播評論,2021(3):5-13.

        [33] 劉建平.文明沖突論:被揭示的與被遮蔽的[J].學術探索,2004(9):75-79.

        (責任編輯:郭紅明)

        China′s \"Framed\" National Imag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DENG Tianq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related discourse in Western countries predominantly \"frames\" specific agendas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at material, conceptual, and behavioral levels, transforming it into widely circulated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public knowledge within their societies. Faced with such discourse on China′s national image influenced by Western political and social practices, we not only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 past impractical framing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based on Western imagination but also need to explore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in current practices. Leverag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e can provide a new cognitive framework and discourse space for understanding how the world interacts with China. Additionally, at a deeper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or China and utilize the insights, knowledge, and theories derived from addressing local practical issue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Key words:" national image; China′s image; framing in discourse; national discursive powe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尤物无码一区|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日本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爆操丝袜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偷自拍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av中文字幕一区不卡|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 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青青草免费手机直播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成人不卡国产福利电影在线看| 日本一二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超碰cao已满18进入离开官网|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在线不卡av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不卡| 美女被射视频在线观看91| 天堂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少妇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国产精品麻豆aⅴ人妻|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天堂а√在线最新版中文|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熟女系列中文字幕| 欧美饥渴熟妇高潮喷水水| 亚洲视频1区| 91蜜桃国产成人精品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