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旨在通過進口商品保護全球森林的法案將于今年10月開始施行,它對國際可可市場的影響已開始顯現。
國際可可組織(ICCO)近日表示,今年以來國際市場上的可可價格大幅上漲,而消費量居高不下,本消費季(2023年10月—2024年9月)全球可可的短缺程度可能超出之前的預期。ICCO發(fā)布的報告稱,受可可消費國研磨量增加的推動,預計本消費季全球可可市場的需求缺口將高達43.9萬噸。
隨著可可價格大漲,巴西等南美國家開始重新重視這塊市場。今年以來,巴西的一些農民開始種植可可樹。該國曾是全球主要可可生產國之一,但在20世紀80年代末爆發(fā)了一場嚴重的植物病害,導致大量可可樹枯萎,隨后該國的許多地區(qū)就逐漸遠離了這一產業(yè)。
綜合農業(yè)企業(yè)嘉吉公司正與大型農業(yè)集團施密特公司合作,在巴西巴伊亞州種植400公頃可可;瑞士巧克力制造商百樂嘉利寶公司與一家高科技公司合作,計劃在巴西共同開發(fā)約5000公頃可可種植園。另外,在巴西的一些地區(qū),種植熱帶水果或經濟作物的農戶今年增種了成排的可可樹,希望能在全球市場上分一杯羹。
據巴西《圣保羅日報》報道,巴西大部分地區(qū)全年陽光充足,天然肥料豐富,有利于新種的可可樹的生長——往往三年就能結果,而不是傳統(tǒng)的五年。盡管農民將巴西的氣候描述為“過于炎熱”,但全國普及的先進灌溉系統(tǒng)意味著,即使在最炎熱的日子里,也能確保給所有作物供應水分。
不過,《圣保羅日報》指出,新種植的可可樹離結果最少還要兩年時間,難以彌補中短期全球市場的供應缺口。
據英國《衛(wèi)報》報道,世界上約三分之二的可可產自西非,主要出產國是科特迪瓦和加納。本消費季可可供應短缺導致價格上漲,與這兩個國家的可可減產有很大關系。全球可可市場已經開始新一輪洗牌,這要歸因于歐盟的一項新法案。
從1990年到2020年,全球遭砍伐森林的面積比整個歐盟還大,其中歐盟的消費造成約10%的森林損失。為改變這種狀況,歐盟于2023年4月頒布《無森林砍伐供應鏈法案》,旨在減少歐盟的主要進口國存在的森林砍伐現象。該法案要求出口至歐盟的一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存在砍伐森林的情況,包括牛肉、可可、咖啡、棕櫚油、大豆、橡膠和木材,以及它們的衍生產品,如巧克力、家具等。
由于將進口產品與保護森林直接關聯起來,歐盟頒布的這項法案也被稱為“綠色進口法案”。歐盟給予相關國家和貿易公司18個月時間,來準備“無森林砍伐證明”。到2024年10月,這項法案將正式開始施行。
根據該法案的要求,出口產品給歐盟的企業(yè)要查明產品來自哪個地區(qū),并證明自2020年以來該地區(qū)沒有森林被砍伐。他們需要提供盡職調查的證據,其中包括衛(wèi)星圖像。該法案要求歐盟國家抽查來自其認為“森林砍伐可能性高”的國家9%的出口產品,對于“標準風險”國家,抽查其3%的出口產品,對于“低風險國家”,抽查其1%的出口產品。未能遵守該法案的廠商,將面臨高達其在歐盟年收入4%的罰款,還可能被限制或完全禁止出口產品至歐盟。
科特迪瓦和加納是全球最大的兩個可可生產國,其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60%。
為應對歐盟的《無森林砍伐供應鏈法案》,兩國通過人口普查的方式建立了可追溯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2023—2024年度全面投入應用。兩國政府要求登記所有可可種植者,并用GPS繪制其農場地圖,將信息標記到農戶的電子檔案中。如果有可可農場位于森林中,那么將被視為“非法種植者”。合規(guī)的種植者會獲得政府核發(fā)的“可可卡”——一種帶有二維碼的身份卡。農戶在出售可可時,須掃碼進行身份驗證。
一方面,政府為建設這種系統(tǒng)花費了大量資金;另一方面,農戶或廠商為了向市場和消費者展示合規(guī)證據,增加了大量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證明自2020年以來未曾破壞森林,對于農戶及廠商來說談何容440bfbaa05a02beca77a85d5c34798fb易——這導致大量已收獲的可可難以向歐盟國家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就表現為供應短缺。
歐盟作為全球最大的咖啡和可可進口市場,通過進口商品限制森林砍伐有利于保護地球環(huán)境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歐盟“綠色進口法案”出臺以前,不少國家和企業(yè)曾簽署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協(xié)議,例如200多家跨國企業(yè)曾于2014年簽署《紐約森林宣言》,承諾在2030年前解決因生產導致的森林破壞問題。但這一承諾很難得到兌現。
英國《衛(wèi)報》指出,歐盟出臺的“綠色進口法案”雖然從長遠看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但從短期看勢必增加原產地國家和廠商的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至歐盟的難度,也會推高消費者的購買價格。
非營利性環(huán)保組織Global Canopy在今年2月發(fā)布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在歐盟新法案涉及的世界500強企業(yè)中,有近40%從未制定有關防止破壞森林的政策。另外,全球咖啡和可可生產國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它們在相關技術上沒有優(yōu)勢。要證明其所種植和生產的咖啡和可可產品“未經歷砍伐森林的過程”,會大幅增加成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生產意愿。
至于巴西能否替代西非國家,成為全球主要可可供應國,業(yè)界并不看好。
根據近幾年的森林砍伐面積數據,歐盟正計劃將巴西和印度尼西亞列為“森林砍伐可能性高”的國家。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三大咖啡生產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這兩國之前被歐盟視為“標準風險”國家。根據“綠色進口法案”,如果它們被列為“森林砍伐可能性高”的國家,那么來自這兩國的產品接受歐盟抽查的比例將從3%提高至9%。這意味著它們必須對出口產品采取更嚴格的管理和審查措施。據悉,目前巴西和印度尼西亞正在歐盟各國游說,以避免被列入“森林砍伐可能性高”的國家名單。
“綠色進口法案”讓歐盟不得不考慮向非洲國家提供切實的援助。因為僅憑非洲國家自身,沒有能力全面落實這項法案。由此導致的可可減產和價格上漲,對歐盟來說不是好消息。
證明其種植和生產的咖啡和可可產品未經歷過森林砍伐,主要方法是建立溯源體系。然而,溯源體系存在數據篡改和造假的可能性。雖然及時使用區(qū)塊鏈技術可確保數據上鏈后無法修改,但如何確保上鏈的數據未造假,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西非國家認為,歐盟施行“綠色進口法案”為它們提供了一個機會——重塑可可的國際市場定價機制。加納和科特迪瓦兩國已經簽署協(xié)議,成立可可協(xié)議組織(CIGCI),并就建立新的生產體系和定價問題進行了談判。
加納政府表示:“歐盟的可可買家須為支付更高的價格做好準備,而其目的恰恰是購買符合歐盟規(guī)定的可可產品?!?/p>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