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黃河上游的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站劉家峽大壩建成,下閘蓄水。由于“文革”對施工建設的干擾,很快就發(fā)現(xiàn)左岸導流洞關不死,漏水,最終沖毀了導流洞的邊墻和底板。采取補救措施均未奏效,到1968年1月,確認蓄水失敗。工程事故驚動了中央,周總理最后直接過問事故的后續(xù)處理問題。
1968年2月8日,周總理主持國務院業(yè)務小組會議,提出要已“靠邊站”的母親錢正英(時任水電部副部長)出來工作,負責劉家峽事故處理。母親和主管電力的杜星垣副部長按周總理指示奔赴劉家峽工地,研究處理辦法。
經過調查研究和比較各種辦法以后,母親果斷拍板決定了新的封堵方案。他們首先澆筑了一個630立方米的巨型混凝土六面體,利用爆破沉到導流洞的入口,再拋投石料沙石填埋堵死。20天以后,入口封堵成功。但是出口處的河水倒灌,土石圍堰無法阻止?jié)B漏,洞內大量積水無法排除。母親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在導流洞內修造一道砂壩,減少滲水量,最后集中水泵把水抽干。
導流洞的積水排除干凈了,后面就是發(fā)動工人群眾,土法上馬,人拉肩扛的大會戰(zhàn)。組織突擊隊,兩小時一班輪換,晝夜不停地進行基礎清理,緊接著一鼓作氣完成混凝土澆筑,把進水口段徹底封堵了。
1968年10月,劉家峽“正式蓄水”成功。
(紅舟摘自2023年第7期《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