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先生曾經(jīng)說過:“京劇要尋自己的祖宗,看來還要到婺劇中去找。”婺劇因此就被稱為“京劇之宗”。
婺劇俗稱“金華戲”,被認為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主要分布在以金華、衢州為核心的浙中地區(qū)和浙南、贛東北、閩北、皖南等地。歷經(jīng)500多年的歷史,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高腔、昆曲、亂彈、徽調(diào)、灘簧、時調(diào)等多種聲腔。腳本文辭典雅,敘事通俗易懂,有其獨特的聲腔體系和角色體制。婺劇的“文戲武做、武戲文做”堪稱一絕,口傳至今的傳統(tǒng)劇目尚有500多種,已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文化印記”之一。2008年,婺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婺劇的唱腔由于長期在農(nóng)村草臺演出,重做輕唱,其唱腔已不如蘇昆嚴謹,著重于感情和氣氛渲染,而不過分講究吐字運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詞成了“堂眾曲”,可以自由套用。有的曲牌如武將出場的《點絳唇》,旦角走場的《懶畫眉》等,都只在樂曲中表演一番,而干脆不唱。
喜逄盛世,婺劇迎來了高光時刻,有50多人獲文華獎、梅花獎、白玉蘭獎等,特別是相繼綻放的“五朵梅花”引人矚目。陳美蘭1989年榮獲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7年在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中成功摘得“二度梅”。張建敏、楊霞云、樓勝分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浙江婺劇藝術(shù)研究院至今已出訪49個國家和地區(qū),并在中共中央團拜會、新年戲曲晚會、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等大型活動中頻繁亮相,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多次觀看婺劇演出。其中,許多優(yōu)秀婺劇劇目被制成音帶、唱片和VCD ,遠銷至世界各地并被諸多觀眾喜愛、珍藏。
(來源:金華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