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兩米長的竹杠子,碗口粗,一頭固定在案板鐵環(huán)上,一頭用手來回擺渡,一坨10斤重的面團任由杠子壓打。在重慶市云陽縣巴陽鎮(zhèn)巴陽村杠子面?zhèn)髁曀衲?48歲的劉益正在做杠子面的壓面工序。
“做一次杠子面,要來回壓三百多次。”劉益說,雙手放在竹杠子上來回擺渡壓面,是借身體的巧力把面壓勻,但絕不能壓“死”。通過反復壓,面從最先的面團變成長六七米、寬一米的半透明狀態(tài),再通過手工切成面條。每天,劉益都要“跳”將近三千次。
杠子面發(fā)源于巴陽峽兩岸,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巴陽先民用石碾盤將麥子磨成面粉,再用竹杠將面團反復壓打,制成面條,故名“杠子面”。杠子面是巴陽峽纖夫必吃的面食之一,要經(jīng)過和面、醒面、壓面、除皮、切面、晾曬等十道工序。
傳統(tǒng)手工面條有“壓”“拉”“切”三種制作技法,杠子面屬于第一種。但不管怎么做,和面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劉益看來,即便制作流程煩瑣辛苦,也不能隨意降低標準,因為老一輩人給他講過一個道理:面要筋道,人要厚道。將面粉放上案板,大碗打發(fā)雞蛋,加清水揉制成團,用棉布木盒覆蓋并稍微靜置,等待進一步處理。劉益介紹,從壓面坯、搟荷葉邊、搟長寬到切面,整個杠子面的制作過程通常需要半個小時。在此期間,他要用手扶在竹杠子上來回壓打至少 300次,面葉厚度是否合適,全靠個人經(jīng)驗判斷。10斤面粉做出來的面大概能賣40碗。
剛煮熟撈出的杠子面還在冒熱氣,口感可以用“面細筋道,滿口鮮香”形容。劉益說,制作杠子面費時費力,經(jīng)濟效益遠不如機器批量化生產(chǎn)的好,但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也是許多老主顧追求的傳統(tǒng)味道。
傳統(tǒng)手工面條面臨著下鍋時間久了就容易斷、口感不筋道爽滑等問題,杠子面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劉益采取“三壓三醒”制作工藝,并加入“清明菜”。改良后的杠子面更有筋度,煮十分鐘都不會爛,口感筋道、韌勁足。所謂“三壓三醒”指的是用杠子把和好的面經(jīng)過三次壓打后,放入醒面盒再經(jīng)過三次醒面。醒面的過程,使得和好的面更易加工,做出的面更加地筋道、柔軟,口感也更加細膩和順滑。
劉益一邊傳承杠子面制作工藝,一邊研究改進杠子面是否能“更上一層樓”。給杠子面加入“清明菜”則是劉益偶然得到的啟發(fā)。幾年前,劉益隨家人回巴陽祭祖,看見一戶人家在裝修房子時,施工師傅把黃泥巴和枯萎的稻草混合在一起糊在墻上。他好奇地想探究其中秘密。施工師傅說,這樣糊的墻才不開裂。于是,他靈機一動,把這個原理運用到了杠子面上。為找尋類似于枯萎稻草那樣連接杠子面的食材,劉益下了不少功夫。最終,他選擇了“清明菜”?!扒迕鞑恕睂W名是“鼠曲草”,俗稱“棉花菜”。它的纖維很細,杠子面以前可以加全蕎麥30%,現(xiàn)在可加到50%以上,加入“清明菜”的杠子面,其拉伸性得到很大改進。
云陽是中國的面業(yè)之鄉(xiāng),云陽鮮面占據(jù)全國七成市場,全國70%的面工都是云陽人。這給劉益?zhèn)鞒锌缸用嬲业搅诉m合開花結果的土壤。今年,劉益通過巴陽鎮(zhèn)招商引資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在巴陽創(chuàng)辦杠子面?zhèn)髁曀?,并帶學徒?!袄献孀诹粝聛淼氖炙?,就是栽下的希望,原汁原味地傳下去是我們后人的責任?!眲⒁嬲f。
(譚啟云 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