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見到生長在海里的活珊瑚,是2003年4月9日。這個時間還可以更精確:那天上午10點左右。
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太多事,有的事轉身就忘,有的事一出場就在記憶里獲得永生。去南沙守礁,是我一生中極寶貴、重要的經(jīng)歷,而我剛才提到的那個時間,是我的守礁生活正式開啟的時刻。
當時,我被交通艇從軍艦往礁堡轉移。正是漲大潮的時候,交通艇所經(jīng)之處,底下是熱帶無污染海域里特有的茂密珊瑚叢林。那一刻,我有一種被這顆藍色星球上最耀眼的明星接見的神奇感覺。
“守礁”的一部分意思,是指在礁上生活。這種生活雖然枯燥,但也不乏有意思之處。有意思的那部分,跟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所擁有的強大天賦息息相關。
就說魚吧。礁堡下方有一個小碼頭,礁盤中水位高的時候,站在碼頭邊看魚表演隊形是種享受,我每天都要下來看多遍;礁堡一側下方,有一條海溝,不論白天還是黑夜,總有成千上萬條棘煙管魚停留在那兒,浩浩蕩蕩,煞是壯觀;偶爾我和戰(zhàn)友去碼頭垂釣,魚鉤才放下去,便有魚撲過來,撕咬、奪取,有時魚鉤上并沒有餌,卻也能釣到魚。就魚的密度而言,珊瑚礁所囊括的每個水域,都可被視為一口巨型養(yǎng)魚缸。
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豐富性無與倫比,不只魚的表現(xiàn)能令我驚嘆,還有別的:一個有星光的夜晚,我和戰(zhàn)友拿著手電筒去退大潮后的礁盤上撿拾海鮮,只用了半小時,我們就撿了半蛇皮袋的肥碩石螃蟹;同樣是退大潮時趕海,我曾被腳前地面上密布的海參驚呆;我還在礁盤上與海蛇對峙過,現(xiàn)在想來心有余悸;最叫我不能忘懷的是退大潮時的珊瑚,當礁盤的表面慢慢浮出水面,一種細碎而龐大的獨特聲音在天海之間回蕩,我?guī)c兒想象地認為,那是珊瑚在歌唱。
我與珊瑚之間微妙的情感聯(lián)系,就是從那次守礁開始建立的。
情感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東西,是作家創(chuàng)作能力的發(fā)動機、靈感的催生劑,這份情感聯(lián)系,決定了我有生之年必然會寫出這本書。
2020年,我初嘗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在我的第一部兒童小說中有一個章節(jié),里面寫到“珊瑚歌唱”的細節(jié),不止一個人跟我說這個細節(jié)亮眼。我由此得到啟示:何不專為珊瑚寫本書?然而,我從哪個角度切入呢?
2021年,在《風箏是會飛的魚》出版前,我開始構思第二部兒童小說。作為對第一部的某種延續(xù),這部小說寫的也是發(fā)生在南海的故事。在這部后來定名為《大海上的腳印》的小說前期的采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第一次知道了種珊瑚這件神奇的事。這部關于珊瑚的小說的創(chuàng)作切入點,就這樣被我找到了。
2022年初,完成了手頭其他的創(chuàng)作任務,《珊瑚在歌唱》被我正式啟動。前期當然照例還是采風、查閱資料,概括起來講,就是學習,以便向珊瑚這個神奇的物種、向種珊瑚這門學問,盡可能地多靠近一點兒。這個過程很愉快。給自己的內心充電,讓自己變得更富足,是最愉快的事。
2022年春,我花了兩個月時間寫完了小說。年底,我把改定的稿子投給了《人民文學》雜志,幾個月后,小說在2023年第6期發(fā)表。考慮到未來一定會出書,小說發(fā)表后,我主動搜集意見和建議,以便進一步提升它。我確實得到了一些好建議,于是在小說發(fā)表后的三個月里,我對其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接著跟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達成了出版協(xié)議。之后三個多月,出版社與我精誠合作,共同為這本書的更好呈現(xiàn)付出努力。一百多天的時間里,出版社同仁與我滿懷對兒童文學的赤子之心、對少年兒童的愛意和責任感,精益求精、傾盡全力、各司其職地合力打磨這部作品。
不知不覺,到了這個春末,我要開啟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第五個年頭了。這么說來,我也不是兒童文學這個大家庭里的新人了。雖如此,我對兒童文學的敬畏絲毫未減。出于這份敬畏心,一有機會,我就會找來中外兒童文學經(jīng)典作品閱讀。這也是我拓寬對兒童文學認知的一種途徑。在閱讀某些關涉大海、山林的優(yōu)秀小說時,我常能從字里行間讀出小說家對世界的愛和敬畏。這種愛和敬畏,小說家通常并未直接表達,但作為讀者的我隨時看得見、聽得到、聞得著。當小說家有意無意地用自己對某種事物的愛和敬畏,為小說建立最深層次的內部秩序時,小說的意蘊無法不變得深闊。這就要說回到《珊瑚在歌唱》了。從創(chuàng)作一開始,我就確定:在這部關于大海和人類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作品中,我要盡可能多地讓讀者感覺到我對這個世界的愛意和敬畏。
從某種角度說,這部小說書寫了人們怎么愛大海、愛珊瑚、愛大自然、愛人世的故事。書中,我們可愛的小每朵,她的哥哥朗樂、爸媽、外婆,還有麥叔叔、曾阿姨、宋姐姐、童老、麥嬸、邱伯伯等人,都在用行動向大海、珊瑚、大自然、人世輸出愛、表達敬畏,而這些愛和敬畏,其實是與生俱來的,只是他們剛好因為各自的經(jīng)歷或工作,有機會為人們代言而已。愿這本書能喚起更多這樣的愛和敬畏。
我對因這部作品的發(fā)表、出版而與我相遇的老師和同仁們充滿感激和敬重。在此期間,我領略過他們的才華、智識、人格魅力,也感受過他們的奉獻、愛和包容,與他們相處,除了寫作上的獲益,其他很多方面我也有獲益。這些獲益,將把我滋養(yǎng)成為更有溫度和力量的人。
(來源: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