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3年,李淵消滅隋朝殘余勢力,統(tǒng)一中國,建立唐朝,一個輝煌的時代就此到來。隨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造就了“三分劍氣嘯成的繡口一吐”的盛唐帝國?!伴L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在多數人的想象中,大唐永遠是一派盛世風華、河清海晏的氣象。不難看到,在大部分影視劇中,長安的夜,似乎永遠燈火長明,笙歌不息。而歷史是有周期性的,花無百日紅,安史之亂后,大唐也如彼時唐玄宗的命運一般,經歷了戰(zhàn)火的摧殘,壯年的熱情消耗殆盡,被迫進入茍延殘喘的晚景。《大唐異聞錄》正是將視角投向了這段常常被忽視的歷史,從唐人傳奇小說著眼,在奇幻絢爛的想象中觀帝國殘陽下的人間百態(tài)。
《大唐異聞錄》是魏風華繼《唐朝詭事錄》之后的又一關于唐朝的力作。《大唐異聞錄》不僅講述了唐朝的真實歷史,還融入了志怪幻想的元素。從“異聞”二字便可窺見,本書并非嚴肅的史學著述,而是偏向筆記體的歷史傳記,收錄流傳于唐人間的怪談,品評當時的歷史人物。《大唐異聞錄》對歷史的猜測并非毫無依據,而是另辟蹊徑,通過對大量的唐人筆記小說的旁征博引,在眾多光怪陸離的鬼神故事和異人異事中找到當時不可名聞于正史的秘聞,并反過來用正史記載的史料去論證這些秘辛的真實性,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唐朝歷史的新視角。魏風華認為,有些志怪故事也屬于真實歷史的一部分,因為唐代志怪作家有在書中隱藏真實歷史的傳統(tǒng)。書中通過分析諸如《續(xù)玄怪錄》中的“辛公平上仙”對順宗被弒的影射,以及《杜陽雜編》中對玄宗之死的影射等例子,展示了這一傳統(tǒng)。
“以野史怪談證史實”的寫法,讓《大唐異聞錄》讀來沒有史學專著的沉悶,反而平添了幾分靈動。唐人奇幻詭譎的想象在一個個志怪故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夜宴上的粉色骷髏、撒馬爾罕的金桃、穿越夢境的櫻桃……中式恐怖早在唐人的作品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熟稔于歷史細節(jié)的魏風華,又將志怪故事與史實相鉤連,將一樁樁紛繁如云的歷史懸案梳理清晰。真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被打破,讀者在折服于唐人的想象的同時,更蒙上了一層恐懼感。當下熱播的古裝探案劇《唐朝詭事錄》中的很多單元故事,都可以從本書中找到歷史原型的影子。
文學的發(fā)展總是和時代分不開。志怪筆記小說之所以能在晚唐興盛,是因為晚唐時期政治腐敗嚴重,社會動蕩不安。這種政治環(huán)境激發(fā)了文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們通過傳奇小說來反映社會現實,表達對政治腐敗和社會不公的不滿。濃墨重彩的華麗企圖遮蔽住一個王朝的頹靡與潰爛,安史之亂后,唐朝已不復當年氣象,彼時國破山河在,戰(zhàn)火紛飛,人命如草芥。這段“白骨蔽野,百無一存”的歷史將無數人的命運鉤連起來,透過這段歷史,我們能窺見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與眾生萬相。
《大唐異聞錄》中涉及了唐朝的多個重要歷史時期和人物,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魏風華展現了唐朝的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的隱秘和奇幻之處。安史之亂后受制于人,最終含恨而死的唐玄宗,讓我們看到一代君王由于沉溺酒色導致晚景凄涼;“甘露之變”,讓我們看見了宦臣仇士良的狠辣決絕與晚唐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前半生出世,后半生“中隱”的白樂天,讓我們看到晚唐士人的灑脫風采與綽約風姿。這些人物,不再是史書中留下只言片語讓我們無法窺其全貌的帝王將相與名士才子,魏風華筆下的他們也有人性幽微之處。譬如描寫吳道子作《地獄變》之事,通篇講述了吳道子作畫的自信狂狷,此壁畫成功讓人看之便覺地獄的毛骨悚然,大獲眾人贊嘆。而結尾處,禪師悠悠對吳道子說:“沒有在心中下過地獄的人,是不會畫出這樣的杰作的,對嗎?”這種歐亨利式的結尾,讓故事戛然而止的同時,也為讀者留下一個細思極恐的懸念:吳道子的曾經究竟發(fā)生過什么?魏風華這種小說式的寫法,讓我們重新思考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高居歷史廟堂的他們不再是一具具冷冰冰的雕像,而是一個個充滿了血肉,有悲喜,有彷徨,有追名逐利,也有遁世遺榮,曾經也如我們一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之上。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每個人的頭上,便是整整的一座山。對唐人而言,也不過是漫隨流水的世事無常和一夢浮生的短暫人生罷了,歷史便在無意間由這些過客的故事拼湊而成。因此,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誰也說不清。正史的權威樹立了一種史學規(guī)范,提供了通識性的認知,但誰也不能保證正史記載的事情真實地發(fā)生過,因為歷史早已泯滅于時間的砂礫之中。所謂正史,也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因此《大唐異聞錄》通過野史、志怪小說等其它路徑為我們開辟了新的角度去看待歷史是極其有價值的。魏風華用靈動的文字,帶領讀者重回奇幻絢爛的唐朝奇妙夜,重新掃去這些故事上的灰塵,探尋光怪陸離的世相與人心,讓我們得以了解殘存在古人心中的記憶,看到不一樣的大唐,在歷史的另一種可能性中觀照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