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是中國詩詞中一個特別的意象。宋代的范仲淹站在無邊的大漠說“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滿目皆是蒼涼;元代的馬致遠吟誦“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詩人的筆下,秋景盡是悲涼……所以,劉禹錫在《秋詞》中特別強調(diào)“自古逢秋悲寂寥”,他說自古以來,文人筆下的秋景都帶有詩人的情感——寂寥的、悲傷的。所謂“秋本無語”,它是自然界的一個平凡的季節(jié),它“活”在了一年當中的第三個季度,活出了屬于它的自我風采。而詩人們經(jīng)歷著秋事、觀察著秋景、體味著秋意,于是,秋天的“秋”和詩人的“心”,就湊成了一個“愁”字!
“秋思”一詞便順應(yīng)而生!不同的秋景由于不同詩人的不同際遇,往往有著不同的情思。因此,我們在分析文學作品的時候,應(yīng)該聯(lián)系作家的心境和所處的時代進行分析,才能知曉作者筆下秋景的意味,才能知曉文本中作者的心境。
而在散文中,文人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不妨來看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看他筆下那份繪聲繪色的景致、寂寥深遠的秋思!
一、知人論世,文本初探
郁達夫,中國現(xiàn)代的傳奇人物。他算得上是一個“矛盾體”,在生活上不拘小節(jié),愛酒又愛書;同時,他又有民族大節(jié),心中始終裝著國家和民族,寧死都不背叛國家和民族。他毅然決然地參加抗日起義軍,保家衛(wèi)國的心始終如一。日本投降后,他被日軍殺害于蘇門答臘島。但歷史并不會忘記這個純真的人。
在他所處的時代,國家分崩離析,各種新舊勢力相互傾軋,他的內(nèi)心也經(jīng)歷著無比的傷心與痛苦。而彼時,他又經(jīng)歷了家庭變故——妻離子散、親人離世,多重傷感經(jīng)歷之下,他的心境悄然發(fā)生了變化。當年,他輾轉(zhuǎn)多地,與其說是找一個安放自己心靈的地方,不如說他在尋找生命的意義。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親臨故都、體驗故都的“秋味”,8月,他寫下了《故都的秋》——這篇在文學史上堪稱經(jīng)典的散文。
二、秋色繪景,體味情思
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不同的人對于秋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在開篇,郁達夫強調(diào)“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于是,作者“筆之所及”“目光所至”的秋景、秋物也與眾不同。
(一)繪聲繪色的景致
1.秋晨之寧靜
秋晨本是平凡的,也是清靜的。私以為,能夠在如此清靜的清晨時分品到一杯香茗,乃是人生一大快事。郁達夫也是一樣,他愿意租住在“破屋”里面,遠離人群的喧嘩。想必他是想尋覓寧靜。為此,每一個清晨,他特意泡上一壺茶,看著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著馴鴿的展翅聲,細數(shù)葉子下稀疏的日光,看著專屬秋天的藍色的牽牛花出神,這一切仿佛與千年以前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遙相呼應(yīng)。這份閑適、這份寧靜為故都所特有,秋意十足。
2.秋槐之細軟
槐樹是故都北平特有的景物,它枝葉茂盛,樹冠廣闊,是吉祥的象征。而秋,落葉滿地,無味無聲,有一份特別的“極微細極柔軟”。這溫柔,喚起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落寞,一棵普通的樹,象征著深沉,隱藏著的是郁達夫敏感的內(nèi)心世界,真可謂“一葉而知天下秋”!
3.秋蟬之聒鳴
秋末,蟬聲衰弱,柳永說:“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痹谟暨_夫的世界里面,蟬是平凡的,它出現(xiàn)在北平的每一處,到處唱著秋的頌歌,它融進了北平的家家戶戶,成為家家戶戶的“家蟲”!郁達夫的文字中透露著對故都秋蟬的喜愛。
4.秋雨之清涼
秋雨是清涼的,北國的人們喜愛這獨特的秋雨,他們愿意在秋雨中散步,“咬著煙管”,慢慢地走在橋邊、樹下,享受著秋雨帶來的寧靜,口中念著的是悠長悠長的平仄語調(diào),也算是秋景中的一大趣事。
5.秋果之華實
所謂“春華秋實”,秋天象征著收獲。在故都,果子算是一個“奇景”。首推棗子,到處都有“鴿蛋似的棗子”,這種“到處”的確名副其實——“屋角”“墻頭”“茅房邊”“灶房門口”,這或許說明了北平人對于棗子的摯愛吧!其次,當秋風起、沙土到,北國的柿子、葡萄也多了起來,于是,棗子、柿子、葡萄成為故都秋景中別具情味的意象。這樣的秋季,是美的,是自然的,更是華實的。
(二)寂寥深遠的秋思
在凸顯“故都的秋”時,作者靈活使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文中談及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以及荔枝灣的“殘荷”“黃酒”“稀飯”“鱸魚”“黃犬”,但這是“南國之秋”的景物;而“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則是“北國之秋”的美景。相比較而言,在郁達夫的眼中,“北國之秋”更有著郁達夫自己的情意。具體表現(xiàn)在:
1.文章蘊含著作者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
有人認為他當年多處輾轉(zhuǎn),是在游山玩水,排解內(nèi)心的寂寞,而事實上,他是想用自己的筆觸記錄這多災(zāi)多難的土地,于是,文中將悲秋與頌秋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他自覺地肩負起文人的使命去描繪讓國人魂牽夢縈的土地——故都,這千年的古都,這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歷史的地方。所以,他才千里來再會。在他寫完這篇文章之后,1937年爆發(fā)七七事變,北平淪陷,何日再回北平?就因為北平的美,作者愿意折去三分之二的壽命,他心中有多想留住北平??!
2.文章蘊含著作者一直追求的“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態(tài)。
故都平常之物透露出閑適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筆下的秋景,有點類似于陳繼儒堂前“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安適,雖是尋常的物象,卻營造了無比清靜的氛圍。這種閑適難道不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嗎?
故都平常之物透露出無奈的情思。從秋蟬的聒鳴中,我們分明看到了文人們無力掌控自己命運的無助:蟬的生命只能維持幾個月,經(jīng)歷了夏季的熱烈,只剩下秋天的衰敗,但衰敗并不意味著生命的消逝。站在時代的角度來看這只秋蟬,似乎有著別樣的深意。北平即將沉淪,壓抑、陰暗充斥著北平的天際,但北平的秋蟬依然在掙扎著、嘶叫著,這是生命的本色和本能吧:故都北平的火焰永不熄滅,它仍然在蓄勢,期待一場更大規(guī)模的生命爆發(fā),這或許也是郁達夫家國情懷的期待吧。
故都平常之物透露著對生命綻放的歌頌。在北風颯颯、塵沙滾滾的天地里,故都卻果實累累,雖算不上“秋的全盛時期”,但它不懼風沙、無畏艱苦,確實是生命的奇跡,更是對作者永不妥協(xié)、突出重圍的精神的高歌贊揚。
三、結(jié)語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嬌艷,夏有夏的熱烈,冬有冬的肅穆,而秋,萬種風情、萬種姿態(tài)。作為20世紀的文人,郁達夫有著對“秋”獨特的感覺;而作為20世紀有使命的文人,他的作品中,自然有著不一樣的心境。憶往昔,劉禹錫承接“自古逢秋悲寂寥”抒發(fā)了自己對秋的看法——“我言秋日勝春朝”。在郁達夫的心中,“秋”有“悲涼”的意味,這或許是他消極的一面。但郁達夫也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他認為故都的秋是別具韻味的,它并不“悲傷”。《故都的秋》透露著一份慵懶、愜意和休閑,好似陽光普照到故都的每一寸土地上,飽經(jīng)風霜的舊北平有別樣的寧靜和祥和。如作者所言,故都的秋之美,值得“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種對生命的無盡熱愛,難道不是一種積極的思想的呈現(xiàn)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