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魯迅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代表人物,人們對魯迅的作品和筆下人物也都耳熟能詳。其實,魯迅不單是文章大家,而且是健身高手。當年在南京上學時,他就常常騎馬鍛煉身體,而且有意找一些“八旗子弟”中的騎馬高手比賽。他到日本留學后,更是對日本的“國術”柔道產(chǎn)生興趣,很快就報了名,準備學習。
1902年3月24日,魯迅以“南洋礦路學堂畢業(yè)生奏獎五品頂戴”的身份從上海赴日本留學,4月下旬入東京弘文學院普通科學習,開始長達七年的留學生活。這所弘文學院是家私人學校,為日人嘉納治五郎所辦。他本是東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抱著“即使為自己國家的利益計,也應為清國盡力”的想法創(chuàng)辦了弘文學院,主要招收中國留學生。這所學校對儒家文化極為尊重,還規(guī)定10月28日為“孔子誕辰”,讓中國留學生去孔廟行禮。魯迅大為吃驚,他就是因為對孔子及其學說絕望才到日本留學,沒有想到來日本后還要尊孔,很有諷刺意味。
魯迅當然不會局限于在學校上課,而是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如同鄉(xiāng)會、聽講座、愛國集會等,與此同時他還跟隨校長嘉納治五郎學習柔道。嘉納治五郎非同一般,是日本現(xiàn)代柔道的創(chuàng)始人,從這一點上說,魯迅在柔道界的輩分還是非常高的。
柔道原本叫“柔術”,是日本武術的一種,其特點是不用任何武器,而是借用對方力量設法將其按住、壓倒或打倒而取勝。據(jù)說嘉納治五郎身材矮小,大概只有不到1.5米的樣子,而且從小身體虛弱,為了免遭他人欺負,更為了健身,他便對柔術產(chǎn)生了興趣。
嘉納治五郎一方面創(chuàng)辦弘文學院,一方面為普及現(xiàn)代柔道而設立柔道館,所以日本人稱他為“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認為柔道不但可以增強人的體質,而且有益于精神意志的訓練,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他說中國文人一向不重視體育,所以很多文人身體柔弱,練習柔道則有益健康。
至于魯迅學習柔道之目的則不僅在于健身,更是為了以后從事革命活動。他說“復仇觀念強烈,在日本的課余習些武藝,目的就在復仇”。魯迅之后寫過復仇題材的《鑄劍》,除了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應該也和接受日本人這種復仇觀念的影響有關。后來有學者特意查到魯迅當年學習柔道時簽署的誓約,總共有五條:
第一條,今入貴道場接受柔道教導,絕不任意中輟。第二條,絕不做一切玷污貴道場聲譽之事。第三條,未經(jīng)許可,絕不泄露機密或向外人顯示。第四條,未經(jīng)許可,絕不擅自傳授柔道。第五條,進修期間,自當堅守各項規(guī)則,并在取得許可證書之后,從事傳授時,絕不違反各項規(guī)約。
魯迅在此五條誓約下面簽上自己的名字,是33名留學生中的第二個,第一個簽名者是魯迅的浙江老鄉(xiāng)海寧人張邦華,此外魯迅的終生好友許壽裳也報名和魯迅一起學習柔道,至今日本方面還保存有魯迅等人報名的“花名冊”。
雖然魯迅學習柔道的具體情況今天很難弄清楚,但魯迅學習柔道一事多少促成了他的思想發(fā)展,在報名學習柔道不久,魯迅做了一件讓人吃驚的事情,剪掉辮子。這事發(fā)生在1903年的3月20日左右,魯迅為此還特意拍照以示紀念。
當時清政府要日本政府將剪掉辮子的中國學生驅逐出境,而魯迅在班中第一個剪掉辮子,確實勇氣可嘉。這自然表現(xiàn)了魯迅的反抗思想,或許也多少和練習柔道有關,因為蓄辮練習柔道總不是很方便。后來魯迅把自己這張照片寄給好友許壽裳,又附上詩歌一首,就是那首著名的《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p>
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魯迅與許壽裳的友誼日益加深,他們一面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文化,一面開始探討如何啟蒙救國的大問題。其中經(jīng)常討論的就是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從上述三個問題可以看出,青年魯迅所思考問題之深刻和眼光之開闊,已遠遠超過當時一般中國留學生,對于中國文化未來和中華民族命運的思考,對于很多留學生和國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評判,都說明魯迅的留學絕非為個人,而是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尋找救贖之道。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