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百多年以前,人們對胃消化食物的功能和方法僅僅是猜測而已。胃被當時的人認為是有牙齒的碾磨及發(fā)酵桶、大蒸鍋等等。
1822 年,一個叫圣·馬丁的人,其胃部遭受了嚴重的槍傷。一位名叫鮑蒙特的醫(yī)生在救治過程中,限于當時的條件,只能將圣·馬丁的胃壁與腹部皮膚縫合,并在圣·馬丁的上腹留有一個小小的“窗口”,一方面觀察病情,另一方面研究胃的活動消化情況。由于有了這次臨床經(jīng)驗,鮑蒙特觀察到:緩緩流出的胃液,含有大量的鹽酸,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 如果把肉塊放入胃里,大約兩個小時就被消化掉了。
我們知道,鹽酸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液體,而胃酸的濃度只有標準鹽酸的5%。盡管如此,其腐蝕能力也是相當驚人的。或許有人會問,胃既然能夠消化生肉,為什么我們自己的胃不會被消化掉呢?原來,我們的胃經(jīng)常大量分泌出一種黏液,這種黏液可以起到保護胃壁不受胃酸腐蝕的作用。
假如由于某種原因使黏液分泌過少,或使胃液分泌過多,那么胃本身也就會受到胃酸的攻擊,進而開始“消化”胃本身。胃潰瘍就是這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