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nèi)コ藳霭?!”乘涼指的是在炎熱的夏季到?jīng)隹焱L的地方休息。從前在農(nóng)村,夏天天氣炎熱,男孩子可以自由地到河溝里洗澡,也屬于乘涼。水里涼快,可以自由地在水里、河岸玩耍??梢匀我獾仨樦友赝锘?,似乎滑梯的前身;從河岸高處往水里跳,比誰濺起的水花小,也許是跳水比賽的前身吧!男孩子調(diào)皮,他們經(jīng)常打水仗,用泥巴抹在自己身上,抹在伙伴身上,甚至有時候抹得滿身是泥巴,只露出兩只忽閃忽閃的眼睛,比誰在水上漂浮的時間長。
農(nóng)村貧窮,孩子們只有一身衣服,他們趁洗澡時,把衣服脫在河水里洗洗,掛在河邊的樹枝上晾曬,直到晾干才回家。有的孩子在河里玩一下午,眼睛發(fā)脹,渾身浮腫,才在母親的呼聲和父親的責罵中,不情不愿地回家。
1985年,我上小學(xué)四年級,暑假時我們村來了一個唱書人,每天晚飯后在大場上擺起架勢,全村人都聚集在此聽書。農(nóng)村識字的人很少,一聽說有唱書人來,認為他有知識,心中無比尊敬。農(nóng)村一年忙到頭,夏天的晚上沒事,大場上周圍無遮擋,蚊蟲少又涼快,大家都聚在一起乘涼。我們這里主要是工鼓鑼,一個唱書人敲著大鼓打著鑼,很有節(jié)奏,邊說邊唱,唱書人沉浸其中,聽書人各樣姿態(tài)。男人們聚在一起,談國家大事;婦女們湊到一起,張家長李家短在一起嘮嗑;小孩子集中在場邊游戲。那場景,和樂融融。
我們村莊上的小伙伴,年紀相仿,晚飯后,有人走到門口招呼一聲,他們便成群結(jié)隊走向大場:有的頂著一張破舊的涼席,有的拿著一塊舊被面,有的抱著一個小板凳,有的扛著一條長凳子,大呼小叫,嘰嘰喳喳。他們喜歡離唱書人遠一些,一是聽不懂,二是自由,主要是來湊熱鬧的。
他們基本不知道唱書說的是什么,每天晚上散場時,迷迷糊糊地跟著回家,倒頭就睡。長輩們會說:“我們都涼透了,趕快睡覺!”
如果不去聽書,我們會在家門口乘涼。從家里抬出涼床,有時候哥哥會點一根蒲棒,把蚊蟲熏走,可能這就是蚊香的前身。父親講故事,母親唱兒歌,孩子做游戲,一家人其樂融融。
1986年,我讀初一,音樂老師教我們認識五線譜,學(xué)習吹口琴。暑假的一個晚上,我拿出口琴,吹著自己唯一能吹完整的《小星星》。父親夸獎道:“閨女吹得真好聽,口琴沒有白買啊?!?/p>
父親年輕的時候在村里的宣傳隊工作,會吹笛子、拉二胡,一直希望我們繼承他的音樂天賦。那年暑假,父親經(jīng)常鼓勵我吹口琴,自己也學(xué)會一些簡單的兒歌,父親偶爾拉二胡。
1992年,我參加工作,家里有黑白電視,堂屋裝上了吊扇,母親還攢錢買了一臺可以移動的落地扇,我床上的蚊帳內(nèi)掛著一臺小風扇。晚飯后,一家人在電風扇下一邊乘涼,一邊看電視。晚上出來乘涼的人也少了。
1998年,我們學(xué)校剛建起一棟教學(xué)樓,東西走向,中間是一條寬闊的走廊。我們住在學(xué)校的年輕教師比較多,家里都有一兩個孩子。那年暑假閨女三歲,每天上午我都會帶著她,攜著涼席,手拿紙扇,到樓下過道乘涼。在那里乘涼的人很多,男的湊在一起打牌,女的聚在一起閑聊,小孩子聚在一起游戲,甭提多快樂了。
2006年,我們進城了??h政府門口有一個大廣場,周圍沒有高層建筑,中間有噴泉。那里經(jīng)常聚集很多人,有跳廣場舞的大媽大叔,有打羽毛球的姑娘小伙,還有推著嬰兒車散步的小兩口兒。
如今的廣場更加熱鬧—無論春夏,還是秋冬;無論白天,還是夜晚,總是聚集著許多人。
春天有家長帶著孩子放風箏的,秋天在廣場看云卷云舒,冬天看雪花飛舞,最熱鬧的是夏天。晚飯后,人們?nèi)宄扇海袔е⒆拥哪贻p人,愛看電視的大爺,跳廣場舞的大媽,直播的主播,有學(xué)習輪滑的孩子……廣場的東邊有舞臺,各種演出層出不窮,圍觀的人掌聲不斷。每年夏天的流行音樂節(jié),真是萬人空巷。夏天是火熱的,廣場是沸騰的,人們是舒暢的。乘涼好去處,必定是廣場。
生活越來越好,難忘乘涼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