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月的長河中,有些物件雖已漸行漸遠,卻如同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泥甕子,這個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蘇北里下河地區(qū)常見的物件,是一件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溫馨記憶的“老古董”。
泥甕子,一個簡單而質樸的名字,卻蘊含著農村人的智慧與汗水。它肚大口小,表面粗糙,不似現(xiàn)代精致的瓷器那般光鮮亮麗,卻以其獨特的形態(tài)和實用性,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成為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儲糧器具。
那時,為了應對春荒,農民不得不將秋天的收成小心翼翼地儲存起來,而為了解決儲存之需,農民發(fā)明了用來儲糧儲物的泥甕子。
泥甕子有大有小,形狀有方有圓,或高或矮,常見的泥甕子高1.2~1.5米,底部小,沿壁凸,到口部又收縮收小,大的能儲存一二百斤糧食,小的也可以儲存幾十斤糧食。做泥甕子的材料簡單,自己制作,不用花錢,結實耐用。他們就地取材,將泥土和稻草經過精心挑選與巧妙編織,一個個結實耐用的泥甕子便應運而生,它們承載著農村人對未來的期許與希望。
制作泥甕子的方法比較簡單,但從準備泥漿到打草筋,從做甕底到筑甕壁,每一步都需要耐心與細致。
首先是和泥漿。父親利用生產隊罱泥留些厚的河泥,用桶挑到寬敞的場地,拾除雜物備用。
接下來就是打草筋。打草筋就是把挑選的稻草放在水中浸泡以增強韌度,幾小時后取出淋去水,將浸泡后的稻草放在和好的泥漿中攪拌,使稻草和泥漿充分黏合成條狀的泥草葽子,我也曾幫父親打下手弄過泥草葽子。
最后是做泥甕子。先做甕底,將打好泥的草葽子交錯地鋪在平整的地面上,形成一個“米”字形,用腳踩實,接著再用泥草筋從“米”字中心開始一圈挨一圈地向外編排,圈與圈之間的草筋要用泥漿粘緊,再用泥把上面抹平,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在做“米”字形甕底的時候,兩端的草筋都要超出甕底尺把長,等到做甕壁時,就可以把這尺把長的草筋往外壁上傾斜纏繞粘泥,使甕底和甕壁粘成一個整體,這樣才結實耐用。做甕壁時,同樣用泥打好的草葽子挨著甕底邊緣向上圍圈,一開始每圍一圈都要稍微向外擴張一些;到齊腰高時,再漸漸往內收縮;到齊胸高時,收縮的程度要更大,這樣做出來的甕身便呈“鼓肚”形,能增加儲物量和美觀。為了使甕口更加結實,甕口需增厚一些,最后還要做個甕蓋。
制作泥甕子,最講究的是甕壁,每次只能向上加高三四圈,等干了后再向上加高,特別到了收口的時候,每次只能加一兩圈。
泥甕子做好后需要在陽光下晾曬,等泥甕子四壁干得差不多了,再掀起側翻,將甕底曬干。
泥甕子初步成型后,還要給泥甕子“美容”??捎孟∧酀{涂抹泥甕子的內外壁,這一涂抹著實讓泥甕子漂亮了很多,有的縫痕也可以抺平,泥甕子又白又光滑。
泥甕子經過再次曬干后就可以使用了。將家中曬干的糧食放入其中,蓋上蓋,就是再貪吃的老鼠也只能干著急。當泥甕子成品展現(xiàn)在眼前時,那份成就感與喜悅,是任何語言都難以言表的。泥甕子儲糧,吸收潮氣,能夠保持糧食干燥,省去了翻曬的勞作,是農村人最鐘情的容器。
在那個物資并不充裕的年代,泥甕子里藏著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家人的歡笑和孩子的夢想。每當春節(jié)來臨,父親會在泥甕子上貼上“福”字,寓意著生活的富足與希望。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泥甕子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精致的瓷器、密封的倉庫……這些新事物以其美觀與便捷,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即使如此,泥甕子所承載的那份記憶與情感卻是無法替代的,它讓我們在回味過去的同時,更加珍惜今天所擁有的幸福生活;它讓我們在感受時代變遷的同時,更加銘記那些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過的父輩。
泥甕子雖已遠去,但那份精神與記憶將永遠熠熠生輝。它如同一座座豐碑,矗立在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它猶如一首首老歌,在我們耳邊輕輕回響……讓我們在忙碌與喧囂的現(xiàn)代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前行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