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壩上草原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每年到了三月,隨著冰雪的消融,春天似乎已經(jīng)在來的路上了,但寒潮總是反反復復。直到谷雨時節(jié),隨著春種的開始,春才正式拉開帷幕。
記得小時候,看著母親開始整理上一年儲備在糧倉里的種子,我問:“是又要種田了嗎?”
母親說:“有句老話,谷雨不凍,摁住就種(方言,要毫不猶豫地抓住播種時機)?!?/p>
我好奇地問:“什么是谷雨呀?”
一旁的父親說:“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谷雨時節(jié),氣溫上升快,雨水會增多,是播種的最好時節(jié)?!?/p>
我又問:“是要在谷雨前后,埯瓜點豆嗎?”
母親說:“在壩上,到谷雨開始可以種小麥了,埯瓜點豆要等到小滿前后呢!”
于是,我悄悄地翻開日歷,在“谷雨”這一頁折個角,作好了標記。
二十四節(jié)氣,本是中國古代農(nóng)耕文化對于節(jié)令的產(chǎn)物,古代勞動人民從中總結出很多用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漸漸地,節(jié)氣也融入了很多生活習俗,成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婦,母親似乎對節(jié)氣有著極其敏銳的感覺,甚至比蟲鳥草木更善于捕捉時令的訊息。她經(jīng)常和我們講一些早已爛熟于心的與節(jié)氣相關的諺語,這些有著地域特色的諺語大都與農(nóng)事和農(nóng)時有關,也有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在母親看來,珍惜每一個節(jié)氣,把握每一個時令,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不僅關系到春種秋收,還關系到一家老小的衣物增減、飲食起居。
四月,谷雨如期而至,春種也就開始了。在我的記憶里,谷雨這一天云很淡,風很輕,風里掀起陣陣新翻泥土的氣息。我們全家一起去田里種小麥,母親裹著藍色方巾,披著一件蔥綠的大棉襖走在田間小路上。一家人勞作一天回來后,母親就開始在廚房里忙碌起來,待到傍晚時分,她從鍋里端出一籠熱氣騰騰的白面饃饃,再喊我到小菜園里拔上幾根返青的大蔥,做一盤小蔥炒雞蛋,一家人沉浸在無比的快樂之中。母親把谷雨過成了有儀式感的節(jié)日。在她看來,能抓住谷雨時節(jié)地不凍的時機,種下了小麥,就意味著如果不發(fā)生意外,秋天一定會有個好的收成,忙了一天的家人就可以踏踏實實地吃一次香噴噴的白面饃饃了?!肮扔赀^后再無寒”“春雨貴如油”……谷雨過后,雨水也漸漸多了起來??粗@一場場春雨,母親念叨著農(nóng)諺的嘴角,多了一絲掩飾不住的笑意。
種完大田,父母就開始整理院落里的小菜園了,為小滿的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種花種菜做準備。父親會從柴房里抱出去年收起來的籬笆,將院子里的小菜園重新圈好。一有時間,他就翻地、平地、做畦、疊壟。在這些方面,母親才是行家里手,她講究畦平壟直、精耕細作,把小院的邊邊角角都打理得整潔利落。
從春種到秋收,母親就是這個院落的設計師—父親平地,母親整畦;父親刨坑,母親栽種;父親施肥,母親澆水……經(jīng)母親的一手布局,每到夏天,小院一片蔥綠,生機勃勃,每一位來家里的客人,都會對小院贊不絕口。
母親跟隨著二十四節(jié)氣,張弛有道,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也讓簡樸的生活富有詩意,充滿溫情。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父母都老了,但他們還是閑不住,他們對勞動的熱愛是刻在骨子里的。特別是母親,只要閑下來,似乎渾身上下都難受。近兩年來,因母親身體有恙,行動不便,谷雨過后,父親便成為小園子勞作的主力,但母親并沒有放棄指揮權和決策權:如果她說東墻邊種南瓜或大豆預留的地方小了,就會讓父親把剛栽好的菜椒、蔥苗移走;如果她看到西墻邊的西紅柿苗稀了,會讓父親再點上幾顆蕓豆。我心里暗暗佩服母親的這份認真。
今年是母親離世后的第一個谷雨。我回到老屋,看到老式紅木柜里放著母親用碎花布縫制的大大小小的袋子,袋子分類裝著去年秋收后她帶病挑揀出來的黃豆、蕓豆等各種種子……那一刻,我淚濕眼眶。
母親,谷雨時節(jié),如若你在,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