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陸豐錢鼓舞是廣東省潮汕地區(qū)的特色民間舞蹈,是陸豐當地群眾文娛生活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之新文化、外來文化的影響,陸豐錢鼓舞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遭受嚴重的沖擊。面對如此情形,我們必須對如何在舞蹈課程中傳承、保護與開發(fā)陸豐錢鼓舞進行深入思考并展開有效的行動,使得陸豐錢鼓舞得以傳承與發(fā)展,為保護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關鍵詞】陸豐錢鼓舞;優(yōu)秀傳統文化;文化保護;文化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12—110—03
引言
錢鼓舞作為嶺南舞蹈中極具特色的非遺舞蹈之一,近年來,多數以舞臺作品表現形式出現,缺乏符合現代職業(yè)教育教學體系的科學架構。為了更好將傳統舞蹈融入學校課程和社會教育中,豐富和拓寬嶺南舞蹈的研究視野,錢鼓舞再次進行整理。傳統的陸豐錢鼓舞以舞蹈為主,輔以伴唱或伴奏,并融合了完整的戲曲結構,形成表演風格獨特、表現形式豐富、極具藝術張力歌舞表演藝術形式,在數百年的傳承發(fā)展中積淀了陸豐人民渾厚的故土情結。
一、陸豐錢鼓舞的概念與特點
(一)陸豐錢鼓舞的概念
陸豐錢鼓舞又稱為“踏錢鼓”“拋錢鼓”,是明末清初期間福建漳州居民遷移到陸豐地區(qū)所帶來,并經過后續(xù)的傳承與發(fā)展而形成。陸豐錢鼓舞的表演場合多為節(jié)慶與豐收場景。陸豐錢鼓舞在不同區(qū)域有兩種表演風格:一種以東海鎮(zhèn)新埔村為代表,錢鼓舞的表演風格委婉含蓄,優(yōu)美流暢,有柔和之風韻;另一種以碣石東鋪村為代表,錢鼓舞的表演風格狂野奔放,柔中帶剛,有渾厚粗獷氣質。
(二)陸豐錢鼓舞的特點
新中國成立之前,陸豐地區(qū)每一個流行錢鼓舞的村鎮(zhèn)都建有錢鼓舞班社,每個班社有錢鼓舞“生”“旦”角色、伴唱、樂隊等約20人,供奉神農帝君。表演時一般為男、女孩童各一人,其中女童角色為男童反串,成為“旦”,男童角色稱為“生”每一對生旦都是獨立表演,表演中連舞帶唱。也有兩生兩旦、八生八旦的大型表演。
1.陸豐錢鼓舞的動作特點
陸豐錢鼓舞的傳統動作主要有兩套:一套是錢鼓舞本身的基本動作形態(tài),如拋、接、抖、搖、打等;另一套是戲曲動作,有四蕊(四段)共計一百單八步,主要包括轉鼓、拋錢鼓、魁星踢斗、蘇秦背劍、相會過身、金雞獨立穿針、畫眉、黑虎、碎泡、鳳花擺尾等。從整體而言,生、旦的舞姿與梨園戲劇的形態(tài)相似,但相較于梨園戲劇的舞姿更為舒展與大方。
2.陸豐錢鼓舞的樂曲特點
陸豐錢鼓舞的樂曲演奏方式及風格等與福建南音相似,具有節(jié)奏鮮明、旋律優(yōu)美的特點。 傳統陸豐錢鼓舞樂曲的演奏樂器是大弦子兩支、橫笛六支;打擊樂器有大鼓、小鈸、大鈸、彩鑼、云鑼、撞鐘、括仔、雙音等,在演奏時,以五劈擊打指揮。如果要演奏其他小戲的曲調時,可加入二胡、嗩吶等樂器。錢鼓舞的橫笛是特制的,笛聲尖銳激昂,可傳數里之外。
3.陸豐錢鼓舞唱腔特點
陸豐錢鼓舞的唱腔具較為特殊,既不是白字戲、西秦戲,亦不是汕尾地區(qū)傳統的正音戲,而是具有鮮明福建特色的地方小戲。例如,陸豐錢鼓舞小戲曲的夾白,直到今天仍然用的是閩南語。
4.陸豐錢鼓舞的舞蹈特點
陸豐錢鼓舞的舞蹈特點主要是步伐與上身的協同配合。步伐有云步、踏步、虛點步等,舞蹈中一般是步伐已停而上半身動作仍在持續(xù)。其中雙手勻速繞腕頗具特色,即身體其他部位緩慢動作或停止動作時,雙手繞腕仍在進行,舞者的步伐與上身在時序上的動作差,使上身與下身的動作出現明顯的切分,形成一種“靜止造型中的靈動”。
二、陸豐錢鼓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現狀
20世紀50年代,時任陸豐文化館館長的馬康先生,在陸豐錢鼓舞老藝人李火奕老先生身上看到陸豐錢鼓舞的絕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保護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遂組織人員挖掘、傳承、整理與匯總陸豐錢鼓舞,使得瀕臨消弭的陸豐錢鼓舞重見天日。不久之后,汕尾地區(qū)亦展開了力度更大力度的對陸豐錢鼓舞挖掘搶救工作,整理后的陸豐錢鼓舞曾前往北京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并被收錄于《中國舞蹈集成·廣東卷》中。近年來,在國家“非遺”保護與開發(fā)政策的有力推進下,陸豐錢鼓舞的傳承人重新開班收徒,在傳承已有錢鼓舞的基礎上創(chuàng)編新舞,使陸豐錢鼓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護與開發(fā)。
但隨著社會大發(fā)展,陸豐錢鼓舞傳統的師徒制傳承方式已然走向衰落,進而步入教學傳承的模式。在廣東舞蹈戲劇職業(yè)學院“陸豐錢鼓舞”精品課中,首先,通過民間傳統表演中采集出來的傳統姿態(tài)以及傳統套路,例如,傳統姿態(tài)中的插花,穿針繡花等單一姿態(tài)拓展為傳統舞姿動態(tài)訓練短句。傳統套路中的畫眉抖鼓,勒馬過身等套路拓展為傳統舞姿橫擰訓練短句。其次,吸取傳統表演形式中具有訓練價值和代表性的精華,比如,“擠壓”“抖”“晃”“繞”“撩”等單一動律通過教學過程發(fā)展了.纏繞、壓擰等律動訓練方式。再次,錢鼓作為最具特色的表現手段,有很強的訓練價值,提升“轉、拋、接”等傳統技術難度,增強原地拋鼓轉身膝蓋夾鼓,跑動拋鼓接前軟翻等復合技巧,較大錢鼓舞的視覺觀賞性,從而構建合理的教學路徑、層級、結構,達到階梯式、一體化的教學改革模式。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歸納整理,保留原初文化內涵,細化錢鼓舞的訓練性,更加科學系統的推進錢鼓舞的發(fā)展。
“陸豐錢鼓舞”精品課堂在深入挖掘科學訓練性的同時,也向著創(chuàng)作型的舞蹈發(fā)展。我們重塑錢鼓舞的表現形式與內容,不斷收集整理陸豐錢鼓舞相關的素材,并在此基礎上還原、加工陸豐錢鼓舞,使陸豐錢鼓舞既有原生舞蹈傳承,亦有新舞蹈的發(fā)展,使錢鼓舞呈現出新的風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第十三屆“桃李杯”青少年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中,廣東舞蹈戲劇職業(yè)學院的“陸豐錢鼓舞”獲得了優(yōu)秀精品課堂,得到全國專家的一致好評。新時代陸豐錢鼓舞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但力度仍然有限。
三、陸豐錢鼓舞在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歷史的變遷影響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變遷,社會、經濟與當地人生活的變化,在新興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傳統的陸豐錢鼓舞在很大程度上淡出了大眾的視野。在電影、電視還未普及之前,當地人文化生活匱乏,錢鼓舞仍有較大的市場。但在改革開放后,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很少有人對學習錢鼓舞感興趣,且老一輩的錢鼓舞藝人也年事漸高,使得陸豐錢鼓舞的傳承與發(fā)展缺失了基礎性的力量。
(二)對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認識程度不足
即使當前在“非遺”傳承與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的環(huán)境下,陸豐當地人對于錢鼓舞傳承發(fā)展的認知嚴重不足。有研究者在陸豐民間訪談發(fā)現,當地60歲以上的居民只有少數人聽說過錢鼓舞,而絕大多少青年人與兒童更是對錢鼓舞一無所知。由此可見,新時代陸豐錢鼓舞缺乏了社會大眾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又何談傳承與保護?同時,雖然高校文化藝術組織、社會團體等在錢鼓舞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方面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但并沒有形成對錢鼓舞傳承與保護的全面化、系統化的重視與行動,只是在有限的方面挖掘與利用錢鼓舞的一些素材,如此導致陸豐錢鼓舞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的力度不足,進程緩慢。
(三)缺乏高素質的文藝工作者
文化藝術工作者是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綜合性力量。陸豐錢鼓舞的傳承人隊伍呈現出中老年化嚴重的現象,迫切地需要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在傳承的基礎上保護、開發(fā),促進錢鼓舞的存續(xù)與發(fā)展。但除了當地一些民間老藝人、少數高校藝術專業(yè)的師生在錢鼓舞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中發(fā)揮著中堅作用之外,但錢鼓舞傳承、保護與開發(fā)的合力仍然嚴重不足。為了培養(yǎng)更多的錢鼓舞文藝工作者,陸豐地區(qū)開設了錢鼓舞訓練班,但由于相當一部分學習者對錢鼓舞的興趣不足、短時間內難以掌握錢鼓舞的精髓、薪資待遇較差等原因,使得錢鼓舞文藝工作者隊伍長期處于斷層狀態(tài),這也是導致陸豐錢鼓舞少有人知、少有人懂、少有人演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文藝管理體制尚不完善
當前陸豐文化館已經對錢鼓舞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采取了諸多措施,但目前的效果仍然不甚理想。
四、促進陸豐錢鼓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建議性措施
(一)發(fā)掘陸豐錢鼓舞文化的文化價值
在非遺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中,通過文化價值的發(fā)掘有利于喚醒民眾自覺熱愛、傳承與保護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因此,對于陸豐錢鼓舞這種小戲而言,其開發(fā)的保護與開發(fā)的局限性主要在于認識、了解錢鼓舞的人較少,不為大眾所熟知。因此,陸豐地區(qū)應當充分發(fā)掘錢鼓舞的文化價值,并以宣傳手段讓大眾更為直觀、深刻地了解陸豐錢鼓舞文化。
首先,陸豐地區(qū)可在文化宮、博物館等地將錢鼓舞的史料、舊報紙、劇目資料、演員照片、演奏樂器、舞臺照等進行陳列展出。還可拍攝一系列通俗易懂的關于陸豐錢鼓舞的視頻短片,通過數字展覽的方式讓更多網民輕松便捷地了解陸豐錢鼓舞,形成“線上+線下”全方位的錢鼓舞文化宣傳體系,使大眾從多元化渠道了解陸豐錢鼓舞的起源、發(fā)展、困境及藝術特點、審美價值等,從而激發(fā)大眾對錢鼓舞興趣,提高大眾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使錢鼓舞獲得更多人的認可,為藝術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奠定基礎。
其次,還可利用陸豐錢鼓舞的鮮明元素與現代文化藝術及價值觀結合起來,使陸豐錢鼓舞發(fā)揮出其蘊含的現代文化功能。例如,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可以陸豐錢鼓舞的表演形式創(chuàng)編出新的劇目并在當地演出,在弘揚正能量的同時讓錢鼓舞更多地與大眾接觸;在表達現代青年男女愛情觀時,可參考陸豐錢鼓舞的愛情劇目,創(chuàng)編出新的愛情舞臺劇,由此讓錢鼓戲在新時代中發(fā)揮其豐富且底蘊深厚的文化價值。
(二)發(fā)掘陸豐錢鼓舞文化的教育價值
近年來“非遺進校園”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陸豐教育部門、演藝組織等應當積極作為,將錢鼓舞逐步融入教育體系,讓錢鼓舞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后繼有人。
一是在陸豐地區(qū)各中小學建立錢鼓舞興趣社團,開設錢鼓舞課程,選擇一些對錢鼓舞感興趣且具有一定天賦的學生進入社團定期學習,由本地專業(yè)的錢鼓舞藝人授課,并在節(jié)日期間適當舉辦各學校錢鼓舞表演比賽,由此激發(fā)學生們參與錢鼓舞學習與訓練的積極性。二是可以適當將錢鼓舞引入陸豐當地中小學音樂課程,編寫錢鼓舞教材,將一些簡單的錢鼓舞理論知識、基礎曲目與唱段等納入其中,由專業(yè)的錢鼓舞老師授課,提高錢鼓舞的受眾基數,讓每個中小學生都能接觸與了解錢鼓舞。三是在地方高校中開設陸豐錢鼓課程,具體有三種途徑:一是在溯源性設立陸豐錢鼓舞相關的專業(yè),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邀請傳承人授課;第二種是以非遺普及為目標,將陸豐錢鼓舞引入到各地方高校的選修課中,擴展錢鼓舞在大學生中的知名度;第三種是將陸豐錢鼓舞融入高校社團中,由專業(yè)錢鼓舞藝人教學,并開展錢鼓舞的交流、創(chuàng)新與表演。
(三)發(fā)掘陸豐錢鼓舞文化的產業(yè)價值
利用市場機制來保護、開發(fā)非遺是一種新的有效手段,也是挖掘非遺資源,推進非遺普及與傳承的絕佳方案。因此,陸豐錢鼓舞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應當緊跟市場經濟潮流,實現產業(yè)化表達。
其一,創(chuàng)編新的陸豐錢鼓舞劇目,并將其與汕尾地區(qū)、陸豐地區(qū)的旅游文化產業(yè)結合起來,讓游客在旅游的同時能夠從錢鼓舞中更為直觀、深刻地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提高旅游與文化體驗,同時還能增加錢鼓舞表演團體的經濟收入。例如,在陸豐旅游處設立舞臺,每周演出三場,使得旅游與錢鼓舞文化相得益彰,增加旅游區(qū)的文化高度,讓更多游人了解錢鼓舞。其二,開發(fā)陸豐錢鼓舞相關的文創(chuàng)產品??梢跃庉嬕恍╆P于陸豐錢鼓舞的書籍、圖冊、樂器形狀的鑰匙鏈、帶有錢鼓舞形象元素的包以及其他文創(chuàng)產品供前來旅游的人們以及線上消費者購買。同時,當地的老字號品牌可在產品包裝及實體設計上運用一些強鼓舞的元素,如生、旦的形象、演出服裝的帽飾元素等,以傳承、保護為目標,以產業(yè)為著力點,使得陸豐錢鼓舞得以延續(xù)。
五、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陸豐錢鼓舞的有效傳承、保護、開發(fā)與發(fā)展,我們就要在堅守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順應時代潮流,采取現代手段,從文化、教育、產業(yè)、政治等方面挖掘陸豐錢鼓舞的豐富價值,結合資金、人才、政策與制度、技術、宣傳以及其他資源的投入,讓更多人了解錢鼓舞、認同錢鼓舞,積極加入錢鼓舞傳承保護與開發(fā)的行列之中,讓陸豐錢鼓舞在新時代煥發(fā)前所未有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鄭守治.海陸豐“福建戲”尋蹤——以錢鼓舞、竹馬戲為中心[J].戲曲藝術,2019(1).
[2]王曉兵.錢鼓舞的舞蹈形態(tài)變遷與當代傳承[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3)
[3]徐曉穎.陸豐“錢鼓舞”演變分析——以《聽鼓仔》為例[J].職業(yè),2015(2).
[4]王曉兵.廣東陸豐錢鼓舞源流探析[J].南方論刊,2011(7).
[5]王曉兵.消逝的故土情緣——記廣東陸豐民間錢鼓舞[J].大眾文藝,2011(12).
作者簡介:劉晗(1979—),女,漢族,四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研究與編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