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了習作單元,為踐行學習任務群理念提供了全新的指引。要想在教學中實現讀寫貫通,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教師就要全面把握習作單元定位,厘定讀寫貫通的教學目標;精準設置層級任務,研制讀寫貫通的實施路徑。同時,通過讀寫貫通的評價策略,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讀寫教學;習作單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25-0068-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統(tǒng)編語文教材為了強化讀寫聯(lián)通,不僅在每個單元都設置了與閱讀文本相連通的單元習作,更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了習作單元。習作單元的課文,彼此之間相互聯(lián)系,構建了習作的序列與體系,搭建了習作教學的整體框架,有邏輯地呈現了相應的寫作知識和表達策略。教師要通過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習任務的規(guī)劃,將單元讀寫知識融入言語實踐活動之中,助力學生表達能力的形成?,F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物描寫一組》中的《兩莖燈草》一文為例,探究如何在教學中實現讀寫貫通。
一、全面把握單元定位,厘定讀寫貫通的教學目標
(一)從教材單元入手,明確單元內部價值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字里行間眾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倍Z文要素包含閱讀和表達兩個維度: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整個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蘊藏著豐富的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并在課后習題中引導學生圍繞人物形象和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如此表達”的效果;“交流平臺”借助本單元課文中的典型語段,為學生介紹了寫人的基本方法,如選用典型事例,運用語言、神態(tài)、心理、動作描寫以及描寫周圍人的反應來凸顯人物特點;隨后的“初試身手”,為學生搭建了遷移表達方法的平臺;兩篇習作例文作為精讀課文的后續(xù)和補充,為學生感知不同寫作方法的不同表達效果,提供了豐富的言語實踐經驗;最后的單元習作“形形色色的人”,則要求學生選擇生活中一位有特點的人物,運用從課文中習得的人物描寫方法來描寫人物的特點。
整個編排體例展現了方法習得、梳理復盤、實踐嘗試、方法強化以及綜合運用的思路,緊扣課文范例,彰顯了讀寫一體化的讀寫規(guī)律。
(二)從教材整體入手,明確教材體系定位
這一習作單元的定位是“描寫人物”,這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前后出現過六次,其訓練要點如下:
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主題“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重在寫出身邊人的特點;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我的‘自畫像’”的關注重點是,能夠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漫畫’老師”的主題價值在于,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特點;本單元的習作“形形色色的人”,則是要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整個教材體系的設計,從單方面描寫和多方面描寫,到選用具體典型的事例,再到綜合運用描寫人物的方法,體現了教材編排的貫通性、層級性。
這個單元中《兩莖燈草》一文的教學,需要基于學生的原始經驗,找到后續(xù)的習作定位,緊扣學生的實際學情,從單元整體視角把握這篇課文的教學定位,展開富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讀描寫主人公嚴監(jiān)生的細節(jié)性語言,感受這些描述對于展現其吝嗇特點所起到的表達效果;選擇典型事例,學習在具體情境下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等細節(jié)描寫展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整個目標定位,既契合了統(tǒng)編語文教材縱向的坐標定位,又體現了習作單元內部的橫向聯(lián)系,還充分挖掘了這篇課文的意蘊和寫作技巧,為學生的讀寫貫通奠定了基礎。
二、精準設置層級任務,研制讀寫貫通的實施路徑
依循語文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理念,結合統(tǒng)編語文教材“雙線組元”的特點,根據單元人文主題中“眾生相”“你我他”等關鍵詞以及語文要素“描寫人物”的定位,教師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用語言描繪眾生”,并由此設置具有聚焦性和層級性的學習任務。
【任務一】理解內容,感知形象,品味語言
讀寫貫通要以語言為媒介與載體,語言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關聯(lián)原始經驗,明確任務定向?!秲汕o燈草》作為刻畫人物特點的經典范文,教師需要從學生已經學習過的課文入手,如《黃繼光》《“諾曼底號”遇難記》,包括本課的前面兩篇文章《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引導學生以聯(lián)系、對比、統(tǒng)整的方式,共同探尋描寫人物特點的語言表達規(guī)律,在利用原始經驗解構文本之后,相機為學生布置全新的學習任務。這樣教學,既與單元人文主題的內涵一脈相承,又指向文本素材的積累,旨在引導學生探尋內在的語言運用規(guī)律。
其次,緊扣思維支點,品味表達特色。《兩莖燈草》作為一篇典型的古典名著選文,帶有文言文與白話文雜糅的特色。教師要利用這種文白相雜的語言特色,引導學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并以這樣的語言為支架,幫助學生掃清文本閱讀的障礙。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相關的背景資料,借助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了解嚴監(jiān)生的家境,并以此為語言訓練的契機,為后續(xù)學生深入了解嚴監(jiān)生的形象做好鋪墊。
最后,架設不同任務層級,促進深度閱讀。經典文本需要配合不同的形式進行深入閱讀。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情況,設置以下任務層級:其一,依照慣例,組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暢、通順;其二,基于整體初讀,引導學生關注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并說說對這一人物的初步印象;其三,進一步細讀文本,品味描寫主人公動作、神態(tài)的語句,結合課文中描寫的其他親戚的猜測,洞察此刻嚴監(jiān)生內心的真實想法。
【任務二】聯(lián)系對比,深度思辨,習得方法
語文新課標將“思維能力”列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從本單元“字里行間眾生相”這一主題定位來看,理應將這一課的學習定位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因此需要學生對文本范例展開思辨性閱讀,從作者“寫了什么”到“怎么寫的”,再到“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一思辨過程能夠促發(fā)學生開展對比、聯(lián)系、質疑和洞察等思維活動,從而真正領悟其中的表達技巧,在發(fā)展思維意識的同時助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思辨點一:僅僅憑借“兩莖燈草、不肯咽氣”,就將嚴監(jiān)生判定為吝嗇的人,是否合理?將這篇課文中的主人公定位為“吝嗇”“小氣”,是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如果教師順應這一潮流,順勢提煉,學生即便理解了這一學習點,也只能停留在最原始的層面上——任何沒有經過思辨而直接接受的認知。教師不妨引入當下社會所積極倡導的“勤儉節(jié)約”的理念,同時拓展原著中的相關資料:嚴監(jiān)生家境殷實,不僅存錢十萬,米爛陳倉,還有當鋪十多間、良田百畝。以此形成內容信息的對比,引導學生對人物定位為“吝嗇”還是“勤儉”進行思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點撥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借助資料和不同觀點,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認知狀態(tài),對于最終的結果則無須進行評判和定位。
思辨點二:這一事例的典型性體現在哪里?是否有其他更好的事例?選擇典型事例來展現人物的特點,是這一習作單元重點訓練的表達方法。很多學生缺乏選擇典型事例的意識,想到哪件事就寫哪件事,從來不做辨析和思考。為此,教師要緊扣這篇課文,引領學生對事例的典型性進行思辨。比如,課文中嚴監(jiān)生的性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在平時生活中肯定也有所體現。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如舍不得吃喝、愛占便宜……將眾多活生生的事例,與課文中描寫的“臨死前仍舊不忘燃燒的兩莖燈草”相比,學生就可以發(fā)現:嚴監(jiān)生彌留之際,仍為省燈油而自我折磨,其吝嗇可謂達到頂峰,其典型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思辨點三:作者究竟運用了哪些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這些方法究竟好在哪里?真正高明的作者不會在文中輕易運用淺顯直白的描寫手法。比如,表現嚴監(jiān)生的吝嗇,整篇文章都沒有出現“吝嗇”這兩個字,而是借助一系列的描寫,將這一特點悄然無聲但又鮮明直觀地留存于讀者的內在意識之中。教學時,教師不宜采用“正向突圍”的方式,而需要引領學生從作者描寫的細節(jié)以及其他親友的猜測來洞察人物的內心想法,從而感受作者表達的效果,最終提煉出表達方法。學生在品讀、想象中,從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積極而深入的思考,將人物的形象鐫刻在自己的內在意識之中。這樣的語言訓練,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了人物形象,把握了作者的表達思路,有效地推動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
這三個思辨點的設置,包含了多維的對比、深度的思辨,同時引入原著資源,跳出了就課文而教課文的局限性,拓展了學生內在的認知意識,讓課堂教學在開放、豐富中不斷前行。
【任務三】搭建支架,遷移運用,創(chuàng)意表達
習作單元的核心主旨就是:舉全單元之力,指導學生寫好一篇習作。因此,基于讀寫貫通的學習任務群理念,教師需要在學生習得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搭建遷移運用的平臺,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發(fā)展。
首先,教師將俄國著名文學家契訶夫在《醋栗》一文中所刻畫的吝嗇鬼形象作為拓展內容,前后出示三個事例,組織學生辨析哪一個人物刻畫得更形象:第一個、第二個事例由教師自主編創(chuàng),第三個事例來自《醋栗》原文:一位馬販子被火車軋斷了一條腿,醫(yī)生抬出來搶救時,他始終要醫(yī)生找回那條腿,因為那只靴子里還藏著三塊錢。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事例辨析,說說哪一個案例最能體現人物的吝嗇特點。
其次,教師搭建思維支架,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嘗試對所出示的事例進行細節(jié)方面的揣摩。比如,“當他發(fā)現自己的腿被軋斷之后是什么表現?”“他是怎樣哀求醫(yī)生找回自己的腿的?”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課文中描寫其他人物的方法,如借助醫(yī)生的反應進一步襯托人物的吝嗇。
最后,在學生完成創(chuàng)意練筆之后,教師出示原文,讓學生將契訶夫所寫的內容,與自己的練筆進行對比,辨析差異,并在吸收作者表達智慧的基礎上,嘗試修改完善。
此外,利用學習任務群開展讀寫指導與實踐,不能始終將關注點聚焦在理解性和表達性思維上,還需要結合具體定位,實施精準性評價,將“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融入對學生習作成果的評價中,培養(yǎng)學生梳理、反思和復盤的意識,從而使學生在不斷調整思維的過程中豐富認知、激活體驗,實現語文素養(yǎng)在不同維度的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 [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
[2] 滕玉玲.學習任務群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3(30):61-63.
[3] 殷凱靜.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下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J].試題與研究,2023(34):72-74.
[4] 王興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讀寫融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51):33-36.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