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和閱兵儀式。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飛行中隊在北平(現北京)南苑機場正式成立??罩惺荛嗭w行即由飛行中隊來承擔。
參加開國大典的飛行計劃表于9月22日出臺?!堕啽涠Y方案》中的空中受閱飛行程序為:午后4時,在步兵分列前進時,飛機出現于閱兵臺前上空,由東向西飛行,配合地面分列式。
這短短的一條指令,圍繞著它展開的,堪稱是開國大典的一段傳奇故事。
飛行中隊在參加受閱飛行的同時,還要做好保衛(wèi)北平的工作。從航空局領導到普通飛行員,誰也沒有參加閱兵飛行的經驗。要進行這樣大規(guī)模的空中受閱,困難和挑戰(zhàn)可想而知。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和訓練,參加受閱編隊的飛機和飛行員都確定下來了。受閱編隊的飛機有5種類型17架。這幾乎是飛行中隊全部的家底了。
方案提交到大會籌委會,周恩來提出了新的意見:“我們的飛機還顯得少了。”
的確,飛機太少,在天上飛行,一下子就全看不見了,飛機又不可能像坦克那樣來些慢動作。
那么,再從什么地方搞幾架戰(zhàn)斗機呢?
周恩來說,你們看,我們這些領隊的戰(zhàn)斗機飛行速度快,是否可以在通過天安門后,立刻轉回去接在教練機的后面再飛一遍,再一次通過天安門。
時任軍委航空局局長常乾坤一路小跑回到航空局,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讓大家討論,大家聽了都很興奮,都覺得這可是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空中受閱總領隊邢海帆又提出一個問題:“機種復雜,飛機又破又舊,我這個總領隊心里實在沒底,為了能夠保持好空中編隊,我們能不能在天安門上空試飛一下?”
這回輪到常乾坤不吱聲了。他必須再向上級請示。此時,北平和平解放不久,局勢還不穩(wěn)定,連解放軍炮兵在城外訓練時,也都要在《人民日報》上登安民告示,讓飛機橫穿市區(qū),更不是小事。周恩來連夜請示毛澤東。毛澤東的回答就兩個字:可以。
還有兩天就要受閱飛行了。南宛機場設置了等級戰(zhàn)備,所有參閱飛機再一次檢查后全部被封閉。
這個晚上,飛行員閻磊、趙大海和鄧仲卿、王玉珂等4人接到通知,讓他們接受一項秘密任務。通知是分頭秘密下達的。內容是:為了防止受閱時敵機的襲擾,他們要帶彈參加受閱,肩負受閱飛行和防空作戰(zhàn)的雙重任務。
所謂帶彈受閱飛行,是指受閱飛行時有的飛機機槍子彈(或炮彈)能夠上膛,一旦有敵情即可投入戰(zhàn)斗。其實,一般情況下戰(zhàn)斗機都是帶彈飛行的,只是像受閱飛行這樣的非戰(zhàn)斗行動,為安全起見,飛機機槍和子彈通常是分離的。
中央軍委航空局和華北軍區(qū)航空處制定了一整套飛機攔截作戰(zhàn)方案,劃定了警戒線、起飛線、攔截線,敵人從哪條航線進犯、我機在什么地方起飛、在哪條航線攔截都有明確的部署。人民解放軍僅有一個飛行中隊,地面只有兩架飛機值班。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不得不安排部分受閱飛機帶彈,以便飛機在遇到敵情時能夠立即投入戰(zhàn)斗。
期盼已久的日子終于到了。1949年10月1日凌晨5時,飛行隊全體人員在南苑機場集合,兩架擔負一等戰(zhàn)斗值班任務的飛機停放在起飛線上,隨時準備升空作戰(zhàn),其他飛機也在機場值班待命。
16時,廣場上的閱兵開始。17架飛機也按預定計劃起飛。小速度的教練機和運輸機分隊先起飛,P-51戰(zhàn)斗機和蚊式轟炸機殿后,升空后按規(guī)定的航線高度、速度在通縣(現北京通州區(qū))雙橋上空盤旋集結待命。
16時35分,17架飛機分成6個梯隊,各分隊保持規(guī)定的高度、速度和時間間隔,以嚴整的隊形,依次進入航線。
看見人民空軍的飛機飛過來了,廣場上30多萬群眾禁不住歡呼雀躍,歡呼聲和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匯成了一片沸騰的海洋。
P-51戰(zhàn)斗機編隊首先以整齊的“品”字形通過天安門上空,接著轟炸機編隊以“一”字形通過天安門上空,隨后是呈“品”字形的運輸機編隊,最后是教練機編隊。
當教練機編隊飛臨天安門時,飛行員方槐等發(fā)揮小速度飛機高度低的特性,按預先操練好的動作,全隊一起推、拉機頭各3次,代表還未正式成立的人民空軍向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致敬,向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致敬!
受閱的9架P-51戰(zhàn)斗機通過天安門上空后,在空中指揮員的號令下,飛行員隨即加大速度,在復興門上空作右后轉彎,沿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飛行,再轉向建國門,當到達東單上空時,正好與第6分隊的教練機銜接,再次通過天安門上空。由于銜接得天衣無縫,地面觀看的群眾都以為受閱的飛機是26架。
開國大典結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飯店舉行盛大的國宴。朱德總司令笑容滿面,面向受閱飛行員代表們說:“今天是歷史性的一天,從今天起,我是陸海空三軍真正的總司令了?!?/p>
(摘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