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隱喻是語言主要的修辭方法之一。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和哲學家約翰遜提出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一種概念工具,是人們認知世界的方法。概念隱喻理論標志著隱喻研究從修辭階段向認知階段的正式過渡。萊考夫在早期研究中把概念隱喻分為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方位隱喻是基礎,本體隱喻有助于增加語言生成,結構隱喻則在形式、內涵上有助于構建語言。隱喻研究對當代語言學、心理學、哲學、文學等領域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 鍵 詞] 概念隱喻;方位隱喻;本體隱喻;結構隱喻
一、前言
隱喻(暗喻)是語言表達的基本方式,是主要的修辭方法之一。隱喻及由此發(fā)展起來的概念隱喻成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內容。概念隱喻在人們的生活、學習、研究等各個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其理論發(fā)展及實際應用值得分析和研究。傳統(tǒng)隱喻研究聚焦于其語言層面的表達方式,而萊考夫的理論把關注點轉移到人類思維層面。其源于語言的修辭學研究,但又不局限于修辭角度的研究,其從修辭角度到認知領域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階段。
二、傳統(tǒng)隱喻理論研究的發(fā)展
隱喻(metaphor)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意為“從一點轉移或者運送到另外一點”(Mikies,2007:180)。引申為用一種事物來類比另一種事物,以便更好地表達意思和描述事物。作為一種比喻方式,不用“像”(like)、“如同”(as)這樣的比喻詞語來類比兩種不同的事物。本體和喻體之間一般用“是”“成為”等詞語聯(lián)系,有時甚至沒有任何聯(lián)系詞。比如,“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孩子成為這位母親的唯一精神支柱”“她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隱喻使語言表達更豐富、更多姿多彩。
西方對隱喻的研究有兩千多年歷史。比較早的要追溯到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和《修辭學》里探討了隱喻與語言的關系以及隱喻的交際作用。他認為,隱喻是把一種事物的詞語給予另一種事物(亞里士多德,1998:149)。他注重隱喻的修辭功能,關注的是詞語本身在詩歌中的“轉換”“替代”現(xiàn)象,是修飾詞語的方法,服務于修辭學,可以增強修辭效果,沒有把語言放置到話語環(huán)境中考量。他認為,隱喻產生的原因是詞和詞及詞代表的關聯(lián)事物間的比較,所以后人也稱之為“比較論”。亞氏隱喻理論的優(yōu)點是指出了隱喻的意義轉換作用,不足之處是他認為只有在詩歌中隱喻才得以起作用,隱喻不過是語言上的一種修辭方法,而且僅局限在名詞的隱喻作用上。
自此不同的學者和理論學家從不同角度對隱喻進行分析和研究。公元1世紀,古羅馬修辭學家Quitilian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替代論”。持替代論的理論學家認為,隱喻是一個詞替代或轉變成另一個詞的修辭現(xiàn)象(束定芳,2000:3)。
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Richards) 在《修辭哲學》(1936)里提出新的隱喻理論——互動論 (theory of interaction),注重隱喻意義與語境的相互關系,認為脫離語境隱喻的意義就無從談起。互動論使隱喻研究向認知方向推進了一步。因為比較論、 替代論派更關注于詞,認為隱喻過程是詞的意義的轉換或替代,不注重隱喻與語境的關系,不注重思想的交流。 互動論意識到語境的重要性,關注隱喻與語境的相互關系,開始突破之前隱喻研究的局限,將思維納入隱喻研究中,使得隱喻研究更進一步。
1962年,英國哲學家布萊克(Black)提出“相互作用論”的觀點。他認為,兩種事物的共同特征相互作用之產物的觀點為互動觀。他認為,隱喻就是人們對兩種事物的看法、想法以詞語的方式被激活,是兩種想法的互動結果,不同想法的交流與相互作用形成了意義(Black, 1962:38-40)。 互動觀是把一事物投射到另一事物上,形成對另一事68VAyjCdMeFTpQc935lQQQ==物的新的觀察視角。布萊克的相互作用論更是把隱喻研究引向了認知研究。
1977年,法國著名哲學家、符號學家利科(Ricoeur)在他的《隱喻的規(guī)則》中把對隱喻的研究擴展到話語語言學范圍。自此,很多學者和理論學家對隱喻研究做出了豐富多樣的研究。從“替代論”“比較論”的修辭時期到“互動論”,對隱喻的研究歷經兩千多年,觀點眾多、百花齊放。傳統(tǒng)隱喻研究到近代雖然開始向認知階段過渡,但基本圍繞它修辭功能、語言現(xiàn)象來進行。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標志著隱喻研究正式進入認知研究階段。隱喻從修辭方法、語言現(xiàn)象上升到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
三、概念隱喻理論(CMT)及分類
萊考夫(G. Lakoff)是美國語言學家,約翰遜(M. Johnson)是美國哲學家,他們在1980年合作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The Metaphor We Live By)標志著隱喻研究進入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的認知研究階段,是隱喻研究領域的里程碑。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類通過自身體驗和環(huán)境交互所形成的認知能力的一部分。萊考夫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l metaphor theory),認為隱喻是一種概念工具,是人們感受、體驗、理解、創(chuàng)造、認知現(xiàn)實世界的手段。它的核心是思維,“隱喻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上,而且存在于思維和行動中”,“人們思維和行動形成的普遍概念系統(tǒng)其本質是隱喻的”(Lakoff,George,Johnson,1980:3)。他們的理論把隱喻研究正式帶入認知領域,不再僅僅屬于語言現(xiàn)象,同時還是對人的思維、概念等多維度、多層面的分析。針對隱喻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他們認為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Lakoff,George,Johnson,1980:5),這種理解也就是思維建立在經驗上,人類的經驗是人類思維隱喻的基石。離開經驗,隱喻思維、隱喻表達無從談起(Lakoff,George,Johnson,1980:19-21)。隱喻在認知中產生,又推動認知的發(fā)展。人們通過隱喻理解、體驗、掌握世界,尤其是抽象事物和概念。他們的隱喻研究對當代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萊考夫在他的早期研究中探討了概念隱喻的分類,他根據(jù)人對外部世界的體驗與聯(lián)系把概念隱喻分為方位隱喻、本體隱喻、結構隱喻三種。
(一)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是三種隱喻中的基礎隱喻,也叫空間隱喻,是根據(jù)人類對外界物理空間的感知、認知體驗產生的概念系統(tǒng)。比如,上與下、前與后、左與右、里與外、深與淺、中間與邊緣等。這些對外部世界最基本的感知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礎概念(Lakoff,George,Johnson,1980:100)。方位感、空間感是人類對外部世界最基本、最常見的感知和體驗??臻g包括地點、方位、運動等方面。從基礎的概念體系可以引申到多層次、多角度等更多的概念體系。以最常見的上與下方位隱喻為例。上與下概念是各種文化群體生活中最常見的體驗之一。往容器里倒水,水多了,水位就上升,如果水變少了,水位就下降;下雨天,河岸線隨著河水增多而上升,隨著水量減少而下降。通過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現(xiàn)象,人們意識里有了多為上、少為下的概念體系。類似的,情緒好為上,壞為下(情緒高漲、情緒低落);身體健康為上,重病纏身為下(飛揚、病倒);引申到道德層面,好為上,壞為下(高尚、墮落);社會地位方面,顯赫為上,低微為下(權高位重、晉升、提拔;卑躬屈膝、降職、下崗); 經濟繁榮為上,凋敝為下(騰飛、飆升、節(jié)節(jié)攀高;降價、倒閉)等等。
不同文化認同對方位隱喻的識別、界定和定義未必完全相同,但共同點是概念的形成都是來自文化群體自身對外界環(huán)境的親身體驗和感受。對空間、方位體驗、感受形成的基本空間關系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概念。對自然、現(xiàn)實親身體驗中的共同性、相似性使得空間化隱喻在表達過程中形成了共通的內涵。隱喻從物理空間進入概念空間,因此,方位隱喻成為最典型、最易理解的概念隱喻類型。
(二)本體隱喻
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也被稱為實體隱喻??臻g和方位給予人們體驗外部世界很好的認知基礎,人們根據(jù)基礎的空間概念可以表達他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但僅僅有空間概念是不夠的,無形的、更抽象、深奧的概念需要借助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體、物體概念來替代或者轉換,從而能對這些概念指定、量化、分類及統(tǒng)計,以助理解。這種概念的替代或者轉換作為概念隱喻的一種形式被界定為本體隱喻(Lakoff,George,Johnson,1980:93)。換句話說,可以通過真實存在的物體、實體來表達諸如情感、行為、思想、活動、狀態(tài)等復雜的、抽象的概念。比如,由“思維是機器”引申來的“我腦子銹掉了”“我死機了”等說法表達了思維像機器一樣無法正常運作了。抽象的概念“思維”就被“機器”物化或者具化了,使人們更容易表達和理解。
萊考夫認為,擬人和容器是本體隱喻中的常見形式。比如,“我們要和通貨膨脹做長期戰(zhàn)斗”中把無形的“通貨膨脹”比喻成具體的對手或者敵人來刻畫它的嚴重。容器隱喻更是處處存在。小到鍋碗瓢盆,大到房屋、森林等,都是現(xiàn)實中普遍存在的、看得到摸得到的實體容器。抽象的視野、狀態(tài)等概念可以借助有形的容器來比喻。通過本體隱喻,將無形的、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具體的實體或者物質上,有助于人們生動、形象地表達思想。方位隱喻是感知世界的基礎,而本體隱喻使用則更為靈活。
(三)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structual metaphor)是指用一種概念來構建另一種概念,或者說用一個高度結構化的具體概念來隱喻構建另一種概念, 用談論一種概念的詞語來表達另一種概念(Lakoff,George,Johnson,1980:89)。兩個不同的概念域的構成有某種對應關系,因此兩種概念能形成映射。趙艷芳認為,“結構隱喻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于是產生了一詞多用的現(xiàn)象”(趙艷芳,2001:106)。結構隱喻通過闡釋一種比較清晰的、結構復雜的概念來凸顯其某些特征,幫助更好地理解另外的概念。結構隱喻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爭論是戰(zhàn)爭”。用戰(zhàn)爭的某些清晰的、顯著的特征來形容爭論的激烈、反復過程和程度。戰(zhàn)爭的基本結構未變,但人類用語言進行的爭論你來我往,和戰(zhàn)爭一樣緊張,達到一定激烈程度,語言爭辯甚至會返祖回身體沖突。這兩種概念某些方面的相似程度衍生出“唇槍舌劍、舌戰(zhàn)群儒、攻擊觀點、不攻自破、劍拔弩張”等說法。以現(xiàn)實世界中的戰(zhàn)爭概念來構建語言上的爭論、辯論策略或者過程,結構隱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一個典型的常用結構隱喻來闡釋、表達的概念是“時間”。時間是個抽象概念,只能用轉換或者替代的方式用其他概念來更好地理解它。“時間是金錢”是種本體隱喻,在此基礎上它也是結構隱喻。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時間和金錢對人們一樣具有珍貴、重要的特點,人們意識到時間和財富也息息相關,因此產生了時薪、月工資、年化利率等時間與金錢相關聯(lián)的概念。也有類似“我花了三天做完”“浪費時間等于浪費金錢”“一寸光陰一寸金”等說法,用修飾金錢的概念“花費、節(jié)約、贏得”等詞語來修飾時間,人們將時間當作一種可供花費、消費、進行計劃、預算或節(jié)約的東西。時間有時也被當作是有限的資源、物質來表述,比如,“我用了畢生精力來工作”“我有時間”“能擠出幾個小時”等等。時間能用不同的概念來構建,使得在不同語境能夠精準闡釋,結構隱喻起到重要作用。結構隱喻用替代概念中顯著的特點進行某一概念的結構表達,而不是全部特點。所以,在時間是金錢、人生是旅途、知識是財富、愛情是良藥等說法里,是取金錢、旅途、財富、良藥等概念的部分特征,而不是完全的代替。一個概念結構一旦形成,可以通過它衍生出不同的概念表達,因此結構隱喻更為常用和靈活。
方位隱喻賦予空間方位概念,本體隱喻是為了指稱、界定、量化抽象概念使得隱喻有效使用。它們屬于以簡單的物理概念為基礎的隱喻。相對而言,結構隱喻層次較高,所表達的含義相對更復雜。但三者之間有時也有互相交織、重合的時候。方位隱喻“高興是上”、實體隱喻“時間是金錢”等也可以用結構隱喻的辦法進行闡釋。對某種表達方法進行分析時,可以用到一種或者多種概念隱喻類型。
四、小結
萊考夫認為,概念具有隱喻性,概念隱喻無處不在,是人類認知自然、世界的重要工具。概念隱喻是通過概念與概念的映射反映到語言中的現(xiàn)象,而且依托語境而存在,是人類思維、交際的重要手段。萊考夫在早期的研究中將概念隱喻分成方位隱喻、本體隱喻和結構隱喻三類。方位隱喻是認知基礎,本體隱喻有助于增加語言生成,結構隱喻則在形式、內涵上有助于構建語言。概念隱喻理論不僅在語言學、修辭學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哲學、文學、文體學、心理學、政治等各種領域的研究中影響深遠,且有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在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不同領域人們開始把隱喻作為認知現(xiàn)象來研究。哲學家尼采認為人們的思維都是隱喻性的;心理學家沃納認為隱喻是對外部世界洞察、了解的工具;文化哲學家卡希爾斷言隱喻有助于塑造語言。當然,它也有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比如早期概念隱喻的界定和識別具有主觀性,分類內容具有重合性,類別等級具有模糊性等缺陷。萊考夫和其他學者在持續(xù)研究概念隱喻理論,并且隨著研究的深入,它會越來越成熟地服務人類研究。
參考文獻:
[1]Mikies, D. A New Handbook of Literary Terms [M].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180.
[2]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Black,M. 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M].New York: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62.
[5]Lakoff, George,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田東?。?001—), 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通訊作者: 唐穎(1966—), 漢族, 吉林長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