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根基,是我們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根本所在。佾舞作為中華禮樂文化的瑰寶,于2021年5月24日入選我國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tǒng)舞蹈類)名錄。本文對福清“佾舞進校園”的傳承路徑進行梳理,總結其文化傳承價值、素質教育價值、理論研究價值,以期更好地保護傳承佾舞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佾舞;非遺傳統(tǒng)舞蹈;傳承路徑;時代價值
一、福清市國家級非遺項目佾舞概述
佾舞,亦稱佾禮。佾,專指禮的行列;舞,是呈現佾禮之意。佾舞形成于上古時代,源于“六代樂舞”,始于周公制禮作樂,大成于后世祭孔樂舞,可見于《周禮》。佾舞是中國古代詩、禮、樂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作為中國古代五大古禮之首的吉禮,是一種官方集體傳承的專屬行為,主要用于祭祀山川社稷、釋奠君王先師、迎接月令節(jié)氣、國家公祭、迎接國賓等。歷史上,佾舞作為官方集體傳承的行為,在全國被普遍使用,并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福清佾舞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依據福清市現存古籍清乾隆木刻版《福清縣志》卷五的詳實記載,明代福清官方傳承的六佾舞表演人數為36人,備補4人。1892年,臺灣第二任巡撫邵友濂擔任主祭官,見禮樂多缺,以首府為廟,不應如此簡略。為使禮樂更加周嚴,1893年,邵友濂派遣福建閩縣人王元稚擔任臺北府學教授,王元稚受命赴臺灣傳禮,并敦聘福建禮師、樂師各一名赴臺北孔廟教習佾舞,佾舞因此次官方傳承而由福建傳入臺灣。1895年,臺灣被日本侵占后,強制推行日式佾舞。1968年,為挽救佾舞瀕臨失真、失傳之勢(因日本侵占臺灣而導致),臺灣廢除清制佾舞并改行明代漢式佾舞,成立了以孔子第77代嫡長孫孔德成為奉祀官的“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經三年損益后定制推行,音樂仍保留北宋福清籍音樂家劉詵制作的《大晟樂章》,采用明代漢式佾舞《頖宮禮樂疏》舞譜。
2012年,臺灣佾舞傳承人莊汶湞受邀越海峽三度赴閩進行佾舞的傳授。明代漢式佾舞從臺北反哺福清,并通過持續(xù)性傳承和實踐得以重振,成為大陸地區(qū)唯一依據《頖宮禮樂疏》恢復和傳承的明代漢式佾舞。2012年至今,福清市立達孔學會以恢復、保護與傳承佾舞為主要使命,在省、市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嚴格遵循明代《頖宮禮樂疏》佾舞舞譜的禮儀規(guī)制和佾舞圖譜的動作要求,進行佾舞的理論研究與術科技能的活態(tài)傳承。
二、“佾舞進校園”的傳承學校分布
立達孔學會成立以來,始終以保護與傳承佾舞為己任,并通過團校合作扎根校園。2014年至今,“佾舞進校園”的團校合作活動,以福清市內的中小學為傳承中心,遍及福建省內外多所高等院校及高職院校。筆者對“佾舞進校園”的學校分布進行統(tǒng)計分析(如圖1所示),共培養(yǎng)佾舞傳承人3000余人,形成受眾人群數十萬人的文化空間。
三、“佾舞進校園”的路徑
團校合作推動“佾舞進校園”活動,使佾舞在中小學、高職院校和高等院校中的傳承取得豐碩的成果。“佾舞進校園”的路徑主要有開設佾舞教師工作坊、開設佾舞選修通識課、開設佾舞金課課程、建設校園佾舞文化墻、組建佾舞社團、開展佾舞特色課外活動等,以此賦予佾舞教育傳承新的可能性。這是佾舞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對于非遺傳統(tǒng)舞蹈在中小學、高職院校、高等院校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開設佾舞教師工作坊
2013年,立達孔學會在福清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佾舞的保護傳承工作,通過開設佾舞教師工作坊的形式組建了福清市佾舞團。其最初成立的構想是用于對外文化交流展演與福清市中小學佾舞教師的師資培訓。福清市佾舞團由20名專職隊員和50名兼職教師組成,其中專職隊員為社會公開招聘的大學本科生,兼職教師為福清市中小學的音樂、語文、體育等學科教師。福清市佾舞團經過佾舞術科技能與學科理論的專項培訓,已發(fā)展為集傳承教學與對外展演為一體的專業(yè)佾舞團體。
(二)開設佾舞選修通識課程
2017年,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開展“佾舞進校園”活動,并與立達孔學會簽訂《共建佾舞傳承基地合作協議》。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的佾舞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佾舞的術科技能與學科知識,在課程設置上首次將佾舞課程納入選修課,并列入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李宗霖老師介紹:“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開創(chuàng)了中國首個佾舞傳承班,首次將佾舞納入高校課程教育體系,佾舞課程作為選修通識課程占據2個學分?!鄙钲诼殬I(yè)技術學院開啟了佾舞保護與傳承的新篇章。
(三)開設佾舞金課課程
2022年,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開展“佾舞金課暨佾舞進校園”活動,并與立達孔學會簽訂《共建佾舞傳承基地合作協議》。2022年6月,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佾舞傳承中心被列入福州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示范基地名錄。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佾舞金課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佾舞的學科理論宣講與術科技能實操。在課程設置上,佾舞課程作為正式課程占據2學分,共計16周32學時。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在全國首次將“佾舞金課”納入音樂學院正式課程,并積極組織“佾舞禮樂光輝耀華——佾舞的歷史傳承與社會價值”講座、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佾舞傳承示范基地·佾舞進校園系列活動,形成輻射周邊中小學校的佾舞禮樂文化傳播力。
(四)開設佾舞禮樂課程
2021年,福清市華僑中學開展“佾舞禮樂,非遺進校園”活動。福清市華僑中學的佾舞禮樂傳承以古琴、八音雅樂、詩詞吟唱為主,佾舞為輔。李宗霖老師介紹:“佾舞禮樂傳承涉及傳統(tǒng)舞蹈、八音雅樂和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禮儀等跨類別的保護項目,音樂、舞蹈、禮儀、古制在佾舞中都有涉及?!备G迨腥A僑中學的佾舞禮樂課程采用學生自主經營佾舞禮樂社團的方式,教學上由學生自主學習并搜集古琴、塤、簫的相關資料,再由福清市立達孔學會的古琴、塤、簫指導教師進入課堂進行教學。
(五)建設校園佾舞文化墻
2017年,福清市北林小學開設佾舞課程,并將佾舞納入校本課程。福清市北林小學佾舞課程一般安排在早操或放學后,每周開展兩次佾舞教學活動,不占用正常上課時間。福清市北林小學采用佾舞文化墻的方式,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將佾舞的歷史淵源、傳承現狀等傳遞給學生。2021年,福清市北林小學被授予“佾舞傳承示范點”榮譽稱號。
(六)組建佾舞社團
2015年,福清市龍華職業(yè)中專學校開展“佾舞進校園”活動,同年,被授予“佾舞傳承示范點”榮譽稱號。福清市龍華職業(yè)中專學校的佾舞教學內容主要是佾舞的術科技能傳承,以佾舞的歷史淵源、傳承脈絡等學科理論知識為輔。福清市龍華職業(yè)中專學校還積極開展佾舞社團活動,并組建福清市龍華職業(yè)中專學校佾舞隊。2017年7月,學校開設暑期佾舞隊集訓,吸引了眾多學生參與佾舞訓練。
(七)開展佾舞特色課外實踐活動
閩江學院、福清市北林小學、福清市龍華職業(yè)中專學校、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等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佾舞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外的實踐展演、佾舞宣傳片拍攝、《最福清》宣傳片拍攝,以及福建省市級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海峽民俗文化節(jié)、深圳博物館歡樂鬧元宵等活動。這些佾舞課外實踐活動形式多變,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將佾舞術科知識與技能融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佾舞的學習興趣。
四、“佾舞進校園”的時代價值
(一)“以舞載道”的文化傳承價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佾舞折射出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傳統(tǒng)倫理,是新時期建設和諧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如今,佾舞的學科理論與術科技能已融入中小學、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體系中,對非遺傳統(tǒng)舞蹈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開學、畢業(yè)典禮上,使用佾舞禮樂以感恩父母,踐行孝悌忠信、尊師重道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
中國古代使用佾舞迎接月令節(jié)氣,二分二至祭祀日月天地,四立節(jié)氣祭祀先帝神靈。華夏先祖依據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月令節(jié)氣的天象特征與物候變化,順應規(guī)律,以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佾舞進校園”不僅能夠夯實人文交流基礎,也能增進文化交流。“佾舞進校園”將非遺舞蹈文化融入課堂之中,能夠更好地延續(xù)舞蹈歷史文脈,通過舞蹈的方式展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述非遺,凝聚民族力量,進而增強學生對非遺的認同感、自豪感、責任感。
(二)“以舞育人”的素質教育價值
西周時期,佾舞是教育貴族子弟的核心內容,通過學習佾舞禮樂文化達到培養(yǎng)國家人才的目的。作為西周時期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佾舞具有顯著的教育價值。
佾舞是詩、禮、樂三位一體的藝術,其教學內容分為樂語、樂舞、樂德;其教學階段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即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佾舞舞姿的肢體訓練、佾舞隊形的方陣變化、佾舞舞位的調度變換,對于學生模仿力、創(chuàng)造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符合新時代教育方針對于五育并舉、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
佾舞由初獻禮、亞獻禮和終獻禮三個部分共96個舞姿動作組成,且分東、西兩班進行獻禮。佾舞動作繁多,變化較快,前后皆不相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必須全神貫注完成每一個佾舞動作,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靈敏度、協調能力都有一定作用。佾舞動作中“揖”“拜”“讓”等動作,可以訓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以“謙讓”“恭敬”“揖讓”的心態(tài)對待家人、老師、同學,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想道德。佾舞表演時,佾生需左手執(zhí)籥右手秉翟。使用籥翟時的一招一式,都以圓弧為動作基準,舞姿動作轉換時需要力度平穩(wěn),不宜快速、急促,這可以教育學生保持專注,心無旁騖地目視前方,用心感受動作,呈現佾舞“誠于內,形于外”的基本規(guī)范與行為要求,對于學生精氣神與專注力的訓練具有很大的幫助。
2022年4月21日,舞蹈課程被正式納入義務教育新課標?!百柽M校園”是新時代中小學、高職和高等院校踐行“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重要載體,是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三)“以舞促研”的理論研究價值
佾舞發(fā)軔于周公制禮作樂,是迄今人類歷史上流傳最悠久、內涵最豐富、典籍保留最完整的雅樂舞。關于佾舞文字舞譜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宋史·樂志》,明代之前佾舞舞譜主要為文字譜,明代開始出現舞容圖譜、圖文結合譜。清代,文廟佾舞舞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到了黃金時期。作為迄今古籍文獻記載較為完整的雅樂舞,佾舞舞譜被記錄在各地方志和官方文廟圖譜中,僅清代官方文廟圖式舞譜就有18套之多。
佾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舞蹈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的象征。佾舞以中國傳統(tǒng)詩禮樂文化為核心,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禮樂制度、儒家思想、傳統(tǒng)哲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禮儀、天文歷法等多方面研究價值。《禮記》《論語》《孝經》《周禮》《史記》《后漢書》以及歷代樂志等古籍文獻對佾舞的功能均有詳實的記載,闡述了佾舞的祭祀功能、教化功能、民俗功能。
“佾舞進校園”依據明代《頖宮禮樂疏》的圖譜與禮儀規(guī)制進行傳承與實踐,能夠促進學習者對于佾舞歷史的研究、佾舞的傳承研究、佾舞舞譜的版本研究、佾舞的樂舞制度研究、佾舞的舞蹈本體研究,進而推動佾舞術科技能與學科理論的全面發(fā)展。
五、結 語
自2014年開展“佾舞進校園”以來,福清市立達孔學會采用團校合作模式扎根校園,推動“佾舞進校園”活動全面實施開展。佾舞已融入中小學、高職院校與高等院校的教育體系中,得到了活態(tài)傳承與實踐。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宗霖.佾舞的歷史淵源及傳承現況[J].藝苑,2017(S1):94-96.
[2] 李宗霖,戴顯群.佾舞禮樂光輝耀華:試論佾舞的歷史傳承與社會價值[J].福建歌聲,2022(1):46.
[3] 趙蓉.中小學“非遺”舞蹈區(qū)域性傳承的美育價值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1(36):86-88.
[4] 王莎莉.閩南“非遺”舞蹈文化的高校傳播價值及其路徑:基于學校美育的視域[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23(5):82-88.
[5] 蘇勤,李宗霖.傳承佾舞文化在福建福清的實踐與探索[J].大觀(論壇),2018(1):82-84.
[6] 李曉菊.古籍文獻對佾舞保護與傳承的意義[J].炎黃地理,2021(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