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年學者、作家、詩人、編劇。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寫作協(xié)會理事,中國文字著作權協(xié)會理事。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教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重慶移通學院特聘教授,別都書院名譽院長,洛陽龍門書院院長。兼任鄭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鄭州市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鄭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文聯(lián)委員等;武漢市書畫學會副會長,洪山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系河南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四個一批”人才,鄭州市拔尖人才,被授予“杜甫文化推廣大使”稱號。出版專著12部,出品電影3部,劇本15部,話劇3部,廣播劇2部。
閱讀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弊詈玫慕逃?,乃是聞到書香,聽到書聲,看到藏書?,槵槙晢拘褜W生思考與求知的欲望,吸引學生學習的沖動與好奇;豐富的藏書為學生構建強大的智力背景,助力教師專業(yè)生命的成長。學生與書籍產生完美的生命際遇,它在學生的靈魂中生根發(fā)芽,勾勒出完整的生命曲線。英國社會學家弗蘭克·富里迪曾說:“在當今時代,無法拿起一本書來閱讀已經成為一種象征健康問題的標記?!蹦敲矗喿x的意義究竟何在?
書籍是生命和思想的延伸。如果沒有書籍,大千世界就得自己拿腳步去丈量,以情感去共鳴。
世界太大,生命短暫,認識世界的捷徑莫過于讓思想去馳騁,通過他人的思想延伸自己的生命和思想。通過閱讀,你可以走遍天下,結識不同的名家。打開書籍,你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閱讀的“變現”是無形的。書的營養(yǎng)不在于“吃”,而在于通達,在于心領神會。閱讀真正改變的是一個人的氣質,具體而言,是改變一個人的心智結構。當代學者易中天說:“書分兩種。一種是謀生的,一種是謀心的。讀謀生的書,那不叫讀書,可以叫學習。真正的讀書其實是養(yǎng)心、謀心,無用之用為大用。明白了讀書無用,就是真讀書了?!遍喿x是通過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心智,驅動他走向另一種人生。
來花果山,共赴書香之約,這是詩意的表達方式。夏天是詩意的,大海是詩意的,書香是詩意的,以閱讀的姿態(tài)行走,必然會成就一個全新的自己。自我認同的形成是后天的,它的關鍵是文化模因和地圖,所以閱讀就是一種建構,讀圣賢書的人,就會正氣浩然、心懷天下;讀所謂的成功學暢銷書的人,就會市儈庸俗;書都不讀、只能讀圖的人,就會一直處于心智低幼狀態(tài)。
為什么兒童只能讀圖,不能讀字呢?因為他們的理解力跟不上。如果一個兒童一直不讀書,他的智力發(fā)育是不完全的,因為他該“長腦子”的時候沒有進行適應性訓練。理解力低下是一生的缺陷,別人能通達的世界,自己看都看不見;別人能理解的現象,自己怎么想也不明白——不學,不思,不讀,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
成為什么樣的人,關鍵在于自我認同這種文化人格的構建,書籍和書籍里的人的氣質正是構建自我的基本素材。閱讀是一種修行,行走在山水時光中的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夢與詩,或光怪陸離,或綺麗美妙,或平淡無聲,或傳為絕唱。讀書時,你也在閱讀未知的自己。最后,你會發(fā)現,閱讀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一個有教養(yǎng)、氣度、關懷、抱負的人。
新媒體時代,我們該如何閱讀
新媒體時代,我們該如何閱讀?我的答案是:讀經典!
經過無數閱讀者披沙揀金、經過時間驗證的經典著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閱讀經典,我們可以汲取智慧,豐富思想,培養(yǎng)健全人格,全面了解歷史,從而更好地把握當下,展望未來。
當下,我們更應關注學生們的閱讀內容,而不是閱讀形式。應試教育使學生過于重視實用學問和功利閱讀,相對忽略對融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中外經典的閱讀。學生課余時間的閱讀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網絡時代烙印。因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經典閱讀在學生成長中的意義。
經典閱讀能培養(yǎng)自學和獨立思考能力。網絡閱讀與傳統(tǒng)閱讀的效果完全不同,前者永遠無法取代后者。閱讀紙質書需要耐心,要從頭讀到尾,不斷深入地思考,養(yǎng)成受益終身的讀書、思考、寫作習慣,從閱讀中得到精神的升華和素養(yǎng)的提高。而網絡閱讀則是“被動地被信息喂飽,需要網絡提供的海量信息”,學生應在飽覽經典紙質書的基礎上輔以網絡閱讀。獨立思考能力的有無和強弱決定一個人上升的空間和高度,這種能力與經典閱讀有著重要的關系,深度閱讀和長久閱讀有助于獨立思考能力的養(yǎng)成。擁有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可以無往而不勝。
經典閱讀可以指導立身處世。讀書是需要讀者思維參與的高級智力活動。圖書是作者完成的帶有主觀屬性的客觀之物,而從讀者的角度來講,這只是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的閱讀需要讀者的參與,即思考、再創(chuàng)作,才算完全意義上的閱讀。閱讀的效果因時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只要用心去讀,整個閱讀的過程都是很美妙的。正如當代作家謝冕所言:“人們從《論語》中學得智慧的思考,從《史記》中學得嚴肅的歷史精神,從《正氣歌》中學得奮斗的執(zhí)著,從馬克思學得入世的激情,從魯迅學得批判精神,從列夫·托爾斯泰學得道德的執(zhí)著。歌德的詩句刻寫著睿智的人生,拜倫的詩句呼喚著奮斗的熱情。一個讀書人,是一個有機會擁有超乎個人生命體驗的幸運人?!?/p>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影響著一個人品德的養(yǎng)成。閱讀經典,與大師對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就能看得更高、走得更遠,就能對歷史、社會、自然、人生有正確的認知。優(yōu)秀的文學經典會讓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經典閱讀有益于構筑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園。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上,經典閱讀會給我們智慧和勇氣,也會給我們自救的方法。通過對經典書籍的閱讀與比較解析,我們可以找到前進的路標和力量,求得精神的突圍和解脫,構筑屬于自己的詩意的棲息之地,最終找到人生真正的意義。
朱自清在《經典常談》里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痹谒械慕浀渲校膶W作品在幫助我們反省人生、認識社會、豐富心靈等方面都有著其他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學生應多讀文學經典,輔之以貼近現實的讀物,養(yǎng)成讀書、思考、寫作的習慣,培養(yǎng)自學能力,鍛煉獨立思考能力,把更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當作閱讀的最高境界與追求。
淺閱讀只是“零食”,永遠代替不了深閱讀
中國社會始終處于急速的變化之中,我們的讀書生活也隨之不斷變幻著場景和主題。閱讀史在某種程度上可看作是一部思想演化史、一部社會變遷史。當下,我們正處于閱讀的“黃金時代”,也處于閱讀的“轉型時代”。
傳統(tǒng)閱讀向數字閱讀的轉移,并不只是媒介的更替,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也隨之改變。手機閱讀營造出的是一種信息極大豐富的錯覺,因為許多信息不僅沒有太大用處,反而會讓我們因信息冗余而陷入焦慮。所謂的淺閱讀,只是一種快速獲取資訊、瀏覽信息的過程,它包含的大多是碎片化、零散化、不連續(xù)的內容,你很容易從一個鏈接點擊進入另一個鏈接,無須入腦入心,不追求理解與吸收,而是“我知道固我在”。為了迎合現代人快節(jié)奏的生活,有的公司還專門請人精讀暢銷書籍后將書中核心觀點用極其精練的語言整理出來,讓人即使沒讀過該書也可以在飯桌上侃侃而談,這類產品居然市場反響頗好??墒菧\閱讀過度追求實用而顯得淺薄,已經脫離了閱讀的本質。事實上,目前淺閱讀正在逐步吞食我們進行專注思考的時間,弱化我們的思考能力。
一個人沒有了思考能力,將會喪失價值判斷的標準,只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一個民族沒有了思考能力,將會失去文化傳承與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不反對淺閱讀,但淺閱讀只是“零食”,永遠代替不了深閱讀經典名著的“正餐”。
深閱讀能帶來不可量化的“增進”
真正的閱讀,應該是讀者與作者間精神的交流與對話,是對書中內容有思考、有咀嚼、有共鳴、有疑問、有反思的一個過程。通過專心閱讀一本書,你會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而閱讀的意義就在于豐富人生、陶冶性情、提升自我。
讀書人大多希望擁有一份澄明心態(tài),比如柏拉圖對“精神之愛”深刻又輕松的追求,比如海德格爾所認為的“澄明就是極樂”,比如陶淵明歸隱后的悠然自在……這無不是思想的成果。讀書是通往思想的最佳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現代人讀書,哪怕只是為了得到實用目的很強的慰藉感,可讀的書多了,讀的是好書,也總會有意外收獲,比如擁有一種讀書人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
相對于淺閱讀,深閱讀能帶來相對準確的知識。有時我們依賴數字閱讀的便捷,以為可以迅速而輕易地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但信息會為了方便傳播而經過簡化、拼貼或變形,更有專門打造的虛假信息惹人耳目,這些“二手知識”時常遮蔽了事物的本來面目。要想獲取真知,一番上下求索的功夫必不可少,豁然開朗的時候,知識才會變成自己的。只有在此基礎上,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才可日漸養(yǎng)成。深閱讀能帶來有機的知識。經過閱讀的探求,事物現出關系條理,在我們心中就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我們需要主動參與知識體系的建構,帶著內心的困惑和追問去閱讀,知識才會生根發(fā)芽,終而繁茂。深閱讀能帶來不可量化的“增進”,其中感受力、想象力、審美力和判斷力,恰恰是不可量化的,或許正如奧地利詩人里爾克詩中的景象:“這當兒,我從書中抬起眼來/一切都已變得偉大/沒有任何景象再令人驚奇?!鄙铋喿x帶來的不可量化的“增進”,是碎片化閱讀和淺表化閱讀無法提供的。
正是通過享受深閱讀這一人類神圣的權利,通過對知識的探究和求索,我們才能不斷獲得增益,面對未知和繁亂時才會少一些惶恐和膽怯,多一些洞察和篤定。
理解中華詩詞和人生的三把鑰匙
在快速變遷的信息時代,很多文化實際是沒有扎下來根的。在研究古圣賢作品時,我認為只有把他們的作品深入理解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夠真正地扎下根。
尤其是以唐詩為主,唐詩擁有的新鮮亮麗的人性精神,恰恰就是像葉嘉瑩先生所說的,它是一個不死的靈魂。
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場景變了——過去以農耕文明為主,現在以工業(yè)文明為主,社會的節(jié)奏、生產的節(jié)奏都很快,好像我們離大地遠了,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就離天空更近了。離開農耕文明給我們扎下的深厚的根后,比如很多人進了城,反而讓他的靈魂一直處于一個漂泊的狀態(tài)。
而中華古詩詞所反映出的那些美麗的意象,甚至濃密的愁思,恰恰可以撫慰我們思鄉(xiāng)的情緒,撫慰我們焦躁的靈魂,因為古詩詞給予你所有的意象都是美好的。當一個人腦海中所擁有的都是美好的意象時,就像太陽的光線照到了我們心底的蒼苔。
那么,如何正確地理解中華詩詞,如何擁有屬于自己的思想,我以自己三十年的時間、三百萬字的作品,以宏觀層面送給大家三把理解中華詩詞和人生的鑰匙。
第一把鑰匙是宇宙意識。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焙沃^“宇宙意識”?簡而言之,就是對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人生際遇的思考和品味。
古往今來有無數詩人都曾抒發(fā)過自己對于宇宙人生的思索。譬如,初唐時期的陳子昂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詩人,他的詩作《登幽州臺歌》就具有典型的宇宙意識:“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當時唐朝開國不久,朝代新老更替,詩中流露出一定的歷史茫然感,“前”“后”不明;同時,為了適應期待已久的全新時代,個人的生命想要得到擴張,似乎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宇宙的大時空中,感受個體生命的孤獨、寂寞;擴張之后的生命又反襯出個體的渺小與無助。
陳子昂的好友張若虛以“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將“宇宙空間意識”體現無遺。該詩共36句,分為9段,每段4句。第一段“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分明就是一個被拉伸擴大很多倍的視野,并且“明月”無處不在!第三段“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該段提出了兩個相當“哲學”的問題:誰是第一個在江邊看見月亮的人?江邊的月亮又是在哪一年第一次照在某個人身上的?緊接其后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更是直接道明,在歷史長河中,個人生命的短暫——“宇宙時間意識”十分明朗。
盛唐時期的“詩仙”李白,其人、其詩都是廣大華人最為熟悉的。他性格率真,有“老莊”的灑脫,詩句大開大合、氣勢磅礴;他喜歡與月亮、天地、自然進行對話,?!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如此氣勢,如此宏大的空間感,也許只有當年站在月球上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遙望地球時才能領略!
是的,真正的詩是介入宇宙的,真正的詩人會在字里行間揭示宇宙存在的某種奧秘。藝術就是生命對于宇宙的發(fā)現。藝術天生屬于大自然,屬于宇宙,甚至是宇宙的賜予。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詩不會緘默。作為一個有意味的形式,詩的最高境界,就是宇宙形式。
人類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在宇宙間需要處理三種關系:人與人,人與物(自然)、人與心(自我)。如果說李白一生思考得最多的是“人物”關系、“人心”關系,那么中年之后的王維在經歷了少年得志、入獄并死里逃生的人生起伏之后,歸居田園(“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靜心修佛(“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從中性客觀的視角,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手法描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純自然”,更多關注的是“人物”關系。比他們小11歲的“詩圣”杜甫,則一直在深慮、擔憂“人人”關系,因此,他的詩句中常常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般的人間疾苦以及“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人性關照,這何嘗不是真真切切的“宇宙意識”?
隨著社會歷史的演進和人類思想的發(fā)展,出現在幾百年后的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識”就表現出“天人合一”的品格了。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ü?jié)選自蘇軾《赤壁賦》)
宋代這種徜徉在清風明月的懷抱中而感到無所不適的快樂,這種打通了人與宇宙界限的意識觀念,同時也打通了詩人化悲憤為快樂的任督二脈,標志著以蘇軾為典型的一部分宋代士人,已經逐步從前代人的困惑、苦惱中擺脫出來,達到了一種更為“高級”的“超曠”的思想境界。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上半闋,詞人在月光的愛撫下,在湖泊的搖籃里,是多么陶醉其中。下半闋,“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這是何等豪邁的氣派,何等開闊的胸襟!詞人要吸盡長江的浩蕩江水,把天上的北斗星當作勺子,邀請?zhí)斓厝f物為陪客細斟狂飲一番,在這一瞬間,時間凝止了,空間也縮小了,天地之間,古今之中,只有這一個“扣舷獨嘯”的詩人在畫面的中心!
就我個人而言,對宇宙意識的強烈認知來自對杜甫《絕句》的頓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在感知、感懷、感慨的同時還注入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人類最偉大的人生理想,更體現了文化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境界,表面上寫的是優(yōu)美的景物,實際上寄托了作者彼時彼刻的志趣情操。全詩以賦的方法寫作,渾然天成而又恰到好處、不著痕跡,以至于外行人以為杜甫這首詩只是在描寫自然風景。上下兩句,兩兩相對,且那些明比、暗喻引人遐思,是運用“賦、比、興”的經典之作,讓人見識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詩的語言。讀這樣的作品幾乎是與讀福爾摩斯探案小說一樣引人入勝。詩詞之妙莫過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們述說:詩是不可翻譯的。
2017年秋末,我應邀在非洲孔子學院講學,一天深夜和朋友們一起在南非好望角觀星,當乳白色的大西洋和翡翠色的印度洋像兩只巨大的翅膀帶著我的靈魂飛翔時,當我看著銀河兩岸的星星就像五彩的葡萄時,我仿佛舉著流星的火把,腦海里忽然響起杜甫這首詩,竟頓時領悟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背后的深意。千秋雪,是時間;萬里船,是空間,時間加空間是什么?宇宙!窗和門是一個人的心扉!里面裝的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人間美好的意象和人生偉大的理想!我忽然感到自己的靈魂與宇宙相通而生命澄澈,繼而潸然淚下!這也是直接促成我職業(yè)轉變的一個誘因!
第二把鑰匙是天下情懷。老莊思想講“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所有的東西都被天空覆蓋,所有的東西都被大地承載。老莊思想與農業(yè)倫理的不同在哪里?在老莊看來,天地無私,最罪惡的生命與最無辜的生命都在天地之間。在老莊思想中,天地之間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更大的結構、更大的因果。
在中國文化中,人皆可成為堯舜,布衣也可以成就圣賢事業(yè)。這是高度的道德自主。要做知識人就要多少有點兒圣賢氣象?!睹献印るx婁》:“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边@就是人溺己溺、人饑己饑,這就是孔子所講的“仁”,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圣賢精神。他們關懷天下,就是關懷自己的天下,天下人的天下。君和民都在天下之下,天下之中。天下是他們的視野,有了這樣的視野,才會有天下情懷。有天下情懷,思緒和想象才能在天地間自由馳騁,才會有流傳千古的詩篇。以天下為己任才會有張揚而豪邁的人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魂P懷天下,就是關懷天下蒼生;視民如傷,才會有杜甫不朽的“三吏三別”,才會有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才會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偉大關照。其實,辭藻排列終要有精神點睛,那就是士人們心懷天下、替天行道、關愛蒼生的精神。
第三把鑰匙是人生格局。格局通常指一個人的心胸、膽識、眼光、心理素質的綜合體現。格是對認知范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范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
不同的人,對事物的認知范圍不一樣,所以說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樣。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格局有多大,創(chuàng)造力就有多大。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氣候。如果一點點挫折就讓你爬不起來,或者你的目光僅僅局限于雞毛蒜皮、風花雪月,那你的格局就太小了。我們可以不聰明,也可以不懂交際,但格局一定要大。人生之大,大在格局。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布局,布局決定定位,定位決定地位。世界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想干的人永遠找方法,不想干的人一直找理由。成功的人聽門道,失敗的人聽熱鬧。成功者看到的是危機后面的機遇,懦弱者看到的只是機遇后面的危機!想要什么樣的人生,都由人的格局決定!所以說,格局大小取決于自己。
我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存留于世的古代詩詞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自古以來,我國許多文人墨客以及帝王將相把作詩賦詞作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們的詩詞作品往往體現著他們的格局。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fā)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v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文學少年們,向你們致以最真誠的期待和祝福!
(責編/李希萌 責校/袁園)
投稿郵箱:25310282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