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父親留言,講到了他初一的女兒??梢钥闯?,父親是個好父親,孩子是個好孩子,他們互相陪伴著努力成長。但是這位父親有句話說得不對,而且是觀念性的不對,對孩子的成長將是障礙。這種觀念很多人也有。他說道:“我對女兒的成績很滿意。女兒是個平庸的孩子,不具備研究高深知識的能力,但不意味著就不能精彩地過自己的人生?!?/p>
這里所說的“平庸”,就是統(tǒng)計學上所謂的普通、大多數(shù),不是特別聰明,也不是特別笨。雖說是同一個意思,但“平庸”聽起來就有輕微的貶義,“普通”就是極其中性的詞。我們平時說話時,對詞語的選擇也是學問,可以不停精進。表達同一個意思,有的父母非扎孩子一刀不可,有的則能春風化雨。
用“普通”置換“平庸”,將上面那位父親的話變成“女兒是個普通的孩子,不具備研究高深知識的能力”,用詞沒問題了,但觀念仍然是錯的。
我向讀者推薦過蒂莫西·高爾斯的《數(shù)學》一書。該書最后一部分內容講到了求學的系統(tǒng)性,講到了為何很少看到杰出的女性數(shù)學家。這讓我想到學生時代父母、老師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女孩子一直到初中都可以領先,可是到高中學數(shù)理化時智力就跟不上了”。作為一個男孩子,聽了這話暗爽,以為自己到了高中時數(shù)理化就可以開掛,然而并沒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并沒有讓人產(chǎn)生額外的能力,但是相信它的女孩放棄了學習,高中的數(shù)理化可能就真的不行了,錯誤的觀念在破壞性上卻有足夠的威力。
讓蒂莫西·高爾斯來解釋這件事,他會說,那是因為數(shù)學是一個嚴密的邏輯自洽體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某個概念、某個定理理解不好,后面的課程就更難理解。它像一臺精密的機器,一個零件不轉,整臺機器便不工作。女孩在高中數(shù)理化學習上遇上障礙,是因為這些課程難度陡然增加,理解不了的概念經(jīng)常出現(xiàn),邏輯缺失頻頻產(chǎn)生,一泄氣,就再也追不上了。這與性別沒有關系,與專注度和韌性有關系。不懼思考之苦,把概念一個個吃透,邏輯捋順,高中數(shù)理化好的女生一點不比男生少。
在數(shù)學專業(yè)上,蒂莫西·高爾斯認為,由于女性被家庭、生育打斷研究的可能性大,而她們一旦中斷專業(yè)研究,重新恢復的難度非常大,近乎不可能。在數(shù)學這個高深的領域,最聰明者并不是最后的領先者,持續(xù)聚焦自己時間與精力的最堅忍者更接近成功。其他學問也是如此。
起點普通,未來也是無限的。聰明是正在進行時,它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比如一顆健康的大腦(這個普通孩子有),然后就是后天的學習過程。
女孩子不行,普通孩子不行,童年受過創(chuàng)傷的不行,人過了×歲智力就不行,人的命運是注定的……太多有限的、靜止的觀念充斥我們的話語與觀念體系,如果不加甄別地接受,我們就會陷入人生的悲觀主義論調,很容易找到借口放棄,不僅學不好數(shù)學,研究不了高深學問,也過不好這一生。這又進一步驗證了種種“不行理論”,然后把它們當成真理灌輸給孩子,一代代禍害下去。
教育需要教育者的持續(xù)自我教育。你是陪伴了孩子,自己也挺感動,可是如果你的陪伴是機械的、被動的,你一年讀不了幾頁書,你玩著手機,腦子發(fā)木,孩子有疑問,你只會不耐煩地抱怨與責罵,那么無論是價值觀還是方法論,你都給不了孩子幫助,甚至還用“你這不行,你那不行”之類的話限制了他,這種低劣的陪伴是沒有價值的。
你想教育好孩子,想得到他人尊重,都需要輸出價值,要讓別人因你而更好。核心方法就是你要好好生活,好好持續(xù)自我教育。這樣,在孩子遇到難題時,在孩子快要熄火時,你才有可能和他共渡難關,呵護他心中的火苗。你不是那個率先嘆氣絕望的人,而是給他更多可能性的人。
(摘自譯林出版社《我和連岳一起成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