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特阿拉伯,人們的第一印象大概會是“富得流油”——一個全國大部分地區(qū)被沙漠覆蓋的國家,因為石油一舉成為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人們在照片或者紀(jì)錄片中看到的沙特阿拉伯的影像,常常是在茫茫沙海中若隱若現(xiàn)的駱駝商隊,而在這片沙海中,卻隱藏著世界上最大的綠洲之一——哈薩綠洲。
從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出發(fā),一路向東沿著公路行進大約3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綠洲的所在地——胡富夫(Hofuf)。沿路向車窗外望去,是一片橙色的沙漠。從根本上來說,沙特阿拉伯的沙漠與著名的撒哈拉沙漠,兩者原本就屬于同一片沙漠,數(shù)千萬年前,阿拉伯半島才與非洲大陸分離,地殼變動形成的紅海將這一大片沙漠分開。
就在我們一行人被一望無際的沙漠搞得暈頭轉(zhuǎn)向,甚至有一種永遠(yuǎn)被困在沙漠中的焦慮時,車子突然闖進了一片綠色的世界。拜各種電影與動畫片所賜,我心中綠洲的樣子大概就是沙漠中的一個小水潭,旁邊長著幾棵樹、一小片草叢。然而進入綠洲的一瞬間,好像整個沙漠被終結(jié)了——在這片綠洲之中,有250萬棵椰棗樹與棕櫚樹,這些樹木高大挺拔,枝繁葉茂,一片郁郁蔥蔥。沙漠與樹林之間的“無縫切換”讓我有些恍惚,總有些海市蜃樓的不真實感。或許最早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也會有這種不真實感吧。
在古阿拉伯語中,“哈薩”的意思是“地下的流水聲”,這個名字也揭示了這片綠洲形成的奧秘。上古時期,這片地區(qū)并沒有那么干旱,這里獨特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讓地下的巖石形成了一片隔水層,儲存了豐富的地下水,即使后來形成沙漠之后依然為這片區(qū)域提供豐富的水源。清澈的泉水從地下涌出,形成了280多口自流井,然后匯聚成湖泊、溪流和濕地,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我們驅(qū)車去看了兩眼泉水,位于胡富夫老城區(qū)附近的拜哈里耶(Ain Al-Buhairiya音譯)可能是與當(dāng)?shù)厝岁P(guān)系最為密切的泉水,據(jù)說當(dāng)時修建城市的時候就是圍繞著這口泉修建的,很多政府機構(gòu)都設(shè)在出水口附近,直到今天,城市附近的大部分種植園還在使用這口泉的水進行灌溉。
在綠洲西南方與城市交界的地方,是這片綠洲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泉水群,由40多個泉眼組成,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焦哈利亞(Al-Jawhariyah)、翁薩布(Umm Sabaa)和庫杜德(Ain Al-Khudoud)三處泉水,這三處泉水的水流很大,已經(jīng)形成了一些湖泊,泉水淙淙,湖光如鏡。因為這些泉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很多人相信它們有治療疾病的功效,所以在這里經(jīng)常能看到有人直接飲用泉水。一些泉水還連通著溝渠,組成了當(dāng)?shù)厝说摹吧€”。
從這組泉水群向東,就正式邁入了綠洲之中。在史前時代人們就發(fā)現(xiàn)了這里,并將這片綠洲奉為神跡,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定居,修建了水渠和運河,并在這里耕種。從歷史上來看,哈薩是阿拉伯半島為數(shù)不多的能種植水稻的地區(qū),可見其水資源的豐富。當(dāng)然,除了糧食作物,人們還在這里種植了大量的棕櫚樹和椰棗樹。后來,來往的商隊形成了集市,集市的繁榮讓越來越多的人留在這里,建造了城市、宮殿和清真寺,可以說,這片綠洲是人類與大自然聯(lián)手創(chuàng)造的奇跡。也正因如此,2018年哈薩綠洲變遷的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在綠洲的中心地區(qū),有一座光禿禿的石頭山格外醒目,這個“大石頭”名叫卡拉山(Al Qarah,阿拉伯語中是大陸的意思),登上山頂,便可以俯瞰整個綠洲。不過,這座山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其交錯聯(lián)通的洞穴,據(jù)說這些山洞就是古人天然的定居點。
從遠(yuǎn)處看,這座山就好像刀削斧鑿一般,到了山腳下,抬頭望去,石頭被侵蝕得支離破碎,一個個石柱好像天然的雕塑一般,仿佛一個個巨人在低頭俯視著你,壓迫感陡然而至。不同種類的沉積巖給這座山繪上了豐富的色彩:黃色的礫巖和灰色的石灰?guī)r中,紅色的泥灰?guī)r間歇地分布其間,好像為山體涂上了淡淡的腮紅一般,仔細(xì)觀察,不時會看到小顆粒的砂巖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
走進洞穴,好像一下子從酷熱的沙漠走進了空調(diào)房里。洞穴中的溫度常年在20多攝氏度,時不時還能感受到從洞穴深處吹來的涼爽氣流,可以說是天然的優(yōu)質(zhì)居所。從洞穴的形態(tài)能大致判斷出它們形成的原因,大部分洞穴狹窄崎嶇,是地下水侵蝕形成的;而一部分洞穴比較寬敞,則是由于風(fēng)化和侵蝕導(dǎo)致上層坍塌,下層被流水沖刷形成的;還有一些狹長的洞穴是由地震或者冰層造成的。由于形態(tài)不同,洞穴的用途也不同,一般的洞穴古人用來居住,寬闊一些的用來進行各種集體活動。而到了今天,雖然人們早已不在洞中居住,但這些洞穴除了供游客參觀外,一些村落還會在洞穴中舉行婚禮等活動,延續(xù)著古老的傳承。
離開洞穴,我參加了山腳下舉辦的一個展覽會,里面不僅介紹了卡拉山的歷史,還讓人們展望了沙特阿拉伯的未來,拿著“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的小冊子,好像歷史與未來在這一刻交織在一起。千年時光中,人們對繁榮的追求與向往始終不變。
胡富夫這座城市依托于綠洲而建立,擁有悠久的歷史。起初,這里只有三個市場供人們進行交易,隨著聚集在綠洲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又修建了宮殿、城墻和護城河,最終形成了城市的雛形。
胡富夫的標(biāo)志性建筑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宮殿,名叫易卜拉欣宮,普遍認(rèn)為這座宮殿是16世紀(jì)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時期建造的。離得很遠(yuǎn)就能看到易卜拉欣宮高大的城墻,中間和四角分布著駐扎守衛(wèi)的圓形塔樓。建造這座宮殿可以說是就地取材,主要建筑材料就是這里盛產(chǎn)的石灰?guī)r,木材則是綠洲中的棕櫚樹,再用泥巴與稻草混合作為墻壁的涂層。
走進宮殿,發(fā)現(xiàn)這里完全是軍事與宗教建筑的集合體,宮殿中最為顯眼的莫過于擁有巨大圓形屋頂?shù)那逭嫠?,因為外部使用泥灰涂料,所以這座清真寺并沒有那么流光溢彩,但古樸雄壯的造型反而別有一番風(fēng)味。環(huán)繞清真寺的幾乎都是軍事用途的建筑:門口守衛(wèi)的高樓,城墻附近長長的兵營,走廊中軍官居住和開會的辦公室,寬敞的馬廄讓騎兵往來暢通無阻,在宮殿的地下室還有專門存放兵器的武器庫。不過,清真寺旁的一間土耳其浴室倒是給這座宮殿增加了幾分生活的氣息,據(jù)說這間浴室在建造時用了當(dāng)時最先進的技術(shù),冷熱水分開供應(yīng),并通過陶制管道從加熱房直接輸送到浴室。
如果說易卜拉欣宮見證了綠洲向城市的演變,那么在市中心的凱撒利亞市場則見證了綠洲悠久的商業(yè)與貿(mào)易。這座市場建造于1822年,開始只是一排小商店,后來經(jīng)過不斷地擴建形成了一個迷宮一樣的市場,規(guī)模在整個沙特阿拉伯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市場的大門非常高大,隨處可見的伊斯蘭拱門和精美的雕花讓這里成了拍照打卡的好地方。走進市場,一排排商鋪鱗次櫛比,每家商鋪的木門都是一模一樣的,逛著逛著就不知道身在何處了。市場內(nèi)的空間非常高挑,抬頭就可以看到天花板上用棕櫚樹干制作的房梁和天花板。在墻壁的高處,開著很多精美的窗用于通風(fēng)和采光,所以即使過道非常狹窄,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到壓抑。在過道的交界處,還能看到供人們休息的臺階和伊斯蘭風(fēng)格的水池。
離開市場時,天色已晚,在去餐廳用餐之前,我特意買了一盒當(dāng)?shù)禺a(chǎn)的椰棗。如今,這種甜甜的果實不光供當(dāng)?shù)厝耸秤茫€有不少出口到中國。隨著沙特阿拉伯的旅游逐漸開放,也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感受沙漠中的綠色奇跡,也感受千年的絲路傳承。
(責(zé)編:昭陽)
椰棗樹的外觀像椰子樹,而果實像棗,主要生長在中東地區(qū),呈喬木狀,高達35米左右,具有耐旱、耐堿、耐熱而又喜歡潮濕的特點,樹齡可達百年。
椰棗樹樹形美觀,常作觀賞植物,是人類最早進行馴化栽培的四大果樹之一(其他3種為葡萄、無花果和油橄欖)。棗椰樹的樹干可用作建筑材料與水槽,建造農(nóng)舍和橋梁,枝條可以制作椅子、床以及筐子,葉子可以用來編席子、捆掃帚、制托盤等,還可做燃料。